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24

第24章 制造舆论,名正言顺——给夺帝披上合法的外衣

攻陷南京城的那一刻,朱棣就已经意识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皇帝梦终于要实现了。虽然激动而且兴奋,但是很有危机感的朱棣并没有就此沉迷于目标实现的喜悦之中。儒家讲究个名正言顺,既然自己要当皇帝,就一定要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言论。 当燕王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进驻南京城时,他显得是那么的意气风发。对于权力的渴望在他的血液中不断的澎湃着,激起他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看着道路两旁围观的皇城百姓,朱棣初次体会到了高高在上、被万民崇拜的感觉。 此时的朱棣整沉浸在权力带给他的飘飘欲仙的魅力感觉,这时,路旁拥挤的围观人群中突然跑出来一个叫杨荣的人拦住了朱棣的马。 朱棣猛然回过神来,看着眼前这个拦住自己去路的杨荣。只见他不卑不亢的问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这时,朱棣才想起来,按照帝王即位的程序,所有新君即位之前,都必须先祭告天地祖宗,这样他的皇位才是被天下人认可的。 有了杨荣的提醒,朱棣便按照规矩,先去祭告祖宗。是日,也就是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即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 虽然,朱棣已经如其所愿的成为了大明朝的新主宰,但是登上皇位后的他才发现,原来自己和皇帝宝座之间的距离仍然有着不无逾越的鸿沟,这条鸿沟便是天下人对他的不承认。 早在,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将金川门打开,朱棣顺利占领南京城,敏感的朱棣便开始有所察觉。因为从周围人虚假夸张的表情里,朱棣发现虽然表面上他们臣服于自己,但是内心却在疑虑,虽然没有人敢说朱棣不是钦定的黄为接班人,但是朱棣欧诺个这些人的眼睛肿看到他们对于自己皇位合法性的疑问和怀疑。 既然自己和人们心目中的正统皇帝还有一段差距,那么,就要努力的把这个差距缩小。这样才能稳固天下,实现自己富民强国的政治抱负。为了大明朝的江山基业,也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的幸福安康,朱棣是一定要做这个皇帝的,而且还要做的名正言顺。 至此以后,朱棣便开始制造舆论,来不断证实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兵法上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朱棣既然想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合法皇帝,首先就是要搞清楚,天下人不愿意承认他的根源在哪里,然后才好对症下药。

朱棣和自己的一帮谋臣们便开始寻找问题的症结。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朱棣找出了这条鸿沟的所在。 第一,儒家思想历来被视为正统思想,而且至今已经有近千年,所以,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儒家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伦理纲常了,经过了近千年的渗透,儒家所倡导的伦理纲常已经成为君臣之义、宗法关系、王朝继嗣制度的秩序理念。 儒家的伦理纲常可以说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根本和大体,而且具有超乎道德之上的地位,在普通的老百姓眼里,这是不可破坏的。 虽然朱棣然凭仗武力推翻了建文帝,这只不过是老朱家皇权内部的争斗,于天下人本无关系,但是由于朱棣的做法不符合儒家社会弘扬的理念,所以,朱棣也就很自然的遭到了天下人的质疑。 第二,朱允炆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大受百姓欢迎的新政,如将全国的田租减免一半、取消江南重税、裁汰政府冗员等等,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他还宽刑律,一改朱元璋时期“重典治国”的策略,强调今后国家的政策是“务崇礼教,赦疑狱,嘉与万方,共享和平之福”。 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严刑峻法,而且还常常制造大屠杀,这使得朝臣们对于朱允炆的的新政颇有好感,于是很多人纷纷将朱允炆减轻刑罚的新政比作“阳春”。在普通臣民的心中,朱允炆勤政爱民,是个好皇帝,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朱棣产生不认同。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朱棣便开始对症下药,来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舆论。 首先,为了确立自己地位的合法性,朱棣否定了建文帝,并把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是太祖高皇帝的直接继承者。与此同时,对主张“削藩”,抗拒“靖难之役”的建文朝大臣,实施残酷的大屠杀,这样一来就消灭了不利言论的来源。 其次,为了博取天下人的认可,朱棣进入紫禁城后,便开始寻觅合适的人选来起草自己的即位诏书。这时朱棣想起了一个合适的人选——方孝孺。 方孝孺是朱元璋开国功臣文官第一位的宋濂的得意门生,建文帝时期又是朱允炆的老师和首席顾问。因此,他在士林中的声望极高,被天下读书人视为楷模。基于此,最后一次出征前,朱棣的军师姚广孝还专门曾深谋远虑地叮嘱朱棣:“进入南京后,方孝孺是一定不会投降的。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杀他,杀了他,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经过再三思量,觉得让方孝孺来起草诏书是在核实不过的了。因为他是建文旧臣,而且在朝中德高望重,由他起草诏书,必能减少朝中的非议。况且,他是读书人的楷模,一旦他都承认自己地位的合法了,那么想必天下读书人也就不会再纠缠于这件事情。 做好打算后,朱棣就立即召见被谋士僧道衍誉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希望由他来起草“即位诏书”。然而令朱棣想不到的是,方孝孺并不领情,而且还披麻戴孝来到宫中,为建文帝号啕大哭。朱棣见此情景很是尴尬,但是他记着姚广孝的话,所以,还是好言相劝,希望方孝孺能够勉为其难的答应自己的请求。 但是,方孝孺依然不为所动,他下定了决心,即使死也不会为朱棣起草诏书。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对建文帝忠心耿耿的好臣子,只是深受愚忠思想的毒害,不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

