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他们那样工作——认真·到位·高标
28562100000003

第3章 认真是一种负责的品质(2)

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老板桌上的报纸上有条不起眼的新闻,“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价格一路上扬”。凭着敏感的直觉,李晓华感觉到机会又一次来临了。他立即返回国内。几番周折李晓华与“101”的发明人赵章光先生结成了生意伙伴,并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经销代理商之一。李晓华回到日本后,对市场进行了精心策划。在他的策划下,“101”成了日本红极一时的产品。一年以后,李晓华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李晓华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直销大军,将“101”无孔不入地灌注到日本的主流社会。刹那间,“101”风靡了整个日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李晓华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的亿万富翁,并得到日本首相海部俊树的接见和嘉奖。

投资香港房地产

“101”商战告捷之后,李晓华转战香港。那时正是回归风波过后不久,香港人纷纷抛售自己的房产物业,移民欧美,香港楼价一落千丈。李晓华意识到这是又一次难得的商机,他坚信中国的改革开放决不会倒退,眼下的动荡只是暂时的,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力排众议,集中所有的资金,大量收购这些跌价的楼盘,等待回升的机会。正如李晓华所料,不到一年,香港的房地产已经几倍往上翻。香港房地产一战,李晓华大获全胜,这次香港房地产的胜利又在李晓华的经商史上浓浓地画上了精彩的一笔。有人说李晓华的发家史,处处充满了美国西部牛仔闯世界的味道,他一次次大胆地“投注”,就像冒险家在征服世界。

马来西亚淘巨金

在香港的房地产经营获胜之后,李晓华来到马来西亚。李晓华通过关系了解到马来西亚要修一条公路,但是在修公路之前地产不值钱,之所以要修这条公路,是因为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油气田。但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布油气田的消息,消息一旦公布,公路两边或者公路上的土地就会大幅度增值。李晓华认为自己的机会又来了。但让李晓华为难的是这个项目要10多亿元,而他自己并没有那么多资金。这时候,他开始游说银行,为了获得贷款,李晓华把他所有的资产,包括他的房屋、车辆等等全部放到银行里面抵押。一等就是好几个月,油气田的消息却一点都没有,李晓华着急了,经常苦苦思索,“为什么还不公布消息呢?”就在半年贷款期限快要到的时候,他等待的消息终于公布了。几天后,很多人找李晓华买他的土地了,他一下赚了几倍的利润。他面对风险的巨大承受力,使他又一次成了商场上的大赢家,这是他商旅中最险的一笔。就这样,李晓华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自己的创业“三步跳”。

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不但在香港、日本、欧美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还在国内数省投资办厂,业务领域包括房地产业、机械制造、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商业投资、食品加工、餐饮娱乐和旅游业等等。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实业家,成为中国内地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之一。李晓华在盘点自己的致富经历时说:“在我几场商战下来之后,我的资产一下增长了几百倍,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我从一个平凡而贫穷的知识青年,一跃成为拥有数亿资产的商人。”

捐款办学回馈社会

当然,李晓华之所以受人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富有,更在于他富有以后又将财富回馈于人民。1992年他为希望工程捐款200万元,在北京平谷山区建起一座共有24个教室的现代化综合学校——晓华学校,解决了750名学龄儿童的就学困难;1994年,他为母校北京22中捐款2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以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1995年,他向黑龙江省教委捐款200万元;1996年云南地震后,他捐资50万元在云南最困难的禄春地区建立了一所综合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就读的机会……李晓华常说:“人应充满爱心,懂得去爱别人、帮助别人。”数年来,李晓华为贫困地区、灾区、教育、科技、体育等公益事业累计捐助3000多万元人民币。他的善举引起海内外舆论的普遍关注,为此,他获得联合国科学与和平组委会颁发的“世界和平使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中国人。

他还荣获了“1995中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和1996年“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的荣誉称号。

荣获小行星命名

对于李晓华来说,1996年3月1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并提名,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355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命名大会就在这一天在北京最豪华的中国大饭店举行。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崇高的荣誉,经正式刊布于世后,其名称将成为世界所公认的永久星名。李晓华能够获此殊荣,不仅是他个人的终生荣耀,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豪。

勤奋好学慧眼识商——张果喜

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却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小行星命名荣誉的企业家,一个靠1400元下海经商的人,却多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一个凭借“雕虫小技”的木匠,却完成了从雕刻艺术到雕刻人生的转变。张果喜,江西果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小木匠独具慧眼掘金山

张果喜,1952年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的农村,因为家庭贫困,15岁就进了余江县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当学徒,每天做的活就是锯木材。5年的刻苦奋斗给张果喜换来了一个“好木匠”的称号和“车间主任”的职务。

1972年,张果喜的木工车间因为没活干被厂里分离出来了,单独成立木器厂——果喜木雕厂,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可是这个厂长,却一无厂房,二无资金,只有一个空名。张果喜无奈卖掉了自家土改时分到的房子,得到1400元钱,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工资分发给了他的工友,一部分作为厂里创业的本钱。

张果喜知道,单靠这点钱,是发不了几回工资的,木器厂要生存下去必须找到能挣钱的活干。于是张果喜想到了上海,他知道上海是一个大世界,在那里或许能找到活做。张果喜带了200元钱和三位工友来到上海手工业管理局(手管局),张果喜先作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说出想在上海找活的心事。手管局的工作人员便热情地把他们介绍到上海雕刻艺术厂去参观学习。

