书城政治求真·立论·献策
28521400000042

第42章 加快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开发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镇海区政协

宁波港是我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深水良港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国际资源配置中心之一。2000年以来,宁波港一直保持在我国第二大港的地位,成为我国大陆主要的铁矿石、原油、液体化工品中转储运基地和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炭中转和储运基地。随着集装箱泊位的建设,宁波港迅速奠定了集装箱基本港的地位。然而,宁波港的限制条件也十分明显,港口后方集疏运体系仍不发达,特别是铁路网络不发达,港口辐射腹地主要集中在省内周边地区,辐射范围和作用相对有限。宁波港口的地位与其现代物流业的高级化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的形态仍以传统的货运仓储为主。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市港口集疏运体系从以公路为主向以海、铁、公、水、管道多式联运方向发展的重要时期。紧紧抓住我市加快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大宗货物海铁联运,更好地服务浙江省、长三角地区乃至更广陆域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进一步扩大港口物流功能和规模的必然举措,也是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共同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客观需要。宁波必须尽快转变目前港口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抓住机遇,建立起高效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创新港城互动的产业机制,促进城市功能升级,才能使宁波在未来世界港口和城市竞争中具备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

近年来,宁波市紧紧抓住与铁道部合作的契机,积极推动宁波市铁路后方通道和铁路枢纽路网建设,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2007年10月,市政府根据与铁道部的会谈成果,结合港口、铁路现状,提出在镇海后海塘区域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的战略决策。镇海区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组建了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管委会,开展了发展研究和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始启动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前期工作。

一、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沿海港口城市依托自身条件,大力拓展优化港口能力,积极改善集疏交通网络,广泛开展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抓手的多式联运,抢占内陆经济腹地,促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壮大。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作为宁波市与铁道部开展路地合作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宁波铁路后方通道建设和枢纽内路网完善,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把宁波打造成为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重要门户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镇海乃至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

物流枢纽港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及其腹地的重要原材料、产成品运输组织枢纽,对服务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临港物流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若能在港口设施和后方集疏运系统的建设上实现有效整合,就会创造出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环境,从而有力地推动镇海乃至宁波临港物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宁波作为现代化国际港口的城市功能和服务效能。

(二)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是发挥港口和口岸优势,推进区港联动发展的战略举措

长期以来,镇海港区乃至整个宁波港,过度依赖公路和短程水路运输,不仅造成了这些交通方式的过载,而且无法发挥铁路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制约了港口业务发展和腹地的拓展,通过海铁联运,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有利于发挥港口优势,提升港口的辐射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依托港口和水铁联运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在水铁联运枢纽附近区域,建设大宗货物物流园区,借助于保税、加工、配送等服务环节,可有效形成区域性的资源配置中心,实现区港联动发展、互为促进。

(三)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是依托路地合作,打造国家综合交通网重要门户的战略路径

按照宁波市与铁道部确定的合作框架,市政府与铁道部将合力推进宁波铁路后方通道建设,以宁波港为节点,往内地辐射形成萧甬、甬金、杭甬、甬台温等4条大宗货物海铁联运通道,与西南、西北沟通,从而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层面真正改变宁波作为路网末端的格局,通过公、铁、水、空等交通路网的有效衔接和沟通,逐步成为国家综合路网中的重要门户。

(四)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是改造镇海港区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形象的关键抓手

毗邻镇海港区的后海塘区域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由于历史原因,该区域存在着土地权属复杂、主体较多、利用粗放、布局零乱、作业方式落后、环境面貌差等不足和问题,通过建设物流枢纽港,可以实现整建联促、产业联育,既有利于发挥该区域的功能效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效益,又有利于优化改善镇海后海塘区域面貌,提升镇海老城区乃至整个宁波大城区的临港、临海区域的整体功能形象。

