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感恩·责任·忠诚
28564700000026

第26章 忠君忠国,流芳百世(6)

1952年10月,黄继光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14日,敌人动用了三个步兵师,向五圣山前的上甘岭“597点”和“537点”两个高地发动了进攻,我军只有两个连驻扎在此。顽强地坚守了四天后,终因敌我力量对比太过悬殊,“597点”高地的表面阵地失守了,但敌人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日,黄继光所在的营召开了会议,他们即将打响自己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第一仗,目标是已被敌人占领的代号“597点9”的山头。营参谋长张广生布置好了任务,鼓舞大家说:“这一仗我们一定要打好,打赢,要坚决把‘597点9’主峰从敌人手里夺下来!”连长和战士们都表示要服从指挥,坚决完成任务。黄继光也斩钉截铁地说:“如果需要我们去爆破,我们就坚决去爆破。如果需要我们去攻击,我们就坚决去攻击!”下午5点30分,战斗打响。不久,我军就攻克了“9号”主峰周围的6、5、4号阵地。随后便开始发动对“0号”阵地的进攻。“0号”阵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它位置关键,只有占领它,才能夺取主峰。到了凌晨两点,张广生让黄继光带上两个手雷,两人一起到了“4号”阵地,这里有到达“O号”阵地的唯一通道——一道不足十米宽的山脊。参谋长向“4号”阵地的指导员冯玉庆了解了一下伤亡情况,又讨论确定了下一步作战计划。可是敌人的火力太强了,作战计划根本无法实施。每次向敌人发起攻击,只会引来他们更加猛烈的还击。眼见战斗陷入了僵局,黄继光自告奋勇地向参谋长请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一定会完成任务!”张广生紧紧握住黄继光的手,说:“你是人民的好战士,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于是张广生任命黄继光为六班代理班长,肖登良和吴三羊为六班战士。三个勇士向着那条血和火交织而成的道路爬去。很快,“0号”阵地的敌人就发现了他们,无数的照明弹升上天空,火舌在他们身边横飞,无数颗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然而,他们还是前进,前进,再前进。忽然,一直在最前面的黄继光停住了。他转头看了看紧随其后的肖登良,用手指了指前方,然后加快速度继续向前爬去。原来,胜利就在前方,他们终于爬过了狭窄的山梁,三个人迅速翻身滚进了一条交通壕沟。在他们前方,有一个大火力点和三个小火力点。只有先消灭三个小火力点,才能消灭大火力点。于是,他们决定,由吴三羊掩护,黄继光和肖登良分别攻打左右两边的两个小火力点。在他们拉响手雷后,吴三羊便利用手雷爆炸的烟雾,趁机消灭了中间那个小火力点。这样,三个小火力点几乎同时被消灭了。指导员冯玉庆看见了,非常高兴,爬起来便向“0号”阵地冲去。敌人发现了他,立刻向他射击,他被迫卧倒。就在卧倒的时候,他看到从那个大火力发射点里,跑出了十几个敌人,向黄继光三人扑来。他喊了一声:“注意!敌人要反攻了!”黄继光立即发现了敌人,他命令肖登良和吴三羊准备迎战。当敌人距离他们二十米左右时,三个人一起投出了手榴弹。敌人全部被消灭了!这时,三个人的弹药都快用完了,于是黄继光跑到被炸塌了的敌人的地堡里,拣了一堆手榴弹回来。当吴三羊和肖登良去捡弹药时,左侧火力发射点里的敌人打中了吴三羊,他光荣地牺牲了。一直跟随在他们后面的冯玉庆马上补充了上来,他让黄继光和肖登良去找一挺机枪。他们找到了三挺,正要抬走其中的一挺时,大火力点突然发射出一串子弹,打中了肖登良的右胳膊和两条腿。看到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便从皮带上抽出了手雷,转身对冯玉庆说:“指导员,我去干掉它。”冯玉庆默默地点了点头。于是,黄继光向敌人的火力点爬了过去。敌人的探照灯射了过来,黄继光立即停下,一动不动,敌人没有发现他。等到敌人的探照灯过去,他便继续前进。过了一会儿,探照灯又转过来了,这次黄继光被发现了。顿时,三四挺机枪一齐对准了他。此时,黄继光离敌人的火力点只有大约二十米远,完全可以扔手雷了。但是为了使有限的弹药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黄继光并没有扔,而是艰难地继续向前爬。他离敌人越来越近了,在距离敌人只有十几米远的时候,敌人的射击更凶猛了。忽然,黄继光站了起来!在敌人的探照灯下,在枪林弹雨中站了起来!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和照明弹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手雷爆炸了,黄继光倒下了,但敌人的机枪还在疯狂地扫射。黄继光受伤了,手雷也用完了,可是他仍在继续向前艰难地爬行。在接近敌人的火力发射点时,他转过头,向我军阵地深情地看了一眼。随后,黄继光猛地又站起来,他伸开两条坚实的胳膊,如同一面张开的旗帜向仍在喷射火舌的枪口猛扑了过去!敌人的机枪顿时“哑”了。被敌人火力封锁在“4号”阵地的战士们立刻向“0号”阵地冲去,“为黄继光报仇”的口号声响彻山谷!战士们仅用了十几分钟就将敌人全部歼灭,夺回了阵地,可黄继光却光荣地牺牲了。他的英勇事迹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他的名字也成为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进。

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父母去世。1951年,20岁的邱少云加入志愿军,积极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在军队中,邱少云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意志坚定,热心助人的志愿军战士。他在军中表现突出,一提到邱少云大家都对他称赞不已。

