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这次愤而辞职,是为了一个他并无深厚交情的人。这个人本来没有犯什么错,却被两次逮捕。在蔡元培看来,这简直是无视司法、践踏人权。他尤其憎恶顶头上司、教育总长彭允彝的卑污人格,不想和这样的人为伍,“元培目击时艰,痛心于政治清明之无望,不忍为同流合污之苟安,尤不忍于此种教育当局之下支持教育残局,以招国人与天良之谴责”,对正义的忠诚和对当局的痛心字字可见。
蔡元培犹如当年的孔子一样,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慨,这正是一颗正义之心发出的人生大愤怒!
知道自己的责任就要勇敢地去承担,即使这种承担可能会让你觉得困难或是痛苦。如果你能勇敢地坚持下去,最终你获得的将不仅是胜利,还有令人尊敬的荣誉,因为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荣誉。那些轻易放弃自己责任的人,不仅放弃了胜利的机会,还放弃了别人的尊敬,更主要的是他放弃了自己。
我把一生交给航天——李中华
李中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从小的梦想是为祖国造一架先进的飞机。为此,他高考时坚持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1983年,在他即将毕业时,得知空军要从他们这批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就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积极报名参加。母亲知道飞行有危险,3天连发5封电报让他慎重考虑,但他始终没有动摇。
入伍后,李中华上了航校,又在航空兵部队锤炼了两年。1989年,就在团里要提升他为副大队长的时候,上级有关部门征询他是否愿意当试飞员,当李中华得知试飞员将参与先进战机全程研制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大家一致看好的前程,加入了试飞员的行列。199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国外学成归来,一些大航空公司竞相以诱人的地位、丰厚的待遇请他加盟,但李中华婉言谢绝了航空公司的邀请,他说:“国家花重金培养我不容易,部队的需要比什么都重要。”
曾有人把试飞比作“在悬崖上的高速公路开行一辆不知道性能如何的新车”,还有人说,试飞因摸索极限而危险,因为突破临界点的时机和后果无法预知,试飞员几乎每天都是慷慨赴死的壮士。与李中华同批的14个双学士飞行员中,后来有8个转业到了民航,待遇好、风险低。
一位好友曾问他:“哥们儿,你什么时候撤?”李中华则回答:“中国空军只要还剩下一个试飞员,那就是我。”
祖国的安宁、人民的祥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与人民心连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道理:责任造就忠诚,忠诚护卫责任。
飞出战斗力,飞出中华天空的尊严,是当代中国军人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追求。李中华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道理: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责任就是忘我的坚守,人性的升华。
虎门销烟——林则徐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英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严重冲击了中国市场。由于大量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外流,鸦片的吸食严重摧残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在这种情况下,1838年12月,道光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命全国禁烟。
1839年6月3日,销烟池边,500多名役夫一筐筐地将鸦片倒入两个大的生石灰池中。池中事先已经放入了卤水,将鸦片浸泡了半日。溶入石灰后,池中的水沸腾咆哮起来。林则徐在一旁冷静地指挥着。不知他是否预料到此后自己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会为此发生多大的转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让他毅然点燃了销烟的烽火。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尖锐地指出: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后,中国几无以御敌之兵,且无以充饷之银。此言并非耸人听闻。在输入鸦片的过程中,它们所掠夺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财富,还贪婪地吸取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行尸走肉,这样的人如何能上战场保家卫国?道光皇帝看后辗转难眠,这才下定禁烟的决心。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海外通商甚少,乾隆年间,更是下令除了广州一处外,厦门、宁波等通商口岸统统关闭。在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中,中国总是处于出超的位置,即每年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已经称霸海上的英国自然不甘心处于如此被动的地位,决心用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市场。
鸦片的存在,像一只咬人的小虫子,终于让睡眼惺忪的清王朝开始注意到外面的别样天地了。如果依然对它置之不理,自己必将被咬得遍体鳞伤。禁烟,是清王朝为了保全自己江山的本能反应,但是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此。林则徐被誉为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此后,整个社会都围绕“禁烟”的话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成为近代“经世致用”的先声。沉溺于中庸之道的老学究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
柏杨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19世纪的西方和中国的差别:欧美两大洲进入一个崭新的科学、追求人性尊严以及疯狂地向外扩张的轰轰烈烈的伟大时代,诸如:发明火车铁路、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车、电影、x光、留声机、轮船、打字机……绝对专制政体和无限权力的君主制度没落,议会民主政府迅速普遍兴起……中国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对上述新生事物还一无所知,大黑暗如故,学术思想如故,社会结构如故,科学知识如故……拒绝进步和改革的结果,是使庞大的中国从光辉灿烂的顶峰,堕落为一名国际间的丑角,不断战败,不断割地赔款,但当权者冥顽不化如故。
虎门销烟,引来了几年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一个中国古老文明的缺口,从此各种战乱纷至沓来。但是与之一同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明形势,中国的有志之士们开始从中筛选能整治中华民族的良药,让中国这艘残破的大船卸下将腐的船桨,以新的姿态重新乘风破浪于各大洋。正如恩格斯所说:“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做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
李素丽是公共汽车司机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到公交60路汽车当了售票员。
李素丽在父亲的教导下,在周围同事的感染和帮助下,她渐渐地爱上了售票员的工作。从60路调到21路后,李素丽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一点一滴的积累,练就了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的本领。
李素丽在近20年的售票工作中,在岗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用真情架起了一座与乘客相互理解的桥梁,把微笑送给四面八方,被广大群众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体现了公交行业“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宗旨,赢得了广大乘客的尊敬和爱戴。
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认真学习英语、哑语,并努力钻研心理学、语言学,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行车路线周边的地理环境,潜心研究各种乘客的心理和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乘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老幼病残孕,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尽量让他们上车;外地乘客容易上错车或坐过站,李素丽及时提醒他们;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
