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工作——能力·业绩·品牌
28562500000014

第14章 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4)

与张艺谋一同从北京电影学院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还有张军钊、萧风和何群。因为厂里缺人,1982年年底,刚做了一部戏的实习或助理,他们就获准独立拍片。四位年轻人异常兴奋,到文学部的编辑那儿要了《一个和八个》的剧本,看完以后当时就决定要拍这个戏。厂领导和老同事对刚来的大学生抱有厚望,同意他们修改剧本,对他们的按照“诗电影”的路子来拍也表示支持,尽管对于结尾部分有些不同意见,厂领导还是决定放手让他们试试。领导希望《一个和八个》能“标新立异”,四个年轻人一致同意这部电影要突破传统“学院派”的那种墨守成规的拍片方式,更多地体现个性的张扬和与众不同。体验生活、搜集素材、选演员等开机前的策划和准备工作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他们辗转华北和西北,每一个人对剧本以及人物的塑造都投入了很多心力,都把这部电影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呵护。当电影拍好拿到电影院去放的时候,四个人坐在后面的放映室里,透过小窗子看到影片结束后观众站起来使劲地鼓掌,他们知道这部影片成功了。

《一个和八个》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电影的开篇之作,而张艺谋自然成为第五代电影人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这批电影人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大动荡,插过队,下过乡,经受了10年“文革”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20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时至今日,仍是中国电影的主流,左右着中国电影的方向。

在张艺谋担任摄影的《黄土地》、《大阅兵》等影片中,他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后来,他开始涉足导演,《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并获大奖。他的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引领了国内新的电影潮流。

变局中坚守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开始走向分化。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其中,《红高粱》等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群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获1988年国内电影界最高政府奖金鸡奖和当年国内电影界最高群众性评奖百花奖,以及当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等8项国际奖。1993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张艺谋“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世纪之交,中国电影再次进入低谷,张艺谋却表示出了一种少有的乐观与自信。他认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外来文化,更多的是包容、吸收与同化。中国人不会永远喜欢看外国大片,那种新鲜、刺激很快就会消失,亿万中国观众更喜欢本土的、传统的东西,国产片的国内票房一定会超过外国大片。90年代中后期,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的一系列成功作品将浓郁的中国风情推向国际舞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国际电影节大奖,影响所及使整个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一个魅力四射、潜力巨大却仍显神秘的中国。1995年,张艺谋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为“全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1996年又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十大最具成就导演”之一。

与电影创作繁荣同步,中国电影评论也异常活跃。改革开放似乎首先解放了评论家的笔,文笔恣肆、一鸣惊人的文章常常令读者目瞪口呆。张艺谋对批评文章总是报以坦然的微笑,与众不同的电影、与众不同的评论共存,这是中国社会文明民主的重要标志。

永恒的张力

2002年的《英雄》是张艺谋第一部古装商业大片,全球票房1.77亿美元。此片获多项国际大奖,德国威斯巴登电影评价中心将其评为“特别有价值”电影。此后,他导演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几部大制作接连受到世界的认同。从张艺谋开始,中国“第五代”导演用自己的作品向全球影人和观众证明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能力。

除电影外,张艺谋“副业”颇多。他执导过歌剧、芭蕾舞剧、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拍过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传片,拍北京奥运会会徽、火炬宣传片,给丰田威驰拍过广告,担任网络游戏的艺术总监……他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个人就像橡皮筋一样,须不断地拉,在这个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他们那代电影人在这30年中展现出的一种韧性和张力。

2008年是张艺谋格外忙碌的一年,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为了给全世界人民上好这道中国菜,张艺谋和他们团队承载着神圣的责任。2008年8月8日,“鸟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况超乎人们想象,它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长卷。人们记住了这个神话般的夜晚,更难以忘记张艺谋和他们团队惊人的智慧与辛勤的汗水。

华人首富——李嘉诚

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被评选为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9年亚洲首富等。

《财富》杂志列出的全球九十八名亿万巨富中,李嘉诚以约二百亿港元的个人资产排名第二十六位;在世界十大华人巨富中,李嘉诚位居榜首。

李嘉诚生于1928年。由于父亲过早去世,生活的重担便落到他的肩上,迫于生计,他不得不辍学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在他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学徒,正是这段学徒生涯磨砺了他的性格。

十七岁时,李嘉诚在一间五金制造厂和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他的推销生涯。由于他的聪明能干和骄人的业绩,十八岁的他就做了部门经理,之后又荣任总经理。

但是,李嘉诚认为他现在的成功不算什么,自己毕竟还是一名打工仔而已,他要成立自己的公司。于是在195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同几个朋友策划着自己未来的事业,最后李嘉诚将他开办的塑胶厂命名为“长江塑胶厂”,并得到一致通过。