二、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面临的机遇

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是宁波市“中提升”规划中的十大基地之一,也是镇海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两中心一基地”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为宁波市、镇海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区域发展环境的深刻转变为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长三角地区各港口及城市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肩负着代表国家应对全球竞争的使命。如何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全面接轨国际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利用长三角地区在服务、产业、文化、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让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一批城市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使之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甚至全球规则的制定者之一,是长三角地区全球化战略的核心任务。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及新材料等基础产业,努力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和基础产业的控制中心,必然带动长三角地区各港口能源、原材料等外贸物资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和集装箱的快速生成,这就要求港口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提升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要成为长三角地区主要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要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升级。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必然面临着同样的转型升级机遇。

(2)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给沿海港口真正发挥门户和纽带作用带来了机遇。港口的发展依赖于腹地经济的发展,腹地经济是港口经济的源头。从我国经济空间格局来看,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超内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沿海港口的腹地普遍集中在港口周边区域。多年以来,宁波港的腹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内尤其是宁绍杭地区。2000—2005年,外向型经济在中国的分布区位发生了深刻转移,重心已由珠三角地区所在的南部板块转换到长三角地区所在的东中部板块,这将导致中国经济的引力格局发生转变,以前赣鄂湘川等省份更多是向南联系,未来长三角地区对中西部省份的吸引将起主导作用。而且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来看,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沿海产业的梯级转移,虽然东部沿海在全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仍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但我国中部地区也存在经济外向化的趋势,其吸引外国企业投资额占全国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8.44%增至2005年的8.93%,增幅超过东部。中西部省份经济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可以使上海、宁波等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真正起到辐射中西部的门户和纽带作用。

(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上海世博会举办给周边港口带来了发展机遇。上海作为国家级的经济中心已经被赋予了明确的城市职能,即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针对这“四大中心”,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应调整各自发展思路,相应与之进行对接。1996年中央就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以促进港口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并非只局限于上海港,而是建设一个国际港群体系,其周边各港口应发挥各自岸线和区位优势,共同服务于长三角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上海港口的一些功能如煤炭、化工、粮食等将会进行转移,这给宁波等周边港口优势的发挥带来了发展机遇,从而融入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业升级需要和交通区位优势的重大变化为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提供了主要的基础支持

综合反映在三个方面: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将促进物流枢纽港建设。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特别是能源、土地等资源要素和环境承载力制约不断加大的实际,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相对于制造业来说,包括物流业在内的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能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环境保护压力。目前后海塘区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各专业市场和再生金属园区发展势头较好,具备承载港口物流业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按照市委、市政府“中提升”发展战略的要求,镇海区明确了建设“两中心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其中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中心)已列入宁波市十大功能区块,目前“两中心一基地”建设正加快推进。镇海区后海塘区域作为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所在地,产业定位和规划已基本明确,加强镇海区后海塘区域发展管理已经成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切实把港口物流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服务业相结合,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多条铁路干线建设交汇将促进海铁等多式联运蓬勃发展。未来的宁波市将主要有五条铁路干线交汇: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后其通过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新建的甬台温、甬金两条铁路,分别与浙赣线和沿海铁路通道相接,形成北、中、南三条铁路货运通道;新建的杭甬、沪甬两条铁路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杭甬城际铁路和已批准的跨杭州湾铁路大桥,将为这两个重要联系方向的货运通道腾出运能空间。另外在镇海还留有至舟山的跨海铁路通道,宁波在铁路建设上的跨越式进程将给宁波港海铁联运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此外,“客货分线、南客北货”的城市内部环形铁路枢纽,也将把宁波打造成华东地区连接内陆省份的最具有优势的海铁联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大宗货物物流港。

(3)新的大交通格局变化调整将使海铁联运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舟山港深水岸线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建港条件,能满足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液化品、粮食等大宗物资的接卸中转,其限制条件则在于缺少腹地。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建设,必然带来镇海港区进一步发展和物流枢纽港建设的新机遇。金塘大桥的建设将使镇海成为宁波—舟山港连接枢纽和桥头堡,从而使镇海港区作为港口物流服务基地的作用不仅是面向宁波港,同时也将面向未来机会众多的舟山港,并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区域,为港口物流辐射长三角地区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构成了畅通的国内外航运交通动脉。

