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往事百语(三)
28583300000022

第22章 感动是最美世界(2)

由于大家的发心护持,使得寿山佛学院人才辈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是我们又在佛光山建立丛林学院,至今办学不辍。

今年,我在宜兰林美山创办佛光大学,承蒙游锡堃县长、陈德治乡长和宜兰县民的鼎力支持,使得购买土地以及申请建校的过程十分顺利,我的心里真是感激不尽。动土那天盛况非凡,听说有许多人是搭了一晚的夜车,在清晨时分就已经来到山上,准备动土典礼及园游会的各项事宜。这种虔诚的心意,连大自然也似乎为之感动,而在洒净时出现“天降甘霖,地涌圣泉”的祥兆,使得与会者个个欢喜踊跃,纷纷掬水而去。

回想我在世界各地建寺安僧,也曾见过不少瑞应,但都不及徒众的发心令我感到欣慰。记得初建佛光山时,我们经常与洪水搏斗,每当豪雨来临时,依恒总是率先领众搬沙包,运棉被,以减少水势汹涌的冲刷力量。往往一场奋斗结束时,耳边隐约传来起床的板声,只见他远远走来,全身上下完全湿透了,脸上居然还挂着一丝微笑。

龙亭的工程也是血汗的结晶,尤其在加盖屋顶之际,适值黄昏,工人均已下班,为了防止灌浆中止,将有屋裂漏雨之虞,全山徒众负起接班工作,由两辆摩托车发电照明,继续施工。依严爬到屋顶上砌水泥,因为顶部过于陡峭,水泥粘不住,一直往下流,只好用双手涂平,结果皮肤都被水泥侵蚀得皮破血流,却从不叫痛喊苦。

慈庄为了筹建美国西来寺,更是煞费周章。他与依航等人冒着寒风细雨,挨家挨户说明解释,请人签名,经过百余次公听会,才获得政府允许建寺。而工程方面又是一波三折,前后耗费十年的时间才告落成,其中的辛酸令人难以想象,可是从来没有看到他皱过一下眉头。如今他已年过花甲,但是为了各地建寺工作,仍然马不停蹄地南征北讨,一旦建筑完毕,他又立即将寺院拱手让人,这种功成不居的精神令大家都觉得十分感动。

心平更是了不起,他跟随我近四十年,参与各项建设,一九八五年,我将住持之位交付给他时,曾和他说:“真是对不起你!我将佛光山一大堆的债务留给你来承担。”他却说:“师父!您不要这么说,以后谁要再说佛光山有钱,我正好可以拿这些债务给他们看。”敦厚的心平从来没有将债务示众,倒是这些年来难为他默默地挑起佛光山的重担。

在家弟子的忠心耿耿也是颇为令人感动,例如:早年在宜兰皈依的弟子如郭觉航、萧慧华、吴宝琴等三人多年来护法卫僧,不遗余力,而且直到现在,只要我说有客人要来,他们总是二话不说,即使是三更半夜,也会不辞辛劳,煮饭烧菜,扫榻以待。

黄秀兰四十年前由于各种因缘不具足,未能如愿出家,但是后来却把她的夫婿黄世梁也度来佛门。数年前,他们结束一切世俗的事业,全心全意来到佛光山,以服务大众为乐。

郭道光在果乐斋供应斋面素点,从一头乌黑的秀发做到现在白发皤皤,任劳任怨的精神已成为佛光山优婆夷的典范。

邰保成为朝山会馆煮饭二十八年,供养十方大众,那种勤劳刻苦,无人不称道。

张碧英在朝山会馆典座,眉毛被火烧掉的痕迹与手上累累的伤疤,为她二十多年来的努力做了最佳的见证。

多年来,佛光山备受嫉妒者的打击摧残,然而由于大家的齐心协力,一切的横逆阻难都成为增上的因缘,佛光山非但没有被打倒,反而屹立不摇,更加茁壮。凡此有目共睹的事实感动了山外的人士,一些人纷纷捐地献寺给佛光山来管理。其中基隆极乐寺的修慧老法师最为难能可贵,不但一次将所有手续办清,而且把所有财产全部捐出,以做个快乐的“佛光人”自居。

嘉义圆福寺则在过去的管理人陈斗棩义正辞严的呼吁下,促使所有地主一致签名,因而成就了一桩美事。自忖与他们既非隶属同门,又非眷属亲友,竟能承蒙他们如此抬爱,心里实在是非常感动。因此,我悉心擘划重建工作,我派遣优秀徒众前往管理,如今不但道场的法务欣欣向荣,连附设佛学院的校务也蒸蒸日上,想来应无愧于重托矣!

