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
28581600000020

第20章 迎难而上——寻找危机中的最佳机遇(1)

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投资机遇

简单地从字面意思理解“危机”和“机遇”,就是危险之下有生机、有机会,关键是能否找到在危险掩盖之下的生机和机会的节点,能否有准备地在恰当的时间段上与之相遇。

不管是从历来经验或是人们主观愿望,世界上发生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在时间的坐标上总是表现为“U”型或“V”型或“W”性。这说明从长远时间看,世界经济总是趋于平稳和上升态势。这基于人类社会向着更高文明层次发展的同步性。

因此,对于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投资领域来说,大可不必悲观,应乐观向上积极寻取金融危机掩盖下的机会节点,努力与之靠拢接洽。

如果拿中国经济横向与世界发达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很容易发现基础差距就是我国投资业的潜力,就是机遇。

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非常快,但是总体来说可以形象地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一美遮百丑”,高速增长的外衣下是仍旧单薄孱弱的身躯。

投资人都知道政策,对于当前投资机会的理解,在平安时期投资可能不会考虑政策、形势,但是现在的情势下离开政策、形势谈投资的话,这个是不可行的。就当前在中国的资本运作来看,一个要应对大国的博弈,第二个要应对国民不断提高的期望值。中国改革开放才30年,而且基本上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的,和平崛起从1975年开始,那个时候中国绝对是从零起步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投资一方面面对金融危机挑战的时候,有巨大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从空间来说,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拿汽车行业来说,在21世纪初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业还没有大规模起步。而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大家可能认为销量已经超过美国了,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已经和美国相媲美。其实这是大错,换一种角度理解中国的汽车业,就能发现中国和美国的汽车业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在美国的汽车产业格局里面,三大巨头所占的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美国的汽车行业,整车只是汽车产业的一个诱饵,其实针对所有汽车存量的产业链才是真正的汽车产业,背后的零配件产业才是美国汽车产业真正赚钱的核心部分。

中国的汽车产量可能是世界第一,销售量也是世界第一,但就产业链来说,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很不发达,中国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国整车贵,零配件便宜,而在美国恰恰相反,零配件的利润是非常高的。而美国真正的重心,是汽车总体存量的金融服务。如果从整车生产看,我们可能是高估了自己,我们对于汽车行业的评估可能是不对的。

因此分析,中国在汽车行业仍有很大的投资空间。

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寻找投资机遇——内需就是机遇。当今世界强国的衡量标准,是一个国家的资产容量。中国世界工厂,或者世界车间的形成,确实推动中国实力的提升,但是这种经济结构有巨大的负面效应,从世界大国博弈的角度来看,出口导向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符合中国崛起的战略利益。

实际上美国崛起的历史就是国内市场培育的历史。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了非常大的发展,首先是全国铁路网的形成,电话的普及,伊利运河(音)的开通等等,他们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美国的这样一个市场形成以后,他们翘动了美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因素的发展,这个东西奠定了美国的强国地位。大家知道过去20年时间里,美国打压其他国家的最大王牌就是它的国内市场。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经纪形成基本成熟,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基础设施的庞大投资,铁路、高铁、高速公路等等的规模的建设。基础设施上来以后,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开放需要改革,但实际上内需的培育更需要改革,比如地方消费税对于企业的打击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实际上制造业为主,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向内需型企业转换的话,这个是需要很多的政策和配套服务的。

就世界范围来说,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能快速地恢复世界经济,也是新的投资机遇。

美国上次经济危机以后,IT成为了美国摆脱金融危机的最好工具。于是,在当今的金融危机之下,人们也在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一种全新的IT产业,帮助企业尽快摆脱危机带来的影响。这个“IT”产业应该包括: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人们基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适合于所有的产业。因此,这个产业的规模将是非常大的,类似于IT行业所有的企业都要买电脑、建网络系统一样。当然,当这个新的产业诞生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全新理念,或者创业模式。

很多人已经把新的行业锁定在生命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但是具体怎么样,还需要从投资的角度来观察。这三个产业从可能性上来说都是可能的,但是这里面都还存在一些障碍。

首先生命产业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个不确定最终的来源是生命的不确定性,而且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人体的事情可能要比计算机不知道复杂多少倍。另外从技术来说的话,它本身的发展离巨大的突破还有距离,比如生物制药产业,大家觉得可能美国在这个行业额外补了120个亿,给自然科学基金才几十个亿,生物技术产业的突破,大家过去都把它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但是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从它的技术产品来说,真正成型的产品只有一类药,而且是从现有的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蛋白质,或者是一种毒液,其实现在真正有效的这种药并没有达到类似的突破成度。我们找到了IT产业的互联网,那么什么才是生命产业的互联网呢?

关于新能源技术,我们都知道1998年以前石油的价格是十几美元一桶,现在最高达到了147美元一桶,如果最终的价格是130美元一桶,这个成本价格太大了,所以对于新能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已经确立新能源作为他的经济发展总纲要。

关于环保产业,现在对于中国来说,是有自己的考虑,因为发达国家也是污染过的,比如美国的五大湖区,曾经是美国重工业的聚集地。中国可能会讲,你们先污染后治理,我们为什么不能先污染后治理了,这是一个问题。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到底影响怎么样,西方只是这样说。但是这个问题中国怎么评估,怎么去治理,这里面都是和我们具体政策有差距的。

具体到某个投资实例上来,在目前的情况下,投资人还是想办法提高政策的敏感度,因为这个政策的制定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的,首先要捍卫国家的利益。