(三)各大专业市场的集聚发展为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枢纽港提供了有效的产业支撑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镇海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初具规模。镇海港区液化品的接卸量已经十多年位居全国各港口的前茅。每年液化品吞吐量在300万~400万吨之间。依托镇海港这一独特优势,集聚了众多国内外著名液化贸易企业,2008年进场企业280余家,市场成交额已突破100亿元,跻身全省不多的四星级市场之一,2007年获评中国商品专业市场最具竞争力50强企业。

(2)镇海钢材市场异军突起。钢材市场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下属的专业从事港口、铁路接发运,储存保管、中转配送国家储备物资和社会客户物资的专业第三方物流单位。占地面积约300亩,室内库房面积4万平方米,库外堆场面积7万多平方米,库区铁路专用线双线长300米,龙门吊、叉车、库内行吊若干台,一次设备装卸能力为194.3吨,储存能力达20余万吨。国家物资储备局浙江八三七处近两年物资吞吐量都在80万吨以上,2010年起超过了100万吨。现在已经成为宁波地区工业用钢的最主要集散地,市场占有率第一。

(3)煤炭交易市场稳步发展。镇海港旧称“煤码头”,煤炭是镇海港区建港后的最初始货类,随着宁波港在20世纪90年代确定建设“煤炭中转基地”等四大中转基地的战略目标,迅速成为我省最大的煤炭集散地。煤炭交易市场依托镇海港区独特的煤炭中转优势,目前已集聚了70余家全市最大的煤炭企业。

(4)货运市场不断拓展。镇海货运站是宁波公路主枢纽货运站,位于招宝山街道后海塘片区工业仓储区的威海路东侧。宁波公路主枢纽镇海货运站(货运市场)是列入交通部运输发展规划的全国45家公路主枢纽货运站之一,该货运站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规划建成日设计货物处理能力3600吨,主要功能是为国际、国内集装箱、公路零担及快运货物、联运货物和储运货物提供堆存、拆装箱、仓储、包装、货运代理、短途取送货等货运生产服务。2007年该市场成交额为4.49亿元。

(5)粮食储备库深具潜力。该库地处镇海后海塘片区仓储区,濒临镇海港。仓库主营:粮油储藏、进出口粮油、国内粮油、粮油装具、熏蒸药剂及器材。兼营其他各类物资代转代储。是浙江粮食集团直属粮库。仓库分南北两库,南库位于平海路上,占地10万平方米;北库位于化工主干道上,占地11万平方米,仓库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库容8万吨。仓库及储粮规模居浙江省前茅。同时还有1400米铁路专用线自西向东贯穿库区,与镇海港区铁路和萧甬铁路相连接。

(6)镇海金属加工园区可持续发展。园区主体功能是对境外可再生金属物资短期储存并简单加工后,作为原料销往浙江临近省份的中大型钢铁企业。园区有着紧邻港区集疏运便利的优势,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进口再生金属加工园区管理示范园区,其交易量和交易额也成倍级增长,2008年全年交易量超过100万吨,交易额超过60亿元。

