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
28581600000017

第17章 中国成了“香饽饽”——救中国就是救世界(1)

汽车救市正当时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以此来解读中国汽车业正迎接一种“新境界”的现状是恰当的。已历经13届的上海车展,正印证着中国汽车向浴火凤凰转变的新起点。当然,中国汽车业在危机时候呈现新起点离不开中国政府幕后出台的一系列汽车救市措施。

除了2008年略带展销会性质的广州车展之外,此次2009年上海车展可以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中国举行的首个大型国际车展。当北美、日本和欧洲车市接连被金融风暴“重创”之后,中国车市就成为国际汽车巨头最后一个 “避风港”。

上海车展的规模之大是空前的。2009上海国际汽车展将使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部11个室内展馆以及室外临时展馆,总规模达17万平方米,为历届上海车展之最。在世界其他大型车展纷纷遭遇“寒冬”的时候,上海车展却“风景这边独好”。可见,在金融风暴侵蚀全球车市的背景下,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汽车巨头的争夺焦点。

这次上海车展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厂商的机遇。吉利公布将要在上海车展展出旗下三大产品系列的22款全新车,令业界一片惊讶。而占有“主场”优势的奇瑞在上海车展更是施展“大手笔”。此次上海车展,奇瑞将首次集中展示发布的四大品牌旗下车型,届时旗下四大品牌32款新车将参展,无论是展台面积还是展出车型,都会创自主品牌参加上海车展之最。

从展厅布置上看,自主品牌汽车厂商们也一改“土老帽”形象。奇瑞展位正对着奔驰、保时捷,挨着沃尔沃,除了展示其旗下几大品牌车型,还单独辟出一个展厅来展览其新能源车型,一副“欲与豪华车品牌争天下”的态势。 吉利汽车虽然在本土品牌展馆内,却带着它的“小劳斯莱斯”玩高雅,全黑色的展台基调,加上帅哥美女弹钢琴拉小提琴,悠扬的《神秘园》流淌在展厅内。上海汽车自从收购了罗孚,成立了荣威品牌之后,俨然就是本土企业的龙头姿态,今年更是让车模穿上了“豹纹装”,将同城合资品牌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生生给比了下去。

上海车展的“繁荣”是以中国汽车销量“狂增”的市场环境为后盾的。

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一季度汽车市场,显然是经济危机中让所有人都倍感振奋的话题。一季度,中国汽车累计销量达到267.88万辆,同比狂增10%左右,在受经济危机影响、全球其他主流汽车市场均一片下滑的情况下,中国车市的爆发性增长让所有的汽车巨头、观察家都感到震惊。这也让国内外车企对中国车市的潜力再度刮目相看。这些汽车企业本来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开始缩减产量,准备在2009年“过冬”。这些利好的市场销售数据让他们措手不及,市场上,几乎全线车型库存不足,消费者排队等车成为汽车企业“幸福的烦恼”。

东风日产市场部副部长桐田康行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现在不是某一款车型缺货,也不是某一个区域缺货,而是全国十个销售大区全部缺货。”为了应对这一现象,桐田康行表示,东风日产已经采取了全部措施来加大生产保证市场供应,“我们现在取消了周末的假期,加班加点生产,以让我们的车主尽快拿到新车。”

东风日产显然不是唯一一家缺货的汽车厂商,一季度以来,从各地汽车市场传来的都是无车可卖的消息,一汽丰田、广州本田、长安福特、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几乎所有品牌的汽车厂商和经销商,都遭遇着缺货的“煎熬”。如何加大生产,以尽快地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所有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最“头疼”也最“幸福”的问题。

纵观全球车市,可以用“东边太阳,西边雨”来形容。中国车市表现很好,很繁荣,但是全球汽车行业并没有摆脱危机。在去年的危机中,汽车业的“神坛”一个个倒掉。丰田社长渡边捷昭提前下课;口口声声要复兴美国汽车的瓦格纳黯然去职;前几年如日中天的雷诺日产双料CEO卡洛斯·戈恩,也因为业绩下滑,而不得不交出部分权力;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濒于破产等等。

