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他们那样工作——认真·到位·高标
28562100000028

第28章 高标做事是成就辉煌人生的基础(2)

有一段时间,由于俞敏洪的朋友学习的都是西方管理文化,而他却成长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于是他和朋友间产生了一些管理上的矛盾。2002年,新东方做出了一个决定,任何人的亲属不得在新东方任职。当时同事们还给了俞敏洪一个特权,因为他毕竟是新东方的创始人。可是极其重视感情的俞敏洪立即表态,将自己在新东方任职的姐夫、老婆的姐夫全部调出新东方。为此,他的母亲和老婆半年内没有理他。结果俞敏洪通过了人情的考试,2个月内,新东方里面不再有任何人的亲属任职。

新东方上市之后,俞敏洪被称为“中国最有钱的老师”。尽管俞敏洪自称没有变化,但是和国外的资本家吃早餐,西装革履地去参加各种会议和讲座,自己的各种行动也成了公众的焦点。俞敏洪过去的梦想一直是环球旅游,现在他的目标则是打造一所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

俞敏洪的人生经历可以用流传在新东方里的一段话来诠释:世界上如此多的考试,很多考试我们必须参加,无可逃避,否则我们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但光凭考试,没有踏踏实实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就算你进了门也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考试,如果我们战胜了自己的缺点和自卑,不管我们有没有参加考试,有没有拿到高分,有没有上大学或者出国,我们都会取得成功。

梦想就要成为老板——丁水波

丁水波,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泉州市三兴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泉州市鞋业商会副会长,福建省政协委员,晋江市慈善总会常务理事。

因为热爱,所以珍惜;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公司里,员工们都亲切地称丁水波为“波哥”。“随和”“没有架子”“精力旺盛”,是员工对他最多的评价。丁水波是典型的创业一代,17岁就开始打拼,从1500元的起步资金开始,最初的生产模式就是在河边搭起一个小棚子,每天生产十几双拖鞋,慢慢发展到为国外企业做贴牌,再到创立自己的企业和品牌,一步一步走来,特步现在的累计销售额(含税)已超过238亿元。

“睡不着的泉州人,做梦都想当老板。”是丁水波对自己的评价,他对源自福建的本土歌曲《爱拼才会赢》情有独钟。几位员工都打趣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丁总最爱这首歌,到哪里都会唱。”企业向来渠道为王。丁水波将代理商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一位熟悉丁水波的总代理商对记者说,丁总对代理商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曾把各地的总代理商送到清华接受EMBA培训。当然,丁水波对代理商的回馈也相当大方。借着此次公司十周年庆典,丁水波豪掷1000多万元购置20辆宝马车奖励给优秀的代理商。

2003年的“非典”时期是特步最为艰难的时期,“那几个月,没人上街,没人逛商场,生意几乎为零,就是在那么困难的时期,代理商们也紧紧围绕在我们身边。”稳固的代理商和经销商团队正是丁水波引以为豪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丁水波认为,特步最成功之处是“明确的产品定位”。

事实上,外界一直认为,从提出品牌构想开始,特步一直以耐克作为参照系。即便是企业标志,耐克用一个大勾勾,而特步却反其道用了一个大叉叉。对此,丁水波毫不避讳:“耐克是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行业偶像,耐克在做专业运动,而特步在做时尚运动。”

这个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福建人,打破了体育只是运动的陈规,开创了众多“80后”、“90后”对体育运动的新认知,那就是买运动服饰不一定是为了运动,也是在购买一种时尚。但是,特步“时尚运动”的定位一开始并不为人认可。“2001年、2002年的时候,市面上的运动鞋多以白色、黑色、灰色居多,即使是阿迪、耐克也只是偶尔出来一些深蓝色的鞋,颜色上总体来说很单一。”丁水波却想尝试大红、黄色、橙色等艳色系,由于没有现成的生产线,又史无前例,当时90%的人都不认同。“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当时2000年悉尼奥运会结束以后,所有国产体育用品都去模仿耐克,模仿阿迪达斯,都去请奥运冠军来做品牌代言人,特步却反过来去找娱乐明星谢霆锋做代言,真是“非一般感觉”。没想到,2002年特步结合谢霆锋叛逆的形象推出“风火鞋”,一个单品的年销售量竟然达到了120万双,此后再无人超越。