当然,在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也是毋庸讳言的。一是港口规模拓展将会遇到一定的瓶颈制约。镇海港虽然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但其建港条件的约束也十分明显,存在吞吐规模小,靠泊船舶吨位低,泊位改造技术条件差,进出港货物品种单一等问题。在镇海港现有的25座生产泊位上,5万吨级的泊位2座、1万吨级9座,其余都是千吨级的。2008年港区货物吞吐量约2800万吨,仅占宁波港的8%左右。对于镇海港区来说,目前除了液体化工泊位还没有超负荷运转外,其他货类都处于超负荷状态,甚至超出设计能力的2~3倍。虽然镇海港区还可扩建若干个深水码头,但建成后仍存在巨大差距。二是港区铁联动机制未真正有效形成。目前,镇海港区可供使用的岸线已被宁波港集团实际占用,码头的新建和调整优化必须经由宁波港集团来完成。铁路方面,洪镇支线属宁波港集团所有的企业专用铁路,未向社会有效开放,同时洪镇支线年设计通过能力为450万吨,难以满足未来物流枢纽港长远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铁路运营管理模式与水运、公路运输经营管理模式有较大差异,若不能直接与港口、铁路等管理部门联动,要实际形成港、区、铁联动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三是区域产业布局和目标定位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后海塘片区物流服务企业仍然以传统物流业务为主,大多属于低端、低附加值服务业,如盐业、粮食和煤炭的仓储流通不仅增值小,而且影响区域环境质量,与该片区发展目标定位不相适应。另外,该片区的产业发展目标虽然已经确定,但是产业布局的引导机制要有效形成尚需时日。四是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难度较大。从镇海后海塘区域土地使用现状看,各块土地已通过国有出让或划拨方式出让,如何引导业主让其土地为我所用或按规划发展所用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随着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开发建设的推开,区域内现有企业用地必须进行整合置换,一些不符合发展规划的企业将予以动迁,交通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需要完善。

三、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的总体设想与规划布局

面对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困难,要建设好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思维,立足长远,放眼全国,统筹谋划,精心布局。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新一轮大规模铁路建设为契机,贯彻浙江省“港航强省”战略,坚持市委、市政府发展“大港口”、“大物流”、“大通关”战略,努力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服务宁波建设“临港服务业中心”和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目标,与北仑、舟山、象山等港口加强统筹规划、互联互动,合力推进宁波港后方通道建设,把宁波打造成为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重要枢纽和内陆货运的重要口岸以及走向亚太、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

发展目标:建设为大宗货物服务,提升港口、铁路、公路、水运等多式联运的立体集疏运网络,打造以海铁联运枢纽港为支撑的面向浙江、华东,辐射全国的大宗货物物流、贸易和信息管理中心。

(二)产业发展定位

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在产业发展上必须紧跟世界物流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系统化趋势、现代化趋势、信息化趋势、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趋势等五大趋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地定位产业业态。

(1)联运作业类基础产业。一是发展以综合物流管理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积极引进从事各类货种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同时运用全新的治理理念,加快传统物流企业的升级改造,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形成一条完整的供给链,实现大宗货物的快速、及时和低成本目标。重点是引进全国或区域性优势现代物流企业,并引导后海塘的物流服务企业向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发展集仓储、简单加工和配送功能于一体的仓储业。引导仓储业向综合业务方向发展。适应大宗货物仓储需求的大型化、集中化和网络化要求,引导仓储企业与工商企业密切联系,努力提供全程物流服务。重点建设粮油盐的现代化仓储设施和钢材兼切割配送中心。三是发展高时效性交通运输业。推进多种方式的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联合优势航运企业、铁路运输企业共同运作大宗货物海铁联运业务,提高港口物流量和火车车皮的供给能力;发展一定规模的装卸搬运企业,配备一批现代化的装卸和传输设备,保证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适度安排公路运输企业用地和停车用地,保证货物在基地内外关联企业间的运输需要。

(2)交易类增值产业。健全与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相关的营销、交易和结算服务业。引进主要供应商和采购商在基地内设立营销部,开展各类市场营销活动;发展壮大液化品、煤炭、钢材等交易市场,建设统一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健全金融网点,引进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

(3)加工类增值产业。发展粮食、有色金属、再生金属的加工产业。引进粮食加工企业,在粮食储备和中转的同时开展加工服务;引进国内电镀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虚拟制造、技术推广等增值业务;发展再生金属深加工业务,回收提炼贵重金属。

(4)周边的配套产业。一是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业。引进著名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带动地方相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并引导中小物流企业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协同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起高效、领先的海铁联运物流信息子平台,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实现海铁联运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快速化和精确化。二是发展中介服务业。引进和发展一批以国内货代、国际货代为核心业务的货代企业和以船舶代理为核心业务的船代企业,以适应海铁联运发展的需要。

