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经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学做人,学处世。做什么样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诚实正直的人,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孩子有无孝敬父母的品质,不单单是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古训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可见,孝敬长辈孝敬父母的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占有多么重要地位。虽然我们已进入现代社会,主张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但是孝敬父母作为传统美德是必须发扬的。有些家长忽略了“孝心”教育,致使出现“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怪”却“寻常”的现象,形成“凡事别惹儿子不高兴”的所谓现代家长心理。忽略“孝心”教育,孩子会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对其健康成长危害极大。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关心他人,会关爱社会。
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许多家长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就相当满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举手让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辈们则觉得孩子非常乖。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讲文明礼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要自愿,而且形成习惯。
孝心作为传统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温馨幸福。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间一代孝敬长辈,孩子就会懂得孝敬父母、祖辈。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会呈现一种和乐融融的气氛,这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培养孩子真正的孝心,对他是一种前进的动力。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在离家外出时,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
“孝心”教育,能够促进家庭和睦。会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环境中,体会到“尊老爱幼”的幸福。“孝心”教育,能够推动孩子全面发展。孝心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约束力。有孝心的孩子,不会随便顶撞父母,而会礼貌地讲出自己的理由,与长辈商讨;有孝心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忧,会自觉地检点自身行为,择善而为之,如:努力学习、不惹是生非、照顾好自己等。有“孝心”的孩子,感情丰富,乐于付出,会尽自己所能,对长辈反馈关爱,为家长分忧,为家庭分担苦难。孝敬父母这一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如此深远,家长必须重视培养。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他人。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
1.要让孩子明事理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能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形象让孩子去理解。
2.明确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关系
要给孩子树立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的观念,明确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容易理解道理,父母应该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明确自己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明确自己具有指导约束孩子思想行为的责任与义务。因此,父母理应得到孩子的孝敬,尽管抚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重要的是,必须让孩子领受亲情,心存感激,现在许多孩子已不懂得感激了,体现为一味接受,不知回报,自私冷漠。孩子明理了,民主而且合理的尊长爱幼的家庭秩序也就建立起来了。
3.提供机会,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从“让梨”等小事入手,提供孩子表达孝敬的机会,逐渐养成孝敬长辈的良好品德。有些家长忽略抓住小事进行教育,其实,教育往往在小事中见成效。比如:刻意地去分食孩子喜爱的食品,有目的的让孩子分担家务,与孩子共同商量家庭或工作面临的问题,让孩子也为父母分忧解难等等,都能培养孩子的孝敬行为,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养成良好习惯,为形成孝敬父母的美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4.家长要反思自身行为,为孩子做孝敬父母的榜样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对长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孝敬自己,自己却冷落甚至虐待长辈,正所谓“为长不尊”,他们对孩子的“孝心”教育肯定是无效的。家长应做孩子孝敬父母的榜样,善待长辈,关爱自己的父母,尽做子女的义务,回报养育之恩。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
5.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了,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6.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延伸阅读
小木碗的启示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接着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地生活着。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但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