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07

第7章 赢得器重,北平就藩——准确搔到领导人的痒处

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朱棣携已经怀有身孕的燕王妃徐氏等家眷,率两护卫五千七百七十人浩浩荡荡离开京师,前往北平就藩。这一年朱棣二十一岁,在凤阳的每一天里,朱棣都盼望着能够早日到自己的封地,干一番大事业,如今,终于可以前往封地了,朱棣很是高兴。 朱棣并不喜欢待在南京或凤阳,他很庆幸自己躲得远远的,可以少惹事些,少很多麻烦。他希望自己能把藩王的使命完成好,首先不让朱元璋挑出毛病,然后还要讨得他的欢心。朱棣知道,26个兄弟之间,表面上看起来和和气气,实际上却是暗怀鬼胎。 朱棣率领队伍,越过淮河,一直往北走,越往北,大地越荒凉,虽然南京的三月正是莺飞燕舞的好时节,但是同为三月,北方的寒气却还未消退。寒风如刀,骑兵们不免苦起嘴脸。但是朱棣却是越来越心潮澎湃,因为他终于可以从此一展宏图,建立自己的一番事业了。 虽然朱棣的身份及不上大哥朱标,但是在其他的兄弟中还是很受朱元璋器重的。在分封之时,朱棣分到的是分量最重的燕地,娶亲之时,娶得是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 朱棣能够获得父亲朱元璋的器重是有原因的,虽然朱棣兄弟很多,但是争气的却是寥寥无几,他们大多流氓气浓厚,举止荒唐,可以说是典型的“败家子”,没有一丝成大器的样子。而唯独朱棣颇像年轻时候的朱元璋,有着建功立业的想法,值得委以重任。 事实证明,朱棣确实是值得器重。当时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在封国内沉迷酒色,残害百姓,羞辱官员,破坏法度,不一而足。而唯有“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

来到封地后的朱棣,深感父亲朱元璋对自己的器重,他一方面为此感到十分的高兴,一方面又不免有些担忧。朱棣作为伟人朱元璋的儿子,不敢不十分的谨慎,因为如果自己太懦弱了,必然无法得到父亲的重用,但是太强悍了,必定会遭到父亲的质疑。朱棣意识到:父亲对自己的器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风险。所以朱棣行事非常的谨慎。 所以,虽然到了自己的地盘,朱棣还是坚持着自己在凤阳时的作风,一来可以向父亲朱元璋表明自己对父亲的教导很重视,二来可以很好的治理自己的封地,以使得国富民强。 朱棣除了正常的练兵之外,常会带上几个随从,穿上寻常百姓的服装,了解北京周围的山川地势,以及当地民众的实际生活。 他后来回忆道:“我当年在北平时,几次打猎时,都在农民家吃饭,看到他们的伙食过于简陋,知道他们生活艰苦,每次以燕王的身份向他们表示感谢时,他们都无不非常感动。。 用人之道,必须先收买人心,然后才能让他们立功。如果能做到“养之于无事之时,用之于感恩之后”,没有不尽心尽力的。”由此也足见朱棣的谋心术之高明。 为了获得父亲朱元璋的器重而不受怀疑,朱棣严格遵守父皇的规定,权力范围之外的事绝不插手,而分内的事做得井井有条。数年之间,有几件事让朱元璋印象非常深刻。 朱棣刚到北平的第二年正月,元将乃儿不花在西北抢掠,朱元璋任命徐达为主帅,汤和、傅友德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军开赴西北。朱棣也领命跟随岳父出征。 这是朱棣第一次真正上战场,心情澎湃之余不免有些担心。担心的是,倘若自己在此战中受挫,肯定会大大影响自己在父亲朱元璋心目中的形象。好在是跟随自己的岳父出战,主帅徐达并没有让年轻的朱棣亲自冲杀,朱棣被岳父留在军帐中做辅助工作,学习带兵布阵的知识。 虽然这场战争,朱棣并为立下战功,但是傅友德的漂亮的完胜,也为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加了不少分。毕竟这场仗是在朱棣的封国内打的。 还有就是在朱元璋六十八岁生日那年,诸王为了庆祝朱元璋的大寿,都纷纷绞尽脑汁,朱棣也是如此,给父亲准备什么寿礼才能讨他欢心呢?朱棣为了此事开始冥思苦想,因为他不仅仅想送父亲一份寿礼,更想让自己的寿礼别出心裁,赢得父亲的赞赏。 转眼朱元璋的寿辰就到了,诸子献上的无外乎都是天下的奇珍异宝,唯独朱棣献上的寿礼是几株嘉禾。所谓嘉禾,乃庄稼结穗之异常大者,古来以为祥瑞。朱棣以此为礼,可谓意义非凡。 此礼不仅说明了自己在封国内重视农事,还能迎合朱元璋讨厌奢华的个性和重农悯民的一贯主张。果然不出朱棣所料,见到寿礼后,“太祖大喜,为诗一章赐之”,朱棣很准确的摸清了父亲朱元璋的喜好,从而准确的骚到了皇帝的痒处。 除此以外,朱棣还很会给父亲朱元璋表忠心,每一个能够证明自己衷心的机会,他都不会错过。他深知只有自己不断的让父亲信任自己,自己才有前途可寻,才不致遭到疑虑,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洪武二十年(1387年),名将蓝玉征蒙古纳哈出回师,为了巴结燕王,将俘获的一匹名马送进了王府。朱棣见到名马自然是十分喜欢,但是他心里明白,这礼是万万收不得。别看蓝玉在皇帝面前风光无限,但是,实际上父亲对他们时时提防,与这些手握重兵的人结交,只会让父亲怀疑自己有结交重臣,意图谋反的野心。

