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它源于对生活的爱和赠予;它是一种最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它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命才会充满温馨;常存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灵魂才会更加纯净。感恩可以让生活洒满明媚的阳光,可以让世界充满美好的气息。
恩师难忘——周恩来
在延安时期,周恩来在一次接见外宾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到山东高盘之先生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先生就没有我今天。”
高盘之先生是一位忧国忧民,追求进步的教师。1910年,高先生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任史地教师。周恩来恰于这年来到东北,成为该校的住校生。当时,高先生剪长辫,脱长袍,讲课传播救国救民的真理,宣传革命志士的爱国事迹,深受学生周恩来的敬仰;而高先生也十分器重与喜爱周恩来。师生二人经常在一起畅谈救国真理。40年后,周恩来还深情地回忆:“高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宣传革命思想,多次声泪俱下地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事迹。同学们听了都义愤填膺潸然泪下。从那时起,我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毕业前,高先生为他命名“翔宇”,殷切期望少有大志的学生如鲲鹏展翅,翱翔宇宙。行前,少年周恩来也挥毫赠言:“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以后,周恩来一直珍藏着恩师的照片,一直珍爱着“翔宇”这个名字。
一日为师,终生难忘。1951年12月3日,周恩来已是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工作繁忙。但他听说高先生的儿子高肇甫到了北京时,马上前去迎接,并详细地询问高老师去世的时间,关心地询问师母的身体情况。此后他多次邀请高肇甫一家到北京团聚。1961年,当他听说自然灾害后师母一家生活困难,便把自己节省下来的60斤粮票托人送到高家。一次高先生的儿子回山东,总理拿出一个纸盒,说:“里面是人参、咖啡和白糖,送给师母补养身体,是我的一点心意。”当儿子把总理的礼物送到老母亲手中时,老人哽咽着说:“这么大的官还记挂着从没见过面的我,我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啊!”
1962年,周总理给高家汇去100元钱,让给师母治病和买补品。1963年师母病故时,周总理亲自给高家写信并寄钱表示哀悼。
周总理尊敬师长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知恩图报——魏颗、范晔
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有个爱妾。魏武子生病后,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混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楚时的吩咐。”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结草”即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此典故源于左丘明《左传》。
“衔环”即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此典故出于范晔《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
杨震父亲杨宝9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予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
你对别人充满爱心,用你的行动为别人带来快乐,别人自然也会用爱心来回报你,让你感觉到快乐。更重要的是,你能在给别人关爱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人们常用“结草衔环”来表示要感恩报德。懂得感恩的心灵,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美的心灵;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时,这两个典故也旨在告诫人们“善有善报”,“勿以善小而不为”。
感恩报德——赵盾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善于奉献爱和布施福德的人自己往往可以得到别人的爱和恩惠。
相传,晋国大夫赵盾到首阳山去打猎,住在了翳桑。忽然他看到一个人晕倒了,就赶紧把他救了。等病人醒来后,他便赶紧去问病人的病情。
这个人叫灵辄,他说自己已经三天没有吃过东西了,非常饿,自己的身体支撑不住了,所以才会饿晕在路上。赵盾听了,赶紧就给了灵辄东西吃。由于长时间没有吃东西,灵辄很快接受食物,慢慢吃起来,但是灵辄只吃了一半,还留下了一半。
赵盾问他为什么,灵辄便说:“我已经给别人当了三年奴仆了,现在还不知道家中自己的老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已经离家近了,请让我把剩下的食物送给她吧。”
赵盾深受感动,于是让灵辄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了他。
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在晋灵公设计要杀赵盾时,便倒戈相向。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救自己时,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当日给灵辄提供食物的事情,赵盾也许早就忘记了,但对灵辄来说,赵盾的善良举动相当于救了他的命。他不仅牢记着赵盾的恩德,还在关键的时刻救了赵盾的性命,赵盾可谓是好人得到了好报。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帮助他人,实际上就是在帮我们自己,当我们把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搬开时,或许正好给自己铺平了道路。赵盾帮助灵辄解决了饥饿问题,灵辄则帮助赵盾成功脱险。因此,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不妨伸出援手,微笑着对他说:“请让我来帮你!”
