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感恩·责任·忠诚
28564700000004

第4章 感恩,使家成为爱意盈盈的港湾(3)

几十名中央政府总务厅的工作人员,在秘书长谢觉哉的指挥下,一夜之间像变戏法一样,从沙洲坝村后山深处架起了毛竹引水管。杨世锦老人恍惚间被村中的动静所吵醒,可掐指一算,老天现在还是寅时呢,怎么有这么多响动,爱早起的他,推门一看,嗬,朦胧之中,一群人忙乎得起劲。都说二八月乱穿衣,老人披着补丁连补丁的厚衫,走近前一看,一条新竹铺成的水管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大爷,你早哇。”忙乎的红军战士向他打着招呼。“你们……”不待老人说完,“水来了,快叫醒乡亲们用水桶来接水呀。”红军战士告诉他说。杨世锦老人终于明白了怎么一回事,正当他要说什么时,被惊醒的乡亲们已从各自家里挑桶端盒蜂拥而至,来接山泉水。泉水也有干涸的时候。正当沙洲坝的群众饮山泉水而欣喜之时,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还是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他从谢觉哉口中得知,沙洲坝群众曾动过挖井解旱的念头,但又怕会破了村中龙脉坏了风水,左右为难之下,老百姓只好忍渴度日。来到沙洲坝一个星期,毛泽东忙完手中的紧要工作,就将谢觉哉和村中几位长者请到自己的住处,提出了打井的设想。刚开始,是一段沉寂,沉默过后,杨世锦说出了自己的顾虑。“群众的担心,我毛泽东是理解的,老表们都希望借风水地理龙脉这类来保护一方平安和过上好日子,这是几千年来老百姓形成的观念,不怪你们,但问题是当神和风水都保护不了我们的时候,就得靠我们自己,现在,沙洲坝的群众连用水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神又何来保护群众咯……”毛主席的一节普遍而又深刻的话说得在场的人无不点头称是,杨世锦老人经过细细品味毛主席句句入情入理的话后,第一个表示说:“毛主席,我们听您的。”毛泽东主席站起来,握着老人的手说:“好哇,有你们的支持,我就放心喽!”第二天,毛主席亲自拿着掼锥带着警卫战士和聚集过来的群众,在村前的池塘边上,挖下了第一锄。在主席的带领下,红军战士和群众干劲十足,经过三天的奋战,一个像模像样的“井”的形状出来了,泉水也冒了出来,毛主席又指挥大家用青砖和石块砌底、围井沿,用细沙、木炭铺井底,以净化水质。完工后,刚开始泉水有些浑浊,经过滤后变得清澈甘甜。

此时,井边响起哔哔剥剥的鞭炮声,老百姓自发的放爆竹以示庆贺,从此,沙洲坝的群众喝上了干干净净的井水,告别了因脏水带来的疾病之苦。

经过苏区的革命实践,尤其是沙洲坝群众切身的利益所碰到的各种困难,毛泽东主席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1934年元月在沙洲坝元太屋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光辉着作,告诫全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各种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并且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

毛主席带领苏区红军为群众解决用水,灌溉和用医问题,只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群众谋利益的一个缩影,“红井”折射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尽管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派人要填掉它,以绝人民群众对红军的念想。沙洲坝人民奋起抗争,终于保护了这口井。新中国成立后,沙洲坝人民把井整修一新,并在井旁竖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相信毛主席”十四个意味深长的大字。

为老母洗屎尿裤——陈毅

陈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1916年,15岁的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他从小不满黑暗腐败的旧社会,追求真理,向往革命。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之下,陈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因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中法政府联合派人押送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l922年,他在重庆编辑《新蜀报》,同年秋,他进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北京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他在四川协助北伐军做兵运工作。1927年,他被调到武汉中央军校担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l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扛起红旗,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政府,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围二十余日,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他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在险恶环境中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

抗战结束后,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蒋介石,集中全力悍然向解放区进攻。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抉择关头。

陈毅参加党的七大从延安回到华东,他坚决执行党的七大所规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领导和组织华东解放区的军民,为解放全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二十二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陈毅为推翻黑暗的旧中国,建立光明的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长。

他忠实执行党的革命路线,在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作出了成绩,他进行了优异的统战工作,顶住了美蒋战机的轰炸,发展了上海的生产力和文化建设,为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4年,陈毅调中央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后兼外交部长,还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在兼任外交部长期间,他协助周恩来总理,坚决执行党的外交路线,十次陪同周总理出国访问,团结亚非拉广大朋友,反对苏修美帝,做了许多工作。陈毅是周总理很得力的助手,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陈毅说:

“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

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再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下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着文忆母亲——朱德

朱德,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15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l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1949年4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最后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内地的统治。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着《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

“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道: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赡养继母——邓小平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赋诗悼母——冯玉祥

冯玉祥不仅是一位着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

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爱与被爱——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光怪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