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
28581600000002

第2章 暴风骤雨——来势凶猛的全球金融危机(1)

华尔街在危机中苦苦挣扎

金融危机对华尔街的冲击使得有些学者宁愿把早已约定俗成的中文译名“华尔街”(Wall Street)更改为“栅栏街”,他们甚至拿出考证“Wall”的拉丁语词根就是“栅栏”这样博学的理由。当然,促使学者们如此创意想法的却是金融危机下华尔街的现状。他们认为如今的华尔街译为“栅栏街”可能更为准确。栅栏一般都是用木、竹做成的,经不起风吹雨打,时间一久就会朽烂,就不是“坚不可摧”的了。

从人们潜意识把“华尔街”更改为“栅栏街”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出危机之下的华尔街摇摇欲坠,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

在新兴科技公司挂牌上市,股价一翻再翻的年代,还有衍生金融产品与股市的组合投资让人们充满信心与期望的几年里,华尔街金融机构在人们心目中可算得上是金字招牌,而在华尔街工作的基金经理人、市场分析师、律师、会计师甚至股市交易员,都是令人羡慕的高收入阶层。

正是因为许多重要金融机构的总部及纽约的证券交易所都坐落在华尔街和外围一带,使得这条300多年前旧城墙拆除后铺设的街道——华尔街(Wall Street),已成为金钱的代名词。

然而,2008年9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华尔街“地震”中幸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获准向商业银行转型。至此,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已经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全部消失。至此,一些学者和经济学家们纷纷把他们的演讲稿或文章中的“正在消失的华尔街”重新修正为“要消失的华尔街”。作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如今它预报的都是阴、雨、冰雹和暴风雪。不少人不得不像鱿鱼一样被炒走了,而对之心向神往的人现在已不做此想或想也没有用了。

甚至曾经以在华尔街上班而自豪的银行家和白领们成为了“过街鼠”和“贱民”。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了,他们不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饱尝世态炎凉。他们羞于提及曾经引以为荣的华尔街经历,甚至不惜谎称自己是色情行业从业者。曾经在摩根大通供职11年的艾丽·周在危机中遭遇了裁员。她说,对于这份工作,她有很多怀念:朝夕相处的同事,不菲的收入,自己所在的技术支持团队……但有一样东西她不会留念,那就是向别人提及自己曾在摩根大通工作过。现年35岁的周女士说。“能在摩根大通工作一直是件充满荣耀的事情,可是一个星期前,当我向一个摄影师提及自己的工作时,他看了我一眼,不屑地说:‘哦,你就是其中一员啊。’”

新泽西州一份报纸新近刊登一幅政治漫画,画的是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上,老鼠四处逃窜。船身上写着“华尔街”,老鼠们则挂着“首席执行官”和“分红”的标签。

华尔街的形象遭受破坏也正说明了华尔街危机的严重性。

根据市场顾问公司Oliver Wyman的资料,2008年华尔街的12家最大的投资银行就裁减了1/5的人员。由于美国政府对于接受紧急扶困援助金融机构的监管设了许多新规定,包括薪酬设限,不少并没有被裁员的金融专才也不愿意在被束缚的机构工作。《纽约时报》形容“华尔街弥漫出走的气氛”,那些过去原来在大金融机构担任决策主管的人士在离职后自立门户。甚至不少人是带着客户和熟悉的业务投靠外国银行或是新兴金融服务公司。而金融专才的出走可能使得这些仍在困境中挣扎的公司更难复原。

华尔街弥漫着恐怖气氛。房地美高级副总裁兼代理首席财务官大卫·凯勒曼因压力所迫选择了自杀。

凯勒曼在可以退出的情况下选择留在公司努力解决危机带来的难题。然而挽救房地美要比凯勒曼想像的艰难很多。不断高涨的房贷坏账率和不断贬值的用来抵御利率变动的金融衍生品使得房地美亏损不断扩大,特别是被政府接管之后,房地美作为实现奥巴马挽救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工具之一,被迫购买那些低于售价的房屋,并且超额借贷,强势监管与股东利益难以同时兼顾,而敏感的奖金问题让凯勒曼遭到了舆论的谴责。超负荷运转的凯勒曼感到了力不从心。事实上,无论是房地美还是整个美国房地产市场,境况确实没有多少好转。作为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占全美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近一半。房地美在被美国政府接管之后,财务和经营状况并没有好转,2008年全年巨亏500亿美元,仅去年第四季度净亏损就达到239亿美元,相当于上年同期亏损额的近十倍。

