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的上涨,若是有益,则没有令其稳定的必要。所有稳定物价的目的,乃在除去物价上涨的弊害,而不在物价稳定的本身。物价上涨的弊害,在生产方面,可以奖励囤积,奖励各业单位的增设,而反有障碍于正当生产;在分配方面,可以增加财富分配的不均,雇主与投机者犹得暴利,而剥削了士兵、公务员、教员,甚至一般人的生活,因此减低了作战、行政、训练与生产的效率;在财政方面,可使政府得不到充分的人力物力,并使发亏增大,一方面影响抗战的建设,一方面引起物价的累积上涨。稳定物价,应以减除这等恶劣影响,为最终目的。
摘自吴大业《稳定物价的目的与手段》(1943年2月)《中国战时物价与生产》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5年9月重庆初版第9页
限制价格、消费与囤积,都是逆着人民的心理而希望得到稳定物价的结果,所以必须依赖于人民的守法心理与政府的效率。至于增加生产,则是利用自动的力量。譬如政府贷放低利放款,则在相当限度之内,可以增加投资的利益而增加生产,因此增加供给,自然就可以减缓物价上涨的速度。不过当投资增加过度,以致原料与人工的稀少性,更甚于产品时,则低利的贷款只能诱致囤积,而不能再增加社会的总产量。我们现在是已经达到这个地步了。现在想增加社会总产量,只能由技术改进与强迫劳役,及限制次要物品的生产上着手,而不能低利放款。
摘自吴大业《稳定物价比较间接的手段》(1943年2月)《中国战时物价与生产》商务印书馆1945年9月重庆初版第12页
各物在各地价格的限定,不易完全顾到各地各物的成本,既使一一顾到,并且随时按情形修正,亦不容易在各地对各物执行的一样严格;既使限价的执行一样严格,亦不容易完全除去人民看涨的心理,而使购买不增加,供给不减少;既使这些皆无问题,经过相当时间以后,当购买力的增加超过流通速率的减少时物价仍须上涨,所以限价的施行,若不辅以其他办法,是不能收稳定物价之效的。
摘自吴大业《稳定物价的目的与手段》(1943年2月)《中国战时物价与生产》商务印书馆1945年9月重庆初版第10页
以物物交换与等价交换,做到出入口物价的平衡,这是稳定金融与物价的主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呆板的,一定要物物交换,才能成交;也不是一定要彼此价钱,一模一样的涨落才能成交(必要时我们的出口物,还要贬价)。而是要灵活的运用。这里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说:不论物物交换或等价交换,为的是保持出入口贸易的平衡,保障供给,稳定金融与物价。如果离开这个原则,而运用物物交换或等价交换,必然会得到相反的恶果。
摘自叶季壮《物资政策问题》(1943年5月)《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第四编商业贸易)陕西人民出版社第471页
在战时,物价的稳定只能是相对的,只要物不飞涨,而是慢慢上涨,这就是相对的稳定,我们在现时边区所能做的,也只是求物价的相对稳定,这是战时物价的特点。
摘自王思华《论如何稳定目前金融》(1944年1月5日)《王思华经济论文选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45页
在各种商品的生产和运销中,价格的涨落会发生巨大的影响。在生产中,我们应当照顾到原料和成本价格(如棉价与线价,线价与布价)能否保证生产者所应得利益。一般来讲,物价上涨能刺激生产,而物价下落则对生产不利。但在物价上涨时,如果原料涨得比成品更快,同样会妨碍生产;反之,在物价下落时如果原料落得比成品更快,对于生产发展仍有帮助。在货币斗争顺利开展,币值上涨,物价下落时候,更应注意这些问题。
摘自薛暮桥《我们的贸易政策》《山东民主导报》1944年5月第4期
调剂日用品价格,还要照顾到一般消费者的利益。生产者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往往宜相矛盾,生产者希望价格高,消费者希望价格低,这个矛盾亦须适当解决。如粮食在秋冬应当勿使粮价过于跌落,在春荒时期则勿使粮价过于高涨,布匹在夏季勿使布价过于跌落,在秋冬之交则勿使布价过于高涨。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均能获得适当照顾。
摘自薛暮桥《山东工商管理工作的方针和政策》(1945年5月)工商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244页
战时边区物价政策的总原则,是对外求“等价交换”对内求“相对稳定”。等价交换,不应机械地解释为:在长期保持一定数量的交换,而应当是根据季节性,供求关系及物价指数变化来决定的。对内求相对稳定,其先决条件是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物资。
摘自西北财政办事处《抗战阶段中之边区贸易工作经验》(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第四编商业贸易)陕西人民出版社第420页