特步这个运动品牌的时尚之路由此开启,随后,蔡依林、TWINS、潘玮柏、韩庚也相继成为特步的代言人。始于产品,深耕品牌,是丁水波对下一个十年的构想,从商品驱动模式到品牌运营模式,是特步正在进行的转型。

热心公益德高望重——田家炳

田家炳是香港一位企业家和慈善家。广东梅州人,出身客家世裔。幼承庭训,敦品励学,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数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医疗与其他利国生民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惠泽社群,诚为当世楷模,社会表率。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出生于大埔县古野镇银滩村的一个书香世家,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家里唯一的男孩能“彪炳历代”,所以为他取名“田家炳”。田家炳的先祖在山西,后迁江西兴国再转梅州。父亲田玉瑚,为人耿直刚正急公好义,秉性纯良敦厚诚实,闻名四乡八村。田家炳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学经史习诗文,知书达礼明白事理,居家晨昏定省恪尽孝道,在校勤奋好学自强不息。1935年因父亲去世,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但他好学多思勤奋进取,从而通经明史见识渊博。他的古文根基尤为深厚,所写函札诗联典雅流畅,特别工于四言韵文,字句铿锵寓意深邃皆为上乘佳作。

1937年,18岁的田家炳与几个同乡合伙组成了一个瓷土公司,大胆地把家乡的瓷土生意做到越南,成为赫赫有名的瓷土出口商。1939年日本侵略军入侵汕头,瓷土出口中断。田家炳只身出南洋,他先在印尼万隆附近的小镇经营土特产生意,后来迁到雅加达从事树胶工业,1956年他成功地创办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厂,被誉为“一位成功的印尼华侨”。为了事业的更大发展,1958年田家炳将经营阵地转移到香港,投巨资填海造地,在老海滩上办工厂,决心开拓塑胶化工产业。

众所周知,香港地皮昂贵,许多人靠经营房地产像坐火箭那样升了起来。

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技术水平不高,原材料必须从外地采购。因此,大家都认为在香港办实业不合算,发财起家的希望不大,尤其在香港创办人造革制造业更是前景暗淡。因为台湾、日本的人造革加工品可以免税进入香港廉价倾销,加上香港人造革采购又困难,致使香港的人造革加工业很不发达,不少香港实业家对人造革制造业始终不敢投资。田家炳的思维没有受传统看法的约束,对人造革制造业他是从逆向角度来考虑的。他认为虽然经营房地产容易致富,但自己是外行不谙门道,不一定能很快发展。

而人造革制造是自己的老本行搞起来轻车熟路,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经营管理,比别人都有明显优势。至于产品销路,田家炳的见解更是与众人大相径庭。从表面上看,香港没有人造革加工业,人造革是没有市场的,但如果倒过来深入想一想,正是缺少人造革才使其加工业发展不起来。只要办起了人造革制造业,人们采购人造革的困难解决了,其加工业也就会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到时人造革销路根本不用发愁。

逆向思维使田家炳提出了自己的经营战略:“别树有花我不采,此树无花等花开。”他在元朗的屯门海边购买了30多万平方尺的白茫茫的海滩,发扬精卫填海精神,移山填海兴建起了一座人造革制造厂,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请来日本工程师安装机器,训练职工并聘请英国技师。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厂了,以质优价廉很快打开销路,香港的人造革加工业也因此开始起步。人造革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外国的人造革制造厂仗着财大气粗,大量生产通常需求量比较大的几种人造革品种,企图以规模效益来压倒其他同行。田家炳没有硬碰硬地展开竞争,他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势,把视野投向人们忽略的角落,找出了外国大工厂可钻的空子。客户向这些大厂家订货,数量要大,时间要提前,品种又不多,货来了以后积压了资金又增加了仓库支出,对此不少客户颇有怨言。田家炳针对外国大工厂的这些不足,反其道而行之,不与外国企业抢做大路货,而是专做拾遗补缺的冷门生意。

他的工厂采取了投其所好急人所需的策略,制造了适应各种需要的1000多种不同花样的人造革,客户要买多少就卖多少,随时打个电话给田氏公司就行了,而且售价低廉。有时候,客户账期到了一时付不了账,他也体谅客户给予通融。田家炳的声威大震信誉大增,使得外国大工厂商也不能不佩服他独辟蹊径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