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豁达:做人之道
28580000000037

第37章 养生与养性

中国的士大夫非常重视养生,不但注重养生,而且注重养性。

说到养生,平常要进补。此外,有的要休假,有的要旅行,有的重视康乐活动,有的甚至退休,都是为了养生。其实,现代人养生,可以运动,可以劳作,可以注意饮食,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

在佛教里,也提到养生。养生之道,生活作息要有时,每日饮食要节制,朝夕作息要正常;时时心中要有正念、正思维,减少欲望,少贪少瞋,少嫉少恼,这都是养生之道。当然,也有人用礼拜、用禅坐、用经行,乃至用莳花植草、出坡作务,作为养生之道。

养生之外,还要养性、养心。心性是人体所依的根本,你不把心性养正、养善、养好,根本不立,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人生修养心性,在儒家讲“吾善养浩然正气”。佛教讲,不但要养生、养性,最主要的是要明心见性。而在未达到明心见性之前,心性要柔和,心性要广大,心性要安然,心性要平和!如果心性闭塞,心性强硬,心性执着,心性迷暗,如此要想明心见性,可就难矣也!

我们的心性如水,水明如镜、水净如天,但因无明业风,使心性之水掀起了滔天波浪,所以修心养性,就是要把心性导之于沟、导之于渠、导之于平,否则容易泛滥成灾。

我们的心性如水,水性下流。人,学坏很容易;学好则如水往上流,十分艰难,所以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养生是为了健康,养性是为了完成人格。但是,养生不是为了强壮身体,好勇斗狠;修养心性也不是自我闭塞,不管国家大事。所以,一个人平常不重视自己的修养,不能养成志愿、养成勇气、养成力量、养成明理,则很容易就会成为下流。

自古以来,多少学问家,都希望以教育来养生、养性;许多的宗教家,也都以自我克制、扩大爱人,来表达自己养性的功夫。

庐山慧远,三十年足不出庐山,养性的功夫令人尊敬;达摩祖师九年面壁,也是修心养性,先用禅定养成克己的功夫。佛陀的弟子,随佛出家后,各自在山林水边,崖穴洞窟,修炼养性的功夫;中国的禅者,像雪窦禅师等人,在古寺丛林里陆沉多年,总希望能把养性的功夫做好,将来龙天推出,可以福利大众,普利人天。

养生,是形可立;养性,是心完成。有形有神、形神俱全,还怕自己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