1950年到1955年,是李嘉诚创业最艰难的五年,他克服了许多磨难:资金短缺,质量不高,销路不畅,同行竞争。从1955年开始,在创业道路上摸爬滚打的李嘉诚逐渐开始成熟,他的塑胶厂也逐渐走向辉煌。1951年,他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并公开宣称:“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

李嘉诚在塑胶行业里稳扎稳打,并且开始进军欧美市场。他利用海外广大的塑胶花市场,生产了高质量的具有欧美特色的喷色塑胶花,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花,凭借价格优势,很快就打入了欧美市场,并逐步占领了欧美市场,被业界称为“塑胶大王”。

李嘉诚又开始涉足房地产市场。他乘香港1965年爆发的银行信用危机而导致的房产危机的机会,一方而加强稳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在塑胶行业中的龙头地位,一方面用低价收购地皮和旧楼。就这样,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李嘉诚拥有楼宇数量为六百三十万平方米,这为他打败当时的房产霸主“置地房地产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77年,李嘉诚击败了“置地房地产公司”,这一举措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1978年,李嘉诚怀着一颗充满疑虑的心回到了祖国大陆。从此,李嘉诚更坚定了“穷此一生,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信念。1978年底,他为家乡捐建十四幢“群众公寓”,以解决家乡父老的燃眉之急。

1980年,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捐资二百万港元,修建了潮州医院和潮安医院。

1980年,李嘉诚带头捐资三千万港元作为筹建汕头大学第一期工程的经费。

1989年,李嘉诚又捐资三点七亿港元,一个月后欣然增至五点七亿港元以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李嘉诚以其对慈善事业的热情态度赢得了社会的尊敬。

太空超人——杨利伟

杨利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神舟”五号不仅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瞩目,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备受关注的还有我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他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1965年6月,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他的家临近大海,大海练就了他刚毅质朴、沉着宽厚的性格。

1983年,杨利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刻苦学习和训练,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空军歼击机飞行员。

1998年1月,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考核后,他同其他十三位空军优秀飞行员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训练。

2003年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严格评定,杨利伟具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正式进入飞船,开始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发射前的各项安全检查。

八时五十九分,零号指挥员下达了“一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指挥大厅里到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许多前来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飞船终于起飞了,向太空飞去。这时,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杨利伟凭借着他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的熟练掌握,在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钟的航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哪怕是极微小的失误。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员刮目相看。

面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骄傲,他始终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对于一切荣誉他都淡然置之。

据他的战友回忆,1997年,在杨利伟通过体检,回到部队等待通知的那一年里,他仍然专心致志地投入飞行训练。那年他飞了一百五十多小时,远远超过当时部队规定的飞行时间。尽管体检占用了许多时间,但在这一年的考评中,杨利伟的飞行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杨利伟曾说,在飞天的征程上,充满了艰辛和风险,许多人还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我是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二十一小时太空之旅的巨大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逐一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己在太空的情况。而此时电视里全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杨利伟掀开了中国航空航天史上辉煌而又崭新的一页,他无愧于“航天英雄”的称号。

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

15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一股“黄金热”,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于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货币流通量很少,造成资本积累缓慢,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货币主要是金币,而欧洲的黄金开采量有限,没有足够的黄金来制造货币。再加上欧洲上流社会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欧洲又没有可供交换的商品,只能用黄金和白银去交换,导致货币大量外流,所以造成当时的人们对黄金的疯狂崇拜和追求。

可是上哪儿找黄金呢?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里面把东方描写成遍地都是黄金和香料的地方,许多人读了他的书后热血澎湃,都想到东方去发一笔横财。但是当时欧洲通往东方的道路被土耳其帝国切断了,土耳其人和欧洲人是死对头,所以基本上没法走陆路。另外还有两条水路被阿拉伯人控制,他们也不可能让欧洲人轻易通过,所以西方要买东方的商品只能从阿拉伯商人手中购买,价格比成本高了将近十倍。所以西方人一直想找到另外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但由于科技的落后和各国忙于战争,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到了15世纪的时候,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国相继强大起来,而且科技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造船业也相当发达了,尤其使用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可以在海上不会迷路,这样远航就成为可能,许多航海家和冒险家都投身于远航事业,企图找到一条新航线。

哥伦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很早就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并认同了地圆学说,他认为只要从欧洲海岸向西走,就一定能到印度,这样就不用经过阿拉伯人控制的地盘了。哥伦布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但他没有钱组织船队去验证他的理论,于是四处寻找赞助者,但没有人相信他的话。1486年,他去了西班牙,向西班牙国王阐述了他的理论,并努力说服西班牙国王赞助他组建船队。公元1492年,西班牙国王决定赞助哥伦布,出资替他组建船队,许诺哥伦布可以担任他新发现地区的总督,并获得该地区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但主权归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