怀念母亲——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母亲的温暖——毕淑敏
常常想家。
当我们想家的时候,其实是想起了母亲。当我们想起母亲的时候,其实是想起了无边无际云蒸霞蔚的爱。当我们想起爱的时候,其实是想起了如天宇般宽广淳厚的温暖和一种伟大神圣的责任。当我们想起责任的时候,其实是在宁静致远地思索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尊严。
世上没有关于“家”的节日,好在有一个“母亲节”,让我们飘荡的心有所附丽。每年这一天,人们心心相印地隆重纪念这个民间节日,感念一种饱含沧桑的爱。
最初发起为母亲设定一个节日的人,定是一位成年的男人或是女人。太小的孩子,我以为是无法理解母亲的。婴儿的热爱的涌起,更多的是源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驱动。孩子从母亲那里,得到最初的食物和衣着,看到世上第一张欢颜,听到人间第一句笑语……小小的心,像一只薄而透明的钵,盛满了乳色的爱,悄悄涟漪着。以孩子的智力,必认为这些都是上天无缘无故倾倒的玉液琼浆,是与生俱来的赠品。
作为施予的一方,母爱有时也是本能以至盲目愚蠢的代名词。母爱单纯也复杂,清澈也浑浊,博大也狭窄,无偿也有偿。体验这种以血为缘的爱,感知它的厚重深远,纪念它的无私无畏,弘扬它的旗幡,播撒它的甘霖,需要灵敏的悟力和细腻的柔情。世人只知给予艰难,其实接受也非易事,需要虚怀若谷的智慧。
只有容纳得多,才有可能付出得多。对于早年无爱的生命来说,就像没有河溪汇入的干涸之库,无法想见会在旱魃猖獗时会有泉眼喷涌。
母亲于是成了一种象征。
她是低垂的五谷,她是无尽的蚕丝,她是冬天的羽毛和夏天的流萤。她是河岸的绿柳依依,她是麦田的白雪皑皑。她是永不熄灭的炉火,她是不肯降下毫厘的期望标杆。她是成绩单上的一枚签名,她是风雨中代人受过的老墙。她是记忆中永恒年轻的剪影,她是飓风中无可撼动、水波不兴的风眼。
母爱并不仅仅从生育这一生理过程中得来,她是心灵的产物而不是子宫的产物。生育只是母爱的土壤,它可以贫瘠也可以富饶,可以繁衍灵芝也可滋生稗草。
我愿把人类那种最崇高而结晶的挚爱,无论来自男女,统称为母爱。母爱如盐。盐主要是来自大海,母爱最主要的蕴涵地,当然是母亲了。但世上还有湖盐、井盐、岩盐、池盐……母爱并不是母亲的专利,它是人类所有最美好最无私最博大的爱的总命名。比如未生育的女子,也会富含母爱,像医家泰斗林巧稚大夫,她的双手,便是摆渡万婴安达人世的慈航。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更有无数志士仁人,把无边的爱意和关怀倾泻人寰。那爱的纯正灼热,至今散发着炙烤肺腑的力度,促人们警醒,激励人们向前。
无论我们是男人还是女人,成人还是少年,我们都曾欢欣地接受过母爱,我们也都可以成为辐射母爱的源泉。
受人恩惠,未曾忘记——韩信
韩信的祖籍在淮阴城(今江苏省淮阴县东南)。他家几辈都很穷,到韩信这一代,更是穷得一贫如洗。当时正在秦朝统治下,韩信看到秦王朝的暴政,从小就暗暗下定决心,要推翻暴秦,创立不朽功业。
韩信自幼丧父,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因贫病交加,母亲也死了。家里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哪还有能力料理母亲的后事。多亏邻居们凑了一点钱,好歹买了一口薄板棺材,把母亲装殓了。邻居们又在城外乱葬岗挖了一个坑,就要把棺材抬去埋了。这时,韩信大声制止说:“等等!”
众人吃惊地问他:“还有什么事?”
韩信泪流满面,抽抽噎噎地说:“我母亲生前受苦受罪,被压在最底层;死了,我一定要把她埋在最高处!”
人们听了韩信的话,都夸他有志气,就把他的母亲埋在了城北土坡的最高处。
母亲死后,韩信无家可归,到处流浪。他既不懂经商之道,又不会什么技术,连个正经职业也没有。他只好到熟人家里混饭吃。
韩信曾经投奔在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他一连几个月都在亭长家里吃饭。
开始,全家人对他还挺客气,时间一长,亭长的老婆不耐烦了,经常用白眼瞪他,有时竟不喊他吃饭。韩信是个很有志气的人,怎能看人家的白眼,便离开了亭长家。没有正当职业,怎么能活得了?他便依靠钓鱼谋生。钓鱼这营生,看着容易,又挺有意思,其实,干起来就难了。能钓到鱼,就卖几个钱,随便弄口吃的;钓不到鱼,就只好饿肚子。对于韩信来说,还是饿肚子的时候多。
有一天,韩信早早来到河边,钓了半天,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从早晨到中午,他还没吃一点东西,有几位老大娘在河边漂洗丝锦,有一位老大娘见韩信饿得可怜,便把自己带的干粮分给他吃。就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都吃这位大娘分给他的干粮,实在过意不去,便万分感激地向大娘道谢说:“大娘啊,我天天净吃您的干粮,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
老大娘听了,不高兴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挣碗饭吃,我可怜你,才给你吃的,谁指望你报答什么!”
韩信听了这番话,感动得落下泪来,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位老大娘。
韩信从小就喜欢舞刀弄剑,因为家穷请不起名师传授,只好偷学,不是到演兵场看军队的操练,就是扒墙头偷看豪门的家传。就为这事,他没少挨鞭子。母亲死后,他只要想法填饱肚子,一有空就学兵书,练武艺。因为他爱好武艺,穿戴虽然破旧,却是一副武士装束,腰间还佩带着一柄五尺长剑。
这一天,淮阴城是个大集的日子。韩信匆匆地在人群中穿行。突然,在他身后响起了一声粗野的召唤:“韩信你站住!”韩信回转身来,见是当地的一个泼皮无赖,便想躲开他,无奈这个泼皮故意找事,追着韩信讽刺道:“你平常出来总带着把宝剑,你敢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说着,就叉开双腿,横在大路中间,并冲着韩信挑衅地说:“来呀,钻吧!来呀,钻吧!”
韩信见这家伙这般侮辱自己,心里火冒三丈,真想给他一剑,当场了了他的狗命。可是,转念一想,刺死了他,自己也要偿命,什么推翻暴秦,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就都不能实现了。同这泼皮无赖一般见识,真不值得,大丈夫能屈能伸,荣辱怎能在此一时。
韩信打定了主意,就俯下身子,双手扶地,顺从地从那无赖的胯裆下面爬了过去。围着看热闹的人一窝蜂地笑了,都耻笑韩信怯懦无能。钻胯裆的事很快便传遍了淮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