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那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她以强烈的首都意识、服务意识和公交窗口意识,在三尺票台和车厢服务中,把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传送到每个乘客的心坎里,净化了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灵,把流动的车厢变成了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她亲切、诚恳、朴实、大方、得体的服务,使平凡的售票工作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服务。
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有些人负责一些比较重要且引人注目的工作,还有人负责的是常被人们忽视的工作。假如你正在从事那些常被人们忽视的工作,你或许经常感到沮丧,沮丧起来就会忽视自己的职责,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错,一出错就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只有从常被人们忽视的工作开始,逐渐增长才干,赢得别人的认可,日后才能成就大业。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像李素丽一样全心全意,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人生的原则。
新世纪“铁人”——李新民
李新民,曾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李新民根据新时代的需要培养了一支技术型、智力型、国际职工队伍。
参加工作17年来,李新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铁人”的后代,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以真情实感和实际行动续写“铁人”精神。
2005年6月,他们在大庆油田南四区打井,由于连续降雨,井场上的设备深深地陷在了泥水里,在搬家时挂不上绳套。于是,他第一个走进泥水中,用手摸索着挂绳套,泥水浸透了工鞋、湿透了衣裳,他全然不顾。钻工们看到队长这样干,大家也都趟着没膝深的泥水投入到紧张的搬家中,使钻机提前就位到新井。
没有真本事,难进国际门。李新民在抓紧时间充实自己的同时,着眼于培养学习型、技术型、智力型、国际型职工队伍。由于全队都是青工,为提高全员的技能,打造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高素质队伍,迎接跨国经营的挑战,李新民于2003年在井队创办了青工岗位技校,结合不同岗位,提出了职工学习训练总体规划和职工个人的学习培训目标。经过培训,他们全部取得了赴海外施工的语言资格证、IADC合格证和HSE资质证书。李新民还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中石油集团公司举行的托福考试。
在国外工作两年来,每次回国轮休,李新民总是让别人先回国,自己经常是连续在国外工作五六个月以上。
李新民一直都在说:“我们的历史实践一再证明,劳模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我们企业里,劳模精神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是推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实践中发扬劳模精神,不断赋予劳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劳模精神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用今天的视角回过头去看铁人,会发现他的许多思想、理念和意识,都具有很强的超前性,而且许多精神是我们所不具备的。他追求完美、苛求细节,用最高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拥有最优秀的品质和素质,他热情、踏实、自律,他精业、乐业、敬业,他忠诚、知恩图报,他业绩最好、是行业顶尖、是所有企业机构不可或缺的人物,更是当代组织和个人的典范。时代呼唤英雄,改革开放需要铁人,企业、组织和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更需要铁人。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如果我们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千万个铁人汇成铁流,建成一支钢铁大军,那我们以及我们的企业都将傲视群雄、无往而不胜。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
“雷锋精神”世世代代被谱写着、歌颂着。他的奉献精神和那种对工作对群众的责任感始终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螺丝钉”精神的雷锋永远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入伍后,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苦练军事技术。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做好事,助人为乐。他在日记里写道: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并全心全意地实践“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
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的形成源于一件小事的启发。
一天,在望城的山间小道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同时映入了张书记和雷锋的眼帘。小雷锋蹦蹦跳跳,一脚踢飞了螺丝钉。张书记却上前几步,弯腰捡起来,把螺丝钉上的灰擦干净,郑重地交给雷锋:“留着,会有用处的。”
就这样一弯腰、一句话,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言行影响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在后来雷锋写的日记中,螺丝钉被雷锋反复思索,终于形成了独特的“螺丝钉精神”。
1960年1月12日,雷锋写道:“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个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莫说是缺了它,即使是一枚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要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的。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要被当做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
1962年4月7日,雷锋再次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联结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这就是雷锋,一个甘于为组织无私奉献的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非但不会过时,还能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你养成了尽职尽责的好习惯,那就无异于为将来的成功埋下了一粒饱满的种子,一旦机会出现,这粒种子就会在人生土壤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要始终坚信,只要你承担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你就有足够的理由获得幸福和成功。
最崇高的消防战士——荆利杰
他是一名普通的消防战士,是千万人民子弟兵中的一员。他虽不是硝烟战场上的英雄,可是在抗震抢险的战斗中,他那无韵的呼声,诠释了人间大爱的内涵;他那倒地一跪,彰显了人类的光辉禀性。荆利杰,年仅19岁的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小伙子。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四川绵竹的武都小学教学楼坍塌大半,不少正在上课的师生被埋。
下午15时10分许,绵竹市消防大队教导员陈军奉命带领官兵前往实施救援。
刚入伍半年的荆利杰也在队伍之中。
武都小学教学楼外围了许多惊魂未定的老师和群众,他们的哭声刺痛了官兵的心。情急之下,陈军动员群众、老师加入救人行列,在特勤器材到来之前和官兵们一道用手救援。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救援人员全然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