方孝孺在纸上写下了“燕贼谋反。”然后,把笔一丢,边哭边骂:死就死,诏书决不起草!面对这样的方孝孺,朱棣怒了。于是,他不得不拿起了生杀予夺

的大权,威胁道:难道你想快点死?难道不顾虑株连九族? 朱棣此言只是希望方孝孺能够念在同族性命的面子上,答应自己的请求。岂料方孝孺应声答道:即使株连十族,也奈何我不得!看着这位视死如归的读书人,朱棣彻底怒了。这时候,朱棣才真正的明白了,当初父亲朱元璋为什么会实行严刑峻法。是啊!如果大家都能够和和气气,那么谁又会喜欢杀戮呢? “以重典驭臣下”有时候,对于君王来说,也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因为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办法,让这些进行过正统儒家教育的士人们接受自己,只有通过屠杀,才能使那些士人胆寒;只有通过屠杀,才能使那些观望的人、不满的人,迅速扑倒在他的脚下。只有这样,整个大明朝才会紧紧的团结在以自己为首的统治核心,才能安定社会、造福于民。 统治阶级的斗争必须终结,否则这个国家就不能发展。只是历史的巧合让朱棣成为了这个终结者,为了自己的伟大政治抱负,更为了天下黎民的安危,朱棣只能采用“以重典驭臣下”的方式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朱棣虽然爱才,但是身为一国之君,无法容忍反对自己统治的人,所以,他下令将方孝孺本人押往聚宝门外,凌迟处死。此外对于方孝孺的亲友、门生等,朱棣也没有放过,这和他小时候的童年心理阴影不无关系。

““谋权”术”掌控舆论,为自己造势 虽说舆论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武器,不会直接要了人的命。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天天被别人诽谤、恶语中伤,尤其是有权力的人。朱棣身为大明朝的皇帝,需要的就是威严,没有威严,那么自己的指令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比常人更需要建立自己的威严。朱棣不愧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严,他迅速的掌控舆论,并开始为自己造势,结果很快那些诽谤便统统消失不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圈子,只要有人的地方便会有流言蜚语,如果在工作当中,遇到有人给自己“穿小鞋”,这绝对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虽然这不会直接影响到你被开除,但是对于升迁来说,无疑是大忌。那么,要想不被小人算计,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要注意了。朱棣这招掌控舆论,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在为自己造势的同时,还能有力的回击那些制造流言蜚语的“小人”,实可谓一举两得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