(三)物流货种定位

通过趋利避害的调研分析,后海塘区域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的港口吞吐、公铁运输和场地堆放货种基本定位为煤炭、液化品、钢铁、粮食、木材和集装箱六大类。六大货种的发展定位、增值途径和行动准备详见。

(四)空间布局

1.空间结构

规划空间结构为“四带”结构。“四带”即从南至北分为生态综合区、物流贸易区、物流贸易加工区和综合物流仓储区。

生态综合区:位于铁路线与后海塘之间,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条件。应保持其生态和绿化格局,作为港口、物流功能区以及北部的化工区与镇海老城区之间的生态景观缓冲带。

物流贸易区:主要集聚现代物流、贸易、综合管理服务等功能,是强化后海塘片区“商流”功能的主要空间之一,也是功能调整与提升的核心区,主要包括现在八三七处、镇海中转粮库、镇海货运站、各类专业市场(钢铁、粮食、木材)等用地。该区宜紧凑布局,以促进运行效率的提升。

物流贸易加工区:主要布置与港口服务功能关联性强的加工企业,以金属加工、粮食加工、木材加工等大宗散货的加工服务为主要功能,与物流中心功能互补、协调开发。

综合物流仓储区:沿海岸线布局,有多条主要干道连接,交通便捷,方便货物外运和输向内地,是港区仓储物流及未来码头作业区拓展空间的适宜选址。

2.建设内容

核心区:作为后海塘区块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核心区块。重点是布局建设主要的生产性服务设施如行政服务、交易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包括金融、邮政、口岸报批监管等)和信息中心以及一些主要的生活性服务设施等。

液化品物流中心:优化产品结构,拓展腹地市场需求,形成辐射全国的液化品贸易基地。重点加快化工码头19#泊位建设进程,增加吞吐规模;加强化工码头和储罐、化工生产企业、化工品交易市场的紧密合作;选择需求大、流通快的液化产品,特别是以乙二醇、二甲苯、PTA和苯乙烯等液化产品为突破口,以确保液化品货运量稳定增长。

煤炭物流中心:保障宁波与周边地区大型用煤企业煤炭需求。重点是新建煤炭堆场,实现煤炭企业北迁和集聚;提高煤炭企业储存和装卸搬运的效率;加强煤炭码头与堆场的环保设施建设。

钢材物流中心: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形成集钢材贸易、加工、配送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重点是引进国内较大规模的钢材物流企业,实现沿甬江两岸钢材物流企业在后海塘的集聚;积极延伸钢材切割加工、营销结算等增值服务。

粮油(盐)物流中心:在保障宁波地区粮油(盐)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周边地区市场,形成区域性粮油(盐)物流储备和中转基地。重点是引进国内大型粮油物流企业,整合宁波地区粮油配送市场,拓展粮油加工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现有相关企业,实现粮油(盐)企业与其他企业的适当分隔;提升粮油作业区内设施现代化水平和环保标准。

木材物流中心:做大木材交易市场规模,拓展在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规模是0.15km 2.重点是通过优化港口码头条件和政策环境,引进国内知名木材物流企业和沿甬江两岸转移出来的企业;积极拓展新货种,发展名贵木材等附加值较高品种。

内贸集装箱物流中心:改造建设内贸集装箱专用泊位。积极建立与舟山金塘港集装箱运输合作框架,共同在腹地争揽箱源。充分发挥镇海铁路优势,争取铁路集装箱办理站,联合金塘港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宁波周边地区大型企业的内贸和出口业务以及我国沿海口岸地区的大型企业的浙江省业务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

再生金属物流中心:培育优势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最终实现企业数量减少而交易额稳步发展的格局。重点是通过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加工处理效率等指标考核,来选择并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对货物进行包装、分检、配送等服务的企业。