凯勒曼最终选择自杀更为美国经济和华尔街增添了一份悲剧色彩。人们也从中看到这场危机影响之深,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之艰难。

经济危机给华尔街更大的打击还在继续。曾经傲视全球的花旗股票如今沦为垃圾股。

2009年3月5日的市场交易中,花旗银行的股价一度跌至每股97美分。这是花旗银行的股价自1986年上市以来首次跌破每股1美元。

次贷危机爆发前夕,花旗的股价曾达到每股55.70美元,公司市值达到2772亿美元。而在2009年3月5日,如果按照每股1.02美元的收盘价计算,花旗的市值只剩下55.96亿美元,公司市值缩水幅度达到98%。花旗目前在全球银行业的市值排名已落至第184名。按照纽约证券交易所过去的规定,如果公司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每股一美元,股票将被摘牌。所幸的是,鉴于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纽交所刚刚更改了规矩,因此花旗银行的股票在2009年6月30日之前暂时没有被摘牌的危险。

花旗的沦落不过是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一个写照。3月5日当天,在穆迪公司宣布可能降低对美国几大银行的评级等消息影响下,美国的另外三大银行的股票遭到市场抛售。富国银行股价下跌15.94%,美国银行股价下跌11.70%,摩根大通股价下跌13.99%。如果这样跌下去,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将不得不寻求政府救助。

美国金融股现在是卖空者的天下,没有买家敢于接手。美国政府可能要考虑国有化所有的银行。这对于一贯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美国经济体制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

美联储和奥巴马政府挽救华尔街和美国金融的努力在继续加大。

美联储欲将宽松货币政策“进行到底”。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联储自2007年9月开始降息,当时的利率水平为5.255%。美联储在2008年12月举行的例会上把利率降到了0~0.25%之间。美联储在2009年将维持这一利率水平。

美联储将2009年的经济金融政策重点放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措施,支持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和刺激经济活动。还将设立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以便于家庭和小企业获得所需要的信贷。这一措施的启动,最高可达2000亿美元的资金将用于刺激个人汽车、学生和信用卡贷款以及小企业贷款。

面对华尔街的摇摇欲坠,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坐不住了,终于开始着手变革美国金融体系以往的放任监管制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在2009年5月7日发表讲话,呼吁全面加强对美国银行体系的监管。

伯南克说,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使美国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的“严重的缺陷”暴露无遗,监管者正在努力修补。从中应该吸取的一个主要教训是,仅仅将监管集中于个体银行,可能察觉不到更广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正在对整个体系构成危害。监管者不仅要加强对个体银行的评估分析,而且必须加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检查和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危及正常信贷流动、市场运转和商业秩序的风险,从而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

尽管华尔街正在苦苦挣扎,但希望还在,美国政府仍在努力挽救,全世界所有人都不希望华尔街真正消失。也许危机之后,华尔街依然是金融精英们的游戏池,依然是全世界经济和金融的枢纽和标杆。

欧美国家饱受煎熬

G20伦敦峰会上,欧美日等经济体及新兴发展中国家达成了拯救世界金融的一系列利好协议措施。会后,世界各国都积极兑现诺言,纷纷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危机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冲击和伤害。于是,世界金融危机的恶化似乎得到了遏制,再加上流行于世界的“甲型H1N1流感”抢占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版面,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金融危机的问题似乎被淡化。

然而世界金融危机的危害仍在继续,它在世界媒体的“障眼法”背后已经入侵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实体,已经演变成了全球经济危机。在美国,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正饱受煎熬。

继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或破产或被兼并转型消失之后,美国几大汽车公司譬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纷纷传出面临破产的不利消息。似乎“破产”成为美国汽车巨头们惟一的“美好”出路。

2008年11月份,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特这三大汽车厂总裁们曾聚在华盛顿拼命游说国会议员,希望能从政府得到2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扶持”。其中通用公司希望得到100亿美元的资助,福特公司的期望值为80亿美元,而克莱斯特则寻求获得70亿美元的资金扶持。尽管这几大汽车巨头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恳请援助,但美国国会和白宫似乎不为所动。