所以,朱棣不但没有收下这匹马,反而把权势显赫的蓝玉训斥了一顿:“将军俘得名马,理当先送朝廷。送到我这里,非尊重君父之礼。”言外之意是批评蓝玉不尊重君臣之礼,朱棣的训斥让蓝玉十分下不来台。后来此事传到南京,朱元璋心中暗暗称赞朱棣的安分守己。 后来果然不出朱棣所料,蓝玉因“谋反”被杀,列侯以下被株连杀死的人多达一万多人,刚有大批官员因此而丢官丧爵。 朱棣在北平的日子里,行事一直很谨慎,虽然他屡次赢得了父亲朱元璋的器重和赏识,但是并没有借此耀武扬威,横行霸道,而是处处收敛自己,时时不忘讨父亲朱元璋的欢心,以此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也正是因为朱棣总能摸清皇帝的心意,所以既能够受到父亲朱元璋的器重,还能够避免功高盖主而引起质疑。 朱棣不可谓心思不缜密,他既讨得了父亲朱元璋的欢心,还做的不露痕迹,朱棣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没有半点的阿谀奉承之意,但是效果却比阿谀奉承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过人谋略由此可见一般。 就靠着这种本事,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朱棣虽远在北平,但是却是诸王当中最受器重的一个,这给朱棣发展自己实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治条件。朱元璋恐怕到死都不能想象,自己一向看好的朱棣会起兵,连生性多疑的父亲朱元璋都没有看出朱棣谋略后的真实意图,朱棣的谋心之术也切实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了。

““谋心”术”在领导头上下大工夫 虽然朱棣已经成为了一地之主的燕王,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父亲朱元璋才是整个天下的主宰。对于这位主宰,朱棣不敢怠慢,虽然深受器重,却没有张牙舞爪的忘记本分。朱棣时时关注父亲朱元璋的喜爱,在父亲朱元璋面前,他做足了“面子工程”,一次又一次的骚到了父皇的痒处,所以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休养”时间。 工作之中,和领导的相处,常让很多人为其苦恼不已,对此,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朱棣。首先,一定要在领导身上下大工夫,做到,看出领导的需要,领导需要我们怎样做工作,我们就怎样做,如此一来,必能深得领导的喜欢,升职加薪也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定要切记,即使是很受领导器重,也不可借机耀武扬威、得意忘形,一旦如此,当你不幸落难时,周围的人非但不会同情的伸出援助之手,反而会落井下石奚落你一番。

但凡成功者,都很讲究一个“势”字,乘势而为,往往能够如虎添翼,增加成功的胜算。“势”就犹如诸葛亮的“东风”,只要有足够的智谋,就能够借到。朱棣就是一个“借势”的高手。 在羽翼丰满之前,他绝不轻易亮出自己的真本事,懂得在隐忍中,不断充实自己,在隐忍中不断等待并创造有利的条件。一旦,“势”已成,朱棣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击,克敌制胜。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没有隐忍,就没有出人头地。就是在静如死灰的沉寂中,朱棣在忍耐中赢得了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