中国车市“这边风光独好”,显然离不开中国政府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大手笔启动的汽车救市行为。

燃油税改革、油价下调、购置税调整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汽车救市“三箭齐发”的重头措施,直接刺激了第一季度的中国车市,随着新政实施后消费能力的集中爆发,车市也开始走向平静。2009年3月13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等七部委联合向地方下发《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此方案中,七部委明确表示,将拿出50亿元的资金,推进汽车下乡,对农民买车进行补贴,如此巨大的手笔,相信对中国二三线城市车市的开发和整个车市的持续火爆,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无疑,2009年的中国车市,还会继续第一季度的高歌猛进,能否成为全球车市的“救世主”,还需时间的考证。

《华尔街日报》刊登《全球汽车业的天平正在彻底地倒向中国》的标题,提出了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战场正在从美国转到了中国的评价。就在上海车展热闹上演的一周时间里,美联社、路透社、BBC、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几乎所有的世界主流媒体均从这样或者那样的角度,报道上海车展的繁华,中国车市的喧嚣,汽车重心的东移。美国《纽约时报》甚至提前做出了“世界汽车巨头都将按照中国参数来造汽车”的判断。

在经济危机之下,全球汽车行业大幅度下滑,此时中国政府推出了拯救汽车市场的几大措施正当时。这不仅使全球汽车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心,也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提供了产业提升、转型的机会。

低迷的楼市,救还是不救

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各地楼市降价潮四处蔓延的同时,更多的购房者却在坚定持币待购的决心。

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除了跟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有关外,也跟近年来政府一连串打压过热发展的房地产及房价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关,包括土地出让、产品结构、税收、货币政策、银行信贷等方方面面,力度为近十年之最。结果,房价是降下来了,但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不景气却在不断蔓延。这时候,有不少房地产发展商和业内专家提出,政府应该适时救市,在灵活调整之前打压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

对房地产商和业内专家们的这一议题,社会各界赞同和反对的意见都有。赞成者认为房地产及其产业链行业继续萎缩会拖累中国宏观经济。反对者则多以房价仍然偏高、房地产存在暴利、房地产发展过热存在泡沫等论点来支持,并主张政府不干预,让楼市回归理性,重新洗牌。

这两种观点存在悖论的是,在房地产发展过热时,就采取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进行宏观调控,而在楼市不景气时,又采取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主义听任“看不见的手”自行调配。不同标准的管理手法很容易让发展商和投资置业者得出政府不希望房价上涨的结论,这与中国经济增长背道而驰的愿望对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不有利。

关于是否救市关键问题是要弄清楚,现在的房价是否已下调到合理范围?房地产发展是否规范?房价为什么会暴涨?

目前从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来看,房价增长水平超出当地经济发展基本面和普通百姓消费承接水平,现在的房价离政府和老百姓的期望距离甚大,但是出现这个结果并不是市场自由调节的结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是个政府深度参与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极不规范,暗箱操作成份过重,存在暴利的嫌疑。而且一些现象和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存在危险泡沫。因此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必须的。

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意图和手段是什么?面对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的状况,政府是救市还是不救。这关乎于各方利益。

新华时评《楼市调控不是保高房价》中指出,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已开始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更显得重要。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国家将着力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目的是“支持居民购房”,而不是维护高房价。房地产业要健康发展,需要在房价和交易量的合理平衡上做文章。

有新华网友甚至撰文《房价下跌对中国金融安全十分有利》,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楼市贷款没有像美国那样进行证券包装进而上市,影响不到资本市场。我国个人住房抵押按揭贷款门槛较高,总体质量良好。真正威胁金融安全的是楼市的巨大泡沫,只有把泡沫挤干,才能消除金融风险隐患。当前,房价下跌其实就是在挤干泡沫,回归其真实价值。这不但不会威胁金融安全,而且对消除金融风险十分有利。”