这个厂在四川北路,它的前身叫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到厂以后,他们在样品陈列室里,看到了一种樟木雕花套箱,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真是天衣无缝,既美观又实用,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张果喜问管理员,这套箱价格是多少?回答是260元一套。张果喜以为自己听错了,便又问了一遍,回答仍然是260元。此时的张果喜又惊又喜,因为在余江嫁女都陪送樟木箱,价格十分便宜,于是张果喜决定要把这个手艺带回去。他们4人分工,一人拜一个师傅,一人学几道工序,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这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就这样苦学了7天,回去时还带了一些雕花样板。回到余江他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决定做雕花套箱。第二天,他把全厂的零木碎料全部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大家照着他从上海带回来的样品花鸟去练雕刻。就这样,张果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生产了第一套樟木箱,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送给广交会(因为张果喜的小厂没有资格参加广交会),结果第一次交易会上就订了200套樟木箱,这200套樟木箱让他们赚了一万多元。就这样,根据客户需求生产雕花樟木箱,一下子就打开了销路。

1979年秋天,张果喜又来到上海。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一尊尊向日本出口的雕花佛龛,久久地吸引着张果喜的眼球,深入了解后得知佛龛有70%利润,而他生产的雕花套箱只有25%的利润。面对佛龛,张果喜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这是把木头变成黄金的生意啊!

张果喜毫不犹豫地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合同。他带着样品回到余江,一连20天泡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揣摩、仿制,终于把佛龛做出来了。

第二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65万日元就是靠佛龛赚的; 第三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156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100万日元!

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

1985年,当人们对万元户都感到很神秘的时候,张果喜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了(当时张果喜的财产已超过3000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合2亿4000万元人民币)。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严重衰退,佛坛市场也随之变得异常萧条,很多佛坛生产、经销企业关门倒闭。但是张果喜非常冷静,他认为这种萧条是暂时的,宗教是日本的民族文化之一,只要有日本人存在,就需要佛坛产品。在市场低迷不景气的情况下,张果喜不但没退出佛坛生产领域,而且还投入了4000万元,新上了两个成品厂。两年后,日本经济逐步复苏,张果喜的佛龛生产正好迎合了市场所需,销量大增。

1999年,果喜集团又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引进专利技术,在余江创办了江西喜泰电机有限公司,生产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电机产品——无刷无槽微型直流电机。这个产品目前在美国只应用于宇航和军工,而在世界民用工业中还未得到应用。国内有关部门也认为这个项目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可以填补国内空白,很多有微型电机需求的部门和企业甚至希望果喜集团尽快批量生产。目前,该产品已形成了年产20万台的生产规模,按国家发改委的指令性计划,到2008年要达到102万台的生产能力,产值10多个亿。

喜获小行星命名荣誉

1993年6月5日,江西南昌,一个别开生面的大会令人瞩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要将一颗由其发现的编号为3028的小行星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极其慎重,几经推敲,批准了紫金山天文台的决定。这个大会就是命名大会,用作命名的人就是企业家张果喜:自即日起,这颗编号为3028的小行星就叫“张果喜星”了。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非常高尚的荣誉,以往命名都是以地名和着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一次以张果喜的名字命名,是因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张果喜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对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给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所以才决定推荐用张果喜的名字为一颗小行星命名。

张果喜一直为社会所认同、所看重,他最大的财富不是他一手打造的果喜集团,而是使他自己成为江西省的品牌。与不少富豪相比,张果喜的发迹干净且透明,一切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木雕工艺品出口创汇,这样的财富取得让人心里踏实。正因为如此,虽然历时几十年,张果喜这个典型始终能够得到各级各届政府的推崇和社会的赞誉。

脱下公服自主创业——刘永好

刘永好,四川成都人,生于1951年9月,大专文化,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讲师,1982年辞去公职开始创业,后创立希望集团,现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

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

1968年,17岁的刘永好插队到了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古家村,当地十分贫穷落后,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缺医少药,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他一天的工分是1角4分钱。1973年他进入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师。刘家四兄弟都是大学学历,当时有的作公务员,有的当教师,有的当技术员,都有令人羡慕的工作。1982年春节,刘永好的二哥刘永行在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地摊,7天竟然赚了300块钱,相当于十个月的工资。全家哗然,于是四兄弟决定开办电子工厂,生产电子产品。当刘永好拿着自己做出来的“新意”音响来到生产队联系和大队合作时,被公社书记拒绝了,理由是个体不能和集体合作,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创业的愿望依然强烈,他们认为不能错过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机会,要有勇气,要创造自己壮丽的人生。

经过一番讨论,刘永好和兄弟们养起了鹌鹑。鹌鹑越养越多,下的蛋也越来越多。兄弟们一商量,决定办良种场。兄弟四人变卖家中值钱的物件,凑起1000块钱。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孵鹌鹑、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子。没有孵化箱,他们自己动手来做。厂房也是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1983年底,良种场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1984年4月的一天,一个专业户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笔大买卖让刘氏兄弟喜出望外,立即借了“巨”款,购买了10万只种蛋。没想到,2万只小鸡交给专业户不久,这个人却跑了。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却没有饲料,而借的钱又要马上还,当时刘永好等人很是绝望。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从卖鸡仔小贩到饲料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