当物价上涨率已等于利率,即可完全除去利息的负担;物价上涨时若工资落后,即可减少工资方面的成本。这样都可以增加投资,增加就业,增加资本物的积聚,增加一切物品的生产。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按照低于市面的利率扩张信用,以提高物价,压低利率,并使工资落后。不过采用这种方法生产,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提高物价与减低利率对于增产之效,只以物价上涨率略高于利率时为限,过了这个限度,则物价的继涨,只能增加囤积的利益而不能增加生产的利益。(二)当工业生产扩张到了相当程度,而对于原料,人工与其他生产元素的需要已经超过了原来的价格之下可能供给量时,生产元素的价格就要上涨。当原料人工等的价格上涨率已超过制品的,则工业利润就要减低,甚至负号。当某工业的创造利润已为负号,而必须仰赖于囤积的利润以为抵补时,就不能希望更有新厂的设立与该工业资本物的生产。甚至原来的资本物都不愿尽量维持,以便逐渐收回其资金改营囤积。到了这个地步,这项工业的发展已到了极点,不能继续再用通货膨胀的方法以刺激其生产。这就是在一定技术水准与自由经济制度下增产的极限。
摘自方显廷《中国战时物价与生产》商务印书馆印行1945年9月重庆初版第35页
比较起来,决定将来物价的主要因素,我认为:一个是美国来华的商品(不仅是善后救济总署的救济物资,而且是一般供应市场的商品);一个是高度的通货膨胀,(游资是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如果美国的物资来得缓而通货又一直的膨胀下去,则下跌一个时期的后方物价,可能与恢复区一样,携手前进,一直到外国货压下来的时候为止。
摘自许涤新《物价的回涨》《胜利前后的市情》(1945年11月24日)集美出版社发行1946年元月初版第120—121页
在战时要稳定住物价完全不涨不可能,此处所谓稳定物价其内容有两点。第一,不要涨的太猛,不要波动太大,使农工商业不能正常发展人民生活遭到刺激。第二,不要使农业、商业出口货和进口货的剪刀形距离过大,以免负担太重和出口不利。
摘自黄松龄《对边区金融总结的一些意见》(1945年12月)《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第四编商业贸易)陕西人民出版社第478页
为什么物价必然趋跌呢?这原因固有几个方面:战时物价一般统计约涨三千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事。通货膨胀绝对量不过四百倍,相对量亦不过干倍,而物价上涨如此之高,显然人心看涨囤积风行,是一大原因,即是说通货看跌物价看涨的社会心理,使物价看涨的过程快马加鞭。如今,这心理改变了,通货看稳,物价看跌,故一日之间会使市场下泻百分之四十。敌伪投降以后,沦陷区得以保全,又是物价看跌的原因。如果我们经过数年恶战打出去,敌远过后方,后方物资无需乎运往前方,收复区与大后方物价将呈相应的跌落。若再加上半年以后,欧美救济物资的大批来到,物价决不至于像目前如此匮乏。因此物价不仅在最近月内要跌落,即沦陷区收复后要跌落。……物价跌落是必然的规律,而且要经过长期痛苦的过程,也许半年,才能稍趋稳定。这跌落的过程是长期的,因此成品跌,工业品跌农业品不跌,批发价跌零售不跌,都是可能的,……
摘自杨培新《市场崩溃中》(1946年8月22日)《中国经济动向》耕耘出版社1946年第60—61页
如果没有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如果没有提高农民工人的生产情绪和生产力,如果没有积极扩大生产提高生产,如果没有先用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去为人民解决经济问题,然后才能百分之十的力量去同人民要税收的政策,那么,解放区的物价,是没法达到这样稳定的。必然得看二种不同的结果!要使中国经济能够免于崩溃,要使中国不变为印度第二和菲律宾第二,那只有走解放区所走的道路,那只有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道路,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
摘自许涤新《现代中国经济教程》新知书店印行1947年1月第251页
物价暴涨的影响,伸入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方面。它影响了财政经济,它影响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因为物价高涨,政府的开支必然扩大,扩大的结果,就不免影响到通货的发行。工业方面,成本跟物价之上涨而提高了,资金薄弱的厂家,就要感觉周转不灵之苦,于是,生产规模便无法扩大了。其在农村,因为工人与肥料的涨价,地租高压下的佃农与小自耕农,便无力进行生产。商业方面,物价高涨,会刺激了贸易的活跃,便更进一步的发展,它又否定了这一作用了。这就形成战时景气的来临与消逝。
摘自许涤新《现代中国经济教程》新知书店印行1947年1月第44—45页