美国素有“车轮上的国家”之称,平均每100人就有60辆汽车。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是全球出名的大汽车制造商,代表美国的汽车工业。奥巴马将美国汽车业描绘成“美国精神的标志”,是“撑起千千万万美国人民梦想的精神支柱”。尽管如此,美国政府对于出手救助的时机和方式尚存犹豫,美国政府希望汽车巨头们“先改革,再救助”,以迫使彻底变革汽车企业们的高成本低效率的混乱管理。

美国政府救助犹豫不决,美国工会方面似乎更加着急,他们认为美国政府的这一救助思维无疑是将美国的三大汽车巨头们迅速推向破产,后果将是大量的汽车制造工人和汽车销售服务人员的失业。

汽车巨头们迫于无奈各想其招。福特公司在2009年3月份开始着手改革和重组计划,2009年4月初福特公司宣布已经完成了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重组计划,其债务总额因此减少了99亿美元。目前,福特汽车正在采取削减成本的措施,试图避免向联邦政府申请援助资金。

而克莱斯勒已于4月30日宣布破产保护。而通用汽车的重组和改革计划似乎不很成功,破产也是“几乎不可避免”。

美国汽车业的破产和减产势必造成了美国失业率的高涨不下。美国的高失业率及未来经济主体的不稳定性,使得美国民众心头萦绕着“恐惧”气氛。他们正在改变美国以往的“借贷”透支消费习惯,开始学会过节衣缩食的生活。华尔街银行家和白领们也已节俭到不会再花上4美元擦一双皮鞋的份上,要知道穿一双锃亮的皮鞋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身份象征。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9年4月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3月份,美国消费信贷按年率计算下降了5.2%,是1990年12月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从金额来看,3月份消费信贷按年率计算下降了111亿美元,远远超过分析人士预期的35亿美元,是1943年以来按金额计算的最大降幅。截至3月底,美国消费信贷总额为2.55万亿美元。

消费信贷反映个人消费开支情况。个人消费开支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考虑到当前美国经济衰退和失业率攀升等因素,消费者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仍将对消费持谨慎态度。

对于花得比挣得多的消费一族来说,回归节俭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变化,但也有副作用:美国各行各业对消费支出依赖性强,减少消费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对失业以及房价和股市下跌的担忧使得美国人开始将更多的工资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过去一年,储蓄率从0上升到了4%以上。

家庭储蓄的持续上涨将使美国经济的调整面临一段艰难时期。美国经济受消费开支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开支占到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

有宏观经济学家们开始担心,美国消费开支的减少,加上拟议中的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终止,可能会出现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重新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

美国民众们也许还不习惯过紧缩的节俭生活,但现实的情况迫使他们必须接受这样的生活煎熬。

危机之下欧洲的日子并不轻松,遭受煎熬的因素不仅仅是企业的破产、失业的压力、民众消费支出的节俭,更甚于美国的是欧洲将遭受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

欧洲国家同美国一样,面临着企业破产的危机。

法国调研机构Deloitte和Altares联合发表的调研报告称,2008年,法国有54820家企业宣布破产,这是自1991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最高记录,而且此趋势将延续至2010年。

德国联邦统计局2009年5月13日表示,德国2月企业破产数量年升1.2%。2月共有2394家企业申请破产,1至2月企业破产数量年升0.6%至4838家。

欧洲其他国特别是东欧国家的一大批企业的破产,造成欧盟国家失业率突增。欧洲失业率的高涨,造成的影响不同于美国。欧洲各国的民众在生活消费支出方面开始节俭。譬如英国政府重新提倡鼓励市民们骑自行车上下班,以便减少汽油消费的开支。

欧洲民众是一个习惯罢工游行集会的群体。每年的“五一”节是欧洲工薪阶层传统的集会日子。2009年的“五一”欧洲各国集会的主题是金融危机。这次的集会方式出现了两种不同以往的变化:

一是各国集会者的暴力倾向加剧。在德国的柏林、汉堡等许多城市,集会者与警察发生严重暴力冲突,仅柏林一地就有289人被抓、136人受伤,警方也有273人受伤。柏林警方表示,今年出现了明显的“暴力升级”,去年集会时只有12名警察受伤。集会者打出的标语是“资本主义等于战争和危机”。在希腊,集会者阻断交通、冲击银行,警察使用了眩目弹,奥林匹亚航空公司被迫取消了100多个航班。在瑞士的苏黎世、日内瓦等地也发生了暴力事件。苏黎世警方动用了高压水枪、橡皮子弹,至少抓了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