1952年10月,志愿军决定打响上甘岭战役,将整个战线往南推进。在金化到平康这一段,我军已经占领了上焦山无名高地和“394点8”高地,剩下的就是被敌人的一个加强连盘踞了一年多的位于中间的“391”高地,而往南推进最重要的就是占领这个楔入我军阵地的“毒钉”。可是这里工事坚固,火力严密,敌人布置了十二道铁丝网,建了密密麻麻的地堡,还埋设了大量的地雷。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从我军阵地到“39l”高地,中间隔着三千多米宽的一片开阔地。这让强攻变得几乎没有可能。反复斟酌之后,指挥部决定利用“391”高地前的大片蒿草作隐蔽,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晚上,让数倍于敌人的兵力潜伏到敌军阵地前沿。进攻时间一到,便迅速抢攻“39l”高地,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是一种很冒险的做法,几百个人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一动不动地潜伏二十多个小时,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而且只要一个人暴露目标,就几乎等于全军覆没。可是,已经别无选择,这场硬仗必须得打。战士们出发以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里面写着他的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11日深夜,五百多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按预定计划潜入到了“39l”高地附近一片蒿草丛生的地里。每个人从头到脚插上了蒿草,风一吹,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同时摇动,看不出一点儿伪装的痕迹。邱少云的爆破组潜伏在一个小土堆旁的蒿草丛中,距离敌军阵地前沿只有60米。

朝鲜地处北方,10月份已入深秋,白天已有寒意,夜晚更深露重,更是寒气逼人,战士们冻得四肢都麻木了。邱少云从小就有气管炎,着凉后嗓子发痒,他便用毛巾捂住嘴,竭力忍住咳嗽,实在忍不住就抓些又苦又涩的草叶放到嘴里嚼。口渴、饥饿、寒冷、身体僵硬,所有的痛苦都要忍着,忍着,忍着。终于,黑夜熬过去了,一上午也快熬过去了,再过四五个小时就可以冲锋了。坚持就是胜利!

十点多钟,大家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391”高地交通壕沟里跳出五个敌人,向潜伏区走来。敌人的巡逻队开始午间巡逻了!潜伏之前,大家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讨论出了相应的对策,唯有敌人的巡查,是我方无法控制又不得不对面的难题,大家只能把自己的伪装做得更好一些,再寄希望于敌人的巡逻队松懈一些。看到敌人走过来,全体战士的神经都紧张起来,潜伏区的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草丛中五百多双眼睛紧紧盯着这五个敌人,后方指挥所和观察所的指战员也屏住了呼吸。敌人在一步一步地靠近。走在最前面的一个敌人突然停了下来,向草丛中扫射了一圈,接着,便转身快速地往回跑。危险终于还是没能躲过,敌人发现了隐蔽的战士们。整个事件前后不过几分钟,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如果潜伏的战士们开枪打死这五个人,敌人就会发现潜伏部队;反过来,如果让这五个人跑回去,后果也是一样的。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究竟应该作出什么反应?就在敌人进入交通壕沟的那一刹那,志愿军指挥所所长及时调动炮兵消灭了这五个巡逻的敌人。

这一阵突如其来的炮火还是惊动了地堡里的敌人,疑心重重的敌人马上进行了火力侦察。几分钟后,从南方飞来几架敌机,盘旋在志愿军潜伏的上空。接着,敌机投下了一排排燃烧弹。刹那间,熊熊烈火冲天而起。许多人被烟雾熏得泪流满面,呛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将头伸进胸前事先挖好的小坑里,以避免咳嗽声太大。一颗燃烧弹落在了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飞进的燃烧液溅到邱少云的左腿上,眨眼工夫,插在他腿上的蒿草烧着了,火苗腾腾地冒起来。此刻,邱少云只要翻动一下身子,就可以把火苗扑灭,但是这样做很有可能暴露目标。为了战友们的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坚定地伏在草丛中。接着他的衣服也烧着了。

连长和战士们的心都揪了起来,他们心疼邱少云,又担心他会忍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喊出声来。可是邱少云没有,他一动也没动,一声也没吭。火很快蔓延到了全身,豆大的汗珠从邱少云的额头上滴下来,离他最近的战友甚至闻到了皮肤被烧焦的味道。邱少云强忍着疼痛,小心翼翼地用尽力气将爆破筒推向远处,然后将弹夹埋进了胸前的土坑里。如果弹药爆炸,不仅会伤及周围的战友,更会引起狡猾的敌人的怀疑。战友们眼睁睁地看着在烈火中备受煎熬的邱少云,心如刀割!许多人都闭上了眼睛,谁能一动不动地看着与自己亲如兄弟的战友活生生被烧死,太残酷了!邱少云已经完全被大火吞没了,他怕自己忍不住会动,会叫出声来,便将双手插入坚硬的土层里,竟达半尺之深。最后,他一阵痉挛后,便一动也不动了。烈火在他身上烧了整整三十分钟,他没有挪动一寸,也没有喊一声。下午五点三十分,中国人民志愿军吹响了向“39l”高地进攻的号角,同志们怀着满腔怒火、刻骨仇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扑去,敌人的一个加强连被全部歼灭。“391”高地上,胜利的红旗在烈火中迎风飘扬。

精忠报国——岳飞

兵飞,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就用树枝在沙土上写字教导他,还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后来岳飞勤奋好学,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侵犯中原。岳飞立志要报效国家,把金兵赶出中原地区。

在母亲的鼓励下,他打算去从军。走之前,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训,那四个字成为他终生遵奉的信条。

从12世纪20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12世纪20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