来自新浪网、搜房网上的调查都显示,有7成以上的网友反对政府对房地产救市,“救市政策让房地产商松绑,受益最大的固然也是他们”,“降价才是最好的救市,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离合理价格还有一段距离”。也有网友指出,房地产“水太深”,潜规则盛行,房地产商一旦松绑,担心某些政府官员又会跟他们“眉来眼去”。

在网络媒体上新一轮出现的关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是否救市的讨论,源自于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措施。发端于地方政府如成都、沈阳、长沙、南京、西安等全国多个大中型城市相继出台措施,以减免契税、降低首付,降低开发企业费用、开发期限等方式刺激萧条的楼市。2008年10月22日,中央出台了酝酿已久的救楼市组合拳——减息免税降首付,将救市行动正式提升到国家层面。

政府干预楼市是必然的,但应明确干预的意图是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促进百姓安居乐业的双重目标为宗旨。

以目前全国楼市的情况来看,政府干预的方式也许采取治市比救市更为重要。以积极治市来促进楼市平稳增长、健康发展比简单救市更有意义。政府今年既要使房价下调到合理价位,今后几年都不要出现房价暴涨的局面,对于一些房地产投资过热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房地产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应适时考虑是否松绑,对于房地产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管理不规范,法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也需要及时解决;既要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型住宅产品的开发建设,也要考虑中高端商品房市场的健康发展,让理性回归楼市,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和调整,保持行业的持续繁荣;这需要政府既要提高对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专业管理能力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水平,也需要通盘考虑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增长环境,制定更科学灵活的宏调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以及地方性的监管政策,防止一个房地产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大起大落,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正如《中国青年报》的评论认为,政府在拥有土地供给绝对控制权的同时,还可以动用各种行政力量,调节地产行业的景气程度。楼市经过近一年的动荡,消费者受到了教育,懂得原来房价也会下跌甚至是暴跌。希望在消费者变得理性,以及政府出手维护稳定之后,我们的楼市可以降中趋稳,不要成为消灭普通市民财富的又一利器。这才是政府干预楼市的最好方法和目的。

支持就业是底线,稳定地产是关键

就业问题关乎民生,危机环境下保住百姓的饭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经济终究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求职者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向来被认为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是一条符合国情的政策底线。从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印证,不到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论述就业问题的文字量就达到了1千多字。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从财政、税收和金融三方面促进就业。政府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缓和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政府还应投入大量资金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失业者的就业心态,有利于再就业。

从金融来看,据有关监管部门预计:未来10年到20年时间,整个中国银行业贷款结构中50%左右将会是贷给个人消费者。消费作为经济链条的末端,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在很多国家,消费开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消费萎缩、内需乏力,势必影响各国经济刺激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因此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复苏着眼,保护就业是重要的治本之策。

危机中促进和保护就业光有政府的动作还不够,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细胞,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些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动辄大幅裁员,期望通过精简人员和节省开支来渡过危机。但是,如果国家整体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个体恐怕也难以生存。因此,暂时放弃利润最大化的诉求,与员工“共患难”不失为更明智的选择。

对于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中国要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支持就业是底线的话,那么稳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却是关键。

对于房地产市场,在所有救市政策中,最令投资者关注的是政府推出七大举措鼓励住房消费。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出台的组合政策的力度,在此前任何一次房地产市场调整中是前所未有的,中央政策试探性出台,释放全面救市“信号”。选择提振楼市作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在情理之中。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四五十个行业的发展,只要楼市活了,建材、水泥、家具、家电等很多相关行业才可以被激活,并带来新的就业岗位等等。对此,业界解读为:救楼市也是救股市,救股市也是救消费,救消费也是救经济,“它是启动内需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增长“保八”的关键,是中国经济的命根子和“通灵宝玉”,可以说,它是中国各产业中影响最大、产业链最长的一个部门,牵一发而动全局。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之中,时间将会很漫长。按照美国3亿多人口中只有2.8%的农村人口来看,中国现有的7亿农民,至少会有6亿农民进城,按每年1000万农民工、500万大学生进城就业的数据,中国城市化进程至少需要40年。这对城市房地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