“危”中有“机”,服装业困境中机遇何在

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国内经济据称出现平稳回升迹象,但对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重的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现在仍处严寒的冬天。特别是服装出口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需求萎缩、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利空因素,已经成为悬在这个劳动力密集型传统产业头上的致命利刃,全行业的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不少企业陷入生存危局,有的甚至破产倒闭。服装企业是被动过冬还是主动求变,出路何在,机遇何在,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企业老板首要思考的问题。

调整销售结构,采取“出口转内销”的营销政策,也许是服装出口企业赖以生存的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路。

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切实推进国内市场的规范化改革,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经营环境,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良机。

允许内贸企业参会,这是2009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传出的最吸引眼球的消息之一,引起了业界及媒体的普遍叫好。

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严重下滑的形势下,这一举动对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外贸企业而言,这是一次打开或扩大内销市场的机会;对内贸企业而言,最明显的好处是得到一个国际化的展示平台,还可以和众多国内外优秀客商进行大范围交流和洽谈。

但是,一场展会往往只有几天时间,最后形成的有效订单与合作项目自然是有限的。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这种一次性的“对内开放”远远不够。

业内人士都知道,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利润非常微薄,单品价格利润比国内市场要低不少,但是很多企业却要千方百计争取出口权,这是因为外贸的优势很多。订单式生产库存积压少,信用证交易现金流有保证,商品检验透明高效风险小,还有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安全保障等等。

与此相对应的服装内销,问题就不少。进入商场超市要交说不清的“进场费”,先拿货后付款的交易方式导致资金拖欠现象频发,商检不透明不规范而出现的想退货就退的恐惧,还有无处不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法律维权成本太大等等。

内外市场环境的差别如此之大,由此看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真正需要的“对内开放”,就是让企业享受到像出口企业那样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国内市场的规范化改革、完善。

对于服装生产企业,一方面等待着内销市场环境的好转,另一方法面要积极主动适应内销环境,趁此间歇,建立自己的国内销售渠道,等到国际市场恢复之后,企业也练就了两条腿走路的本事。

中国的服装出口企业除了建立自己完整的内销渠道作为应对危机的措施之外,对于中国服装全行业来说,应该思考更深刻的变革机遇。

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中国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尔尼公司撰写了《中国服装企业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白皮书。该白皮书研究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而对服装行业的影响,重点讨论了中国服装行业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呈现的三大变化趋势,并结合国外服装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供中国服装企业参考的对策。这份“白皮书”也许能给中国服装企业带来发展的福音。

伴随着需求疲软同时出现的,还有消费者对服装消费需求产生的变化。处于经济衰退中的消费者更青睐于高性价比的服装产品。针对经济衰退中消费者增加的价格敏感性,国外的服装厂家因此会专门推出所谓的经济衰退产品线,以更实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电子商务表现出比传统零售业更好地抵御经济危机的特性,因为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可以保证更好的折扣。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定位明确且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服装产品的偏好。

基于这些市场变化趋势,中国服装企业应迅速调整产品重点、销售网络和渠道、产品定价等来应对变化的市场与需求。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品牌定位,以增加自身在消费者需求减少时成为备选对象的机会。

显而易见,中国服装企业两极化的局面已经显现:整体行业困难的同时,拥有自有品牌、规模较大的企业表现仍然较好。一些财务状况较好的服装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增强其业务能力,并考虑充分利用现阶段利于并购的外部条件来实现它们的长期战略目标。

目前有两大因素正在加快行业整合的步伐。第一,为尽快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可考虑通过并购来进入新的细分市场,通过丰富产品线来强化原有品牌或扩大零售网络和业务能力;第二,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一致的并购对象逐渐涌现,而且其购买价格也更为合理。受以上因素的推动,服装行业的并购整合将愈加频繁,竞争格局也将由此改变。

迫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公司需要短期求生存,长期求发展,以快速应对持续多变的世界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对服装公司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危机中积极应对变化,求得生存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持续的挑战,企业需立刻采取行动,才能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在危机后谋得长足的进步。与其被动等待经济大环境的恢复,不如主动改变竞争策略,采取积极防守、巩固市场地位或乘机扩大业务的对策。企业的成败将取决于其当下的战略决定以及改变的决心。只有睿智、果敢、迅速响应的企业才有望从这场经济危机中转危为安,脱颖而出。

中国汽车业逆势超越

全球金融危机给北美、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汽车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北美去年销量降了30%,今年第一个季度下降了50%,一些汽车公司兼并重组不可避免。欧洲也经受了巨大的冲击。日本,丰田和本田的销量都下降了约30%。

而与之相对应是中国一季度汽车累计销量达到267.88万辆,同比狂增10%左右,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中国车市的表现相对于全球汽车市场形成逆势超越。再加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积极政策和措施的,不仅坚定了消费者掏钱买车的决心,更极大地增强了汽车企业的信心。不少汽车企业对2009年产销目标作出重新调整,与年初的悲观预期不同,大多数车企将今年增幅目标锁定在10%左右,其中东风日产、一汽大众增幅目标为10%、奇瑞17%左右、海马为10%~15%、郑州日产为27%,韩系车厂家似乎更加乐观,增幅目标均提升至20%~30%,比亚迪甚至希望增幅达到10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认为,由于振兴规划政策效果已经部分显现,今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长5%的预测,以及振兴规划提出增加值增速达到10%的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再过10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国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是一种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汽车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有目共睹,但如何把握汽车大市场的优势,加速成长为产业强国,依旧还是个需要长期努力并充分破解的问题。国内众多汽车企业家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规模上实现了突破,目前正是逆势超越的最佳时机。

实现逆势超越,抓住机遇很重要。“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150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出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的中国汽车业。在全球汽车业面临调整的时候,对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来说,机遇是最主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