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57

第57章 郑和出海,耀我中华——开创大航海时代先河

纵观明朝历史,其最为恢弘壮阔的莫过于郑和下西洋。大航海时代的开创是朱棣所有功绩中最为耀眼的明珠。穷其一生,朱棣都在建功立业,为的是配得上自己的皇帝身份,赢得后世人的尊敬和赞誉。 朱元璋在位之时,对外政策比较保守,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儒学中的“夷夏之防”和“内外之限”思想的影响,使得朱元璋形成了“大明帝国为中心,四方夷国理应前来朝圣的思想,朱棣醉心于四国来朝也与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是因为民间沿海地区多与西洋夷国进行贸易往来,“海外诸夷多炸”由此便产生了“诱蛮夷为盗”|的不利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朱元璋出于维护边疆安宁的状况,就颁布了禁海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之重法。”关闭国门,实行海禁以后,朱元璋似乎还不放心,于是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守土为上”的祖训。 然而朱棣对于守土的祖训并不以为然,他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充满了开阔精神,这也就注定了他所采取的对外政策与其父朱元璋必然有所不同。朱棣上台后依然沿袭了朱元璋的海禁,并专门颁诏书以示强调:“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朱棣醉心于开拓疆土,扩张大明王朝的影响力。在他的心灵深处,总想做出一些声势浩大的事业,以便证明自己的雄才大略,彰大明帝国的威严和风采。带着这种对功绩的强烈渴求心,朱棣一方面实行民间海禁政策,另一方面则着手打造自己的“朝贡外交” 永乐三年,朱棣下达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指令。其目的主要是招揽四方夷国来朝,制造出万国朝贺的繁荣局面。 在朱棣的圣旨下,62艘海船和2.9万余人组成了一支远洋舰队,太监郑和为这支舰队的最高领导。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率领这支规模浩大的舰队由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自己的航海历程。船上装载着大量精美的瓷器、铜器、铁器以及金银、丝绸等各种丝织品,这是朱棣特地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络而准备的礼物和贸易商品。 明朝虽然还处于封建社会,但是当时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却并不落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最大的船只长达100多米,宽也有几十米,仅就这一艘船就能容纳上千人。而且每支船上都备有航海图和用于分辨方向的罗盘,罗盘上划分了非常详细的方位和度数,能够精确的指使方向,此外罗盘还可以观星定向,这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先进的航海工具。 此次出海,郑和共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瓷器、丝绸等换回了胡椒、象牙、宝石等西域物品,加强了大明朝和东南亚、东非等国的外交关系。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郑和前后共7次率领船队出海远航,这在封建国家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朱棣这个富有开拓精神的皇帝,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开创了大航海时代的先河。 郑和远航到达过三十多个国家,如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其中最远的是非洲东岸,红海、麦加等地区,很有可能还到过澳大利亚,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靠的史料证实。郑和的多次远航为大明朝带来了不少新鲜玩意,诸如染料、药材、硫黄,香料、椰子以及长颈鹿、狮子、驼鸟、金钱豹等稀贵动物。

世人很少有不知道郑和对于远洋航海的贡献,但是却忽略了给予其巨大支持的君主。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朱棣的大力支持,郑和出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在那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令郑和多次出海呢?“宣喻国威”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有天朝大国、物产丰饶的自大心理,朱棣虽不自大,但是介于篡位者的身份,他更热衷于建功立业,以赢得世人的敬重。既然但凡皇帝都希望做到万朝来贺,那么他朱棣也要做到,而且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朱棣历来喜欢和唐太宗相提并论,唐太宗平定草原各部,让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一个时代的繁荣,所以这让朱棣萌生了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想法,况且这与“万朝来贺“不谋而同,于是朱棣便下大气力开始耀我中华的“朝贡贸易”。 为了配合郑和下西洋,朱棣专门准备了大批精美的丝绸、瓷器等,主要用于对海外诸番的“颁赐”,为了鼓励海外诸番前来朝贺,他不仅派出郑和前去拉拢关系,还特地在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和安南四地专门设立了市舶司,负责接待外来朝圣的四夷诸番。其实,市舶司早在唐宋就有,但在朱棣时,其行政职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对于这些来朝的诸番,朱棣不仅为其提供免费的食宿、交通等,而且还大加赏赐,减少赋税。 话说,大明官员上报朱棣,有西洋人私自贩卖胡椒该如何处置。当时,在大明法律中,私自进行交易跨国交易是有违圣命的,这就属于咱们今天所说的走私。朱棣一听,并没有让这些西洋人补交税赋,而是很生气的训斥上报的官员:“朝廷收取商税是为了重本抑末,我们天朝大国又不图四夷这些小利,他们仰慕大明前来朝贡,顺便做点生意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剥夺他们的蝇头小利,岂不是有损我大明脸面。” 在朱棣的示意下,四夷诸番的税赋得以减免,考虑到这些西洋人未必会熟悉大明律法,所以难免会有触犯情况发生,本着国际和平的原则,朱棣采取了以德化之,怀柔远夷的政策,树立起了“盛世圣君”的形象。 在郑和多次下西洋的影响之下,来朝贡之人逐渐增多,很多西洋人深知慕名而来,为此,朱棣为了传扬我大国闻名,还专门吸引各国的留学生前来大明学习。永乐十一年,国子监中就已有琉球等地的留学生。留学生和外来贡臣的往来,很快就使得大明恩泽声名远播。 朱棣优厚的赏赐和宽松的对外政策,很快就将远夷的目光吸引了过来,“到大明去”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流行。于是前来朝见大明天子之人可谓络绎不绝,朱棣在这种万朝来贺的繁荣之中,体会了中华的无上荣耀。

““谋誉”术”开创先河出功绩 为了凸显自己的煌煌文治,朱棣对此命令郑和出海,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大明帝国与西洋诸夷的联络。浩大的远航船队,众多的出海人数,前来朝贡的外番诸夷开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航海时代。这种先河的开创,使得郑和和朱棣成为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功不可没之人。 建功立业是历代君王的渴望,更是每个人不断追求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很少,更多的是庸庸碌碌之辈。如果你还在庸庸碌碌中迷失自我,那么是该清晰的时候了。一个因循守旧的人是难以有大发展的,只有敢于去开创、去改变,才有功成名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