四、加快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的对策

(一)着力建设区域联动发展机制

(1)认清港口、铁路部门特殊地位和作用,适时推进港铁区联动体系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切实加强与港口、铁路的合作,及早建立三方联合开发机制,通过联合办公、联席会议等形式,使港铁区联动体系有效运作。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联动体系的深化。逐步引进竞争机制,深化港口管理体制。通过管理承包、承租、经营特许业务等形式,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码头建设、运营和维护,改变港口股权。根据需要与可能,争取成立以海铁联运为主营业务的三方投资公司,使港铁区联动机制进一步上升为经济共同体。

(2)认清长远发展趋势,积极争取与金塘港合作。目前,镇海港只有5000万吨左右的远景年吞吐量,海铁联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要通过建设为金塘港配套的物流园,实现规模发展。

(3)认清港口资源竞争的关键,加大经济腹地拓展力度。由于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距长的特点,与公路相比500~600公里的范围将表现出规模经济效应,建设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给镇海港区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海铁联运的发展将会促进腹地范围的延伸拓展,中西部地区将通过铁路中转被纳入镇海港的吸引腹地范围。因此必须加大推进港口与内陆城市的合作。在与江西上饶、鹰潭等城市建立合作协议基础上,积极拓展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当地“无水港”项目建设,设立业务办事处,进而增强港口货源支撑。鼓励企业参与到腹地城市建设宁波港的喂给码头、铁路、公路及喂给场站等集疏运设施。

(二)积极探索土地整合办法

(1)对片区内企业开展专项调查,形成土地整合分步实施的初步设想。目前,镇海后海塘片区内的不少企业对物流枢纽港建设不重视、不支持、不配合,大多处于观望、等待之中。需要组织专项调查组,深入企业挨户调查,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按照开发建设的进程需要,确定每个企业的去留,分近期、中期和远期,大致排定土地整合的时间表,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测算各类费用,为开发建设中的土地整合作准备。

(2)出台有利于规划功能区重新开发的土地整合政策。为符合枢纽港建设统一规划功能定位需要,要分类、细致研究,制定出台不符合枢纽港建设产业定位企业的“驱赶”政策和进场企业受让土地的补偿政策等配套政策,对片区新进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对低效益利用土地、闲置土地的企业征收高额税费,对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项目和企业实行补偿优惠,对发展高端物流、附加值高的产业企业降低进场“门槛”,促进招商引资选优选强,有利于片区土地有效整合、重新开发利用。

(3)为功能区内不符产业定位的优质企业安排置换地块。要使片区内一些不符产业定位的优质企业在本地区继续存在并发展,要在今后全区土地规划布局中,统筹安排搬迁企业的用地。像阿克苏、万隆等效益好的化工企业,应在宁波化工区新开发地块中安排置换地块,或者通过争取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等办法,使优质企业土地置换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对于不符合枢纽港片区产业定位的部分省、市属企业,也要通过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促其动迁挪位。

(4)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土地整合形式。在土地整合的实际操作中,要探索和尝试银政合作,滚动收购土地;企业收购,政府补贴;以土地使用权作为优先股合作经营;土地长期租赁,还本租赁等不同模式,在土地整合利用上走出更多路子,采用公司化改造方式,由涉及拆迁和用地性质调整的企业自行组建股份制公司,按照后海塘用地布局的相关要求自行进行改造。

(三)努力提升物流产业水平

(1)积极促进高端物流业发展。要突破传统的物流发展模式,不断延伸物流链,促进物流业向高端化发展。在培育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各类物流市场主体中,重点引进、培育社会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以及承接基于IT技术的物流外包业务的新型企业,以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物流加工、信息技术、供应链优化等现代综合物流的多元化服务。

(2)积极促进商贸批发与物流服务相互发展。镇海后海塘片区应以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综合汇集的流通中心为发展目标,在物流业发展中强化贸易功能,通过各专业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带动物流需求的增长。同时,要引导货运市场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形成服务于专业市场的物流企业集群,使其成为整个后海塘片区各交易市场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提供者。通过专业交易市场的发展推动物流产业的增长,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反过来促进专业交易市场形象提升和规模扩大,从而实现商贸批发与物流发展的相互促进。