资本主义社会价格之高低,是受着盲目的市场法则所支配的。反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价格,一般说来,并不是表现如商品经济中的价值法则的作用,因为价格本身是由国家(人民的意志)所规定的,价格政策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有意识有计划统治市场领导市场的武器。这就是说,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掌握中,价格变成了领导和改造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成份的工具,变成了发展国民经济和调剂国民收入的工具;变成了扩大国家经济和合作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比重的工具,也就是说,变成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工具。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不是价格的自发作用驾驭着人,而是人类自觉意志来控制价格,使其作为达到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之发展的目的。
摘自许涤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上海联合发行所发行1949年6月版第110页
在不同社会物价的性质是如此,就是同一社会,在不同的时期,物价变动的性质亦复不同。就平时与战时来说,在经济落后的社会,平时生产既不足,一到战时就更不足;而在经济发达的社会,平时生产是相对的过剩,但到战时消耗徒增,不独平时过剩的事实很少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引起物价剧烈地上涨。故同一社会,在不同时期,物价问题,亦有不同的性质。
摘自王亚南《抗战时期的物价和物价管制问题》(1947年)《王亚南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页
农产品价格高涨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产品流通的前提,为平稳农产品价格基本力量之一。工业品价格与工业手工业的关系,也是同样的情形。相反的,如果农工业品的价格跌落,则其结果也与上述情形相反。又农业品与工业品交换比例(以及价格关系),因其高低变化,也影响生产,同时,物价涨落与农民工人的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
摘自王学文《物价与物价政策》(1948年3月)《王学文经济学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49页
我国当前之物价问题,其促成之因素至多,且头绪纷繁,实难一一枚举。然除政治因素外,其基本的原因,实为一整个经济问题,盖物价不过为整个经济之反映,故其解决之途径,非从根本解决不为功。概括言之,在财政方面,着重收支平衡,调整社会财富分配。在对外贸易方面,着重减少入超,实施合理的保护贸易政策。在促进生产事业方面,则着重工业建设,增加产量,以充裕物资。在农业方面,则着重改进农业技术,改良土地制度,使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以安定社会秩序,使一般农民,不致流离失所,流为盗匪,而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汇价跌落,生产衰弱,分配不均,供求失调,人心浮动,实乃当前经济问题之症结所在,亦即当前物价问题之症结所在。
摘自吴宗汾《十年来之物价》《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册中华书局1948年3月初版第50页
整个华中地区今后的物价趋向,主要的将随物资增减的变化而定,……要使物价保持相对的稳定,还待我们作各方面的努力。目前我们应该做到:一、迅速消除某些分区之间相互封锁限制现象,实行解放区物资运销自由。二、各分区物资必须主动的相互调剂有无,不能抱单纯利润观点或单要求人家来调剂坐享现成的心理。三、各地物资在华中统一调度下,不应存有本位观点。照顾全面、照顾大局。四、要密切注视市场物价的变化,预见其趋势及时研究对策,抓住时机,平稳物价。五、遵照最近华中行政办事处所颁训令,凡机关部队及公营生产单位购粮必须按照规定手续,严禁其专为营利之抢购运销行为,以及主观上有意无意损害华中币威信的各种现象。
摘自集体研究俞健执笔《一九四八年春节以来华中物价报导》(1948年5月15日)《财经日报》1948年第2期
顾物价情况,原为经济之重心,而经济情形,复为历史之主脉。吾人治史,倘仅能了解其纯政治的因素,不能更指出其经济因果关系,固属狭隘不足以称信史,但仅知其一般之经济情形,而不能推究经济问题之最大症结,即作为经济重心之物价情形,则此种历史,仍属片面而不完全,至少失去历史之真实意义,亦不足以称为信史。
摘自钱健夫《中国物价发展史》名山书局发行1949年1月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