(3)积极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前后海塘片区港务集团、港口铁路和众多中小企业的运作模式都还处于传统运输企业阶段,提供的服务以运输、装卸、搬运为主。要积极引导这些企业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以提供多式联运的供应链为重点,开展多元化服务,重点扶持和培养货代和船代等具备现代物流业雏形的企业,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同时,也要引导相关企业做好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设备的技术含量。

(4)积极培育物流服务龙头品牌企业。要通过港口、铁路等相关部门合资或者引进知名物流企业的形式大力引进和培育集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于一体的大型物流企业。要因势利导,采取兼并或联合等形式,把分散弱小的众多运输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大型物流企业。通过物流龙头企业的规范化运作,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等模式整合后海塘片区物流市场,形成后海塘片区物流对外服务的整体品牌效应。同时,要扶植发展一批经营有特色、运作灵活机动的小型企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

(四)努力提高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服务水平

(1)不断提高物流电子信息化服务水平。港铁物流规模的扩张一方面需要到腹地开拓市场组织货源,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托后海塘片区的各专业交易市场。为了实现港口与铁路物流的协调组织以及更好地为后海塘片区各交易市场服务,要在现有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连接港口、铁路和交易市场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信息高效、便捷、有序互联、互通和共享。要整合来自船公司、货代、货主等港方信息和车皮到站、货物分解等铁路信息,加上镇海区各服务业信息,建立三方共享的信息管理和操作平台,在为港、铁、区三方共用基础上,向公众开放。

(2)积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要积极鼓励金融、保险、信用担保等机构加大对专业交易市场物流产业的支持,推动为物流基地服务的结算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融合优势金融资源,鼓励物流企业与金融业融合、互动,提升资本运作水平。

(3)切实提高行政服务能力。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绩效,随着物流基地各类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要积极推进在物流枢纽港设立海关、检验检疫的分支机构,就近办理报关、封关、货物查验等手续,为用户提供方便。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基础公共设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咨询援助等行政服务上水平。

(五)全力做好各项基础保障工作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开发建设期间,建设资金投入大,收益来源较少,资金平衡能力差,迫切需要财政给予大力支持。财政部门要出台政策,确定对一定时期内的物流枢纽港区域市、区两级财政收益部分返还给物流枢纽港,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亏损;对后海塘区域的财政体制实行封闭式运作,年限为开发建设公司注册成立起20年。2008年至2010年为开发建设的启动期,按现行财政体制运作;2011年到2020年,后海塘区域的财政收入地方所得部分的80%和土地出让净收益的60%,由财政部门建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开发建设后海塘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口岸环境改善、内陆腹地建设、动迁企业用地指标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土地出让和税收上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新办市场现代物流企业,投资物流项目,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对财政有较大贡献的,给予一定奖励和扶持。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镇海后海塘区域开发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及时解决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2)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要继续深化“1+1+4”规划体系中的各个专项规划,对各个功能区块分别作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重点区块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内容,使规划具备可操作性。要加快港口码头建设和整合,增强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完善物流园区的内部交通体系。着力推进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工程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重点功能区块建设。根据后海塘区域的特点,加快港区整合,推进液化品物流中心、煤炭物流中心、钢材物流中心、粮油(盐)物流中心、木材物流中心、内贸集装箱物流中心、再生金属物流中心等重点功能区块建设。

(3)不断提升管委会的运作能力。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管理委员会已经成立,下步要进一步整合后海塘区域内区级国有资产,统一交由物流枢纽港管委会管理运作。要切实加强与各类投资公司之间的合作,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引进和储备物流管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和外地专家的合作,努力帮助解决物流产业企业中物流咨询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还在加深,国际范围内对大宗货物的需求锐减,商品价格暴跌,出口下降,海运萎缩,可能会给物流枢纽港的近期开发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经济政策,给物流枢纽港开发建设无疑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战略的眼光和胆识,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以创新的理念和机制,勇敢地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化危为机,转机为势,又好又快地推进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