出家人割爱辞亲,以天下众生为道侣法眷,徒众承受法乳,其知恩反哺的孝行往往比亲生子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十年前宜兰念佛会学生会的班长林清志、林秀美夫妇,当时随着我上山下乡说法布教,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自六七年以前,我每个月都收到他们三千元的邮汇供养,却从未给他们只纸片字或是电话感谢,然而他们还是每月定时寄钱给我,不曾间断。试问现代社会的儿女如此孝顺者,又有几人?荣民总医院X光专家李武彦,也是皈依三十余年的弟子,平日对我恭敬有加,每次总是以电话问候我的健康,不时催促我去检查身体,我却常常因为法务倥偬而抽不出时间,他就亲自跑来,“咚!”的一声,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我总是被他感动得不得不去医院。

每于清夜扪心自愧:我星云何德何能,竟得如此殊遇?也曾在闲谈闻问过我的徒众:为什么要待我那么好?他们竟然都异口同声说道,是我的言行让他们感动在心。

慈庄经常说,他之所以披剃出家,就是因为被我为法忘躯的精神所感召。慈惠观察入微,时时将我不扰大众的生活琐事拿来教育学生,他认为落实在生活上的善业才是真正的修行。慈嘉一直记得十多年前佛光山房舍不敷使用时,每到人山人海的法会期间,我总是将寮房让给信徒,而自己却睡到阳台顶上。依空则说,他的父亲张老先生早年来山小住,当我得知张老先生肠胃不佳时,即刻将眼前侍者准备仅有的一碗花生汤端去给他喝。直至临终,他还念念不忘我的体贴关怀……这些陈年旧事,若不经人道出,我早已不复记忆。惟细细想来,我这一生虽然别无长才,但由于我很容易受到感动,所以自己也一直努力地体察人意,恒顺众生,没想到在给人欢喜中,自己也获得了更多的欢喜。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九七四年曾有四位新加坡少女结伴来山游玩,我带着她们到刚落成的朝山会馆参观,目睹她们对仅有的一间高级套房那种欣羡的模样,于是不顾管理主任的反对,安排她们住了一晚。她们回国后对这件事念念不忘,竟然每年捐赠大笔资金来山。

另一次是十多年前,一位马来西亚籍的黎姑首次来山,我无意中见她步履维艰,即趋前关照,没想到她回国后,也是倾囊捐资。金钱财物对于道场事业的发展固然重要,然而令我最高兴的莫过于他们在佛教所结下的善缘,一定会在将来开花结果。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经惊叹:“大地众生皆有如来德相!”我从动物的善良本性中,证实了佛陀所说真实不虚。四十年前,宜兰慈爱幼稚园所豢养的一只猴子曾经溜到对面的大楼上玩耍,任凭大家想尽办法,都无法让它下来。但是经我一声呵斥,它立即连跳带爬,跑回笼里,这种“认主”的特性,一时之间传为感人的佳话。

佛光山在多年以前,养过一条善解人意的狗儿,名叫“来发”,尽管我有时故意对它不理不睬,它每天总像护法一般,紧紧地跟着我,寸步不离。后来,它预知时至,为了恐怕大家见了难过,就独自到后山,掘了一块洼地,躺在里面,默然而终,直至今日,大家还是对它怀念有加。

大慈庵的一只八哥颇具慧根,一些佛门语汇,诸如:“阿弥陀佛!”“各位护法信徒大家好!”……它都能朗朗上口,只见它每日摇头晃脑,念念有词,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有一回,一名徒众用黑布把鸟笼罩了起来,它竟然出其不意地用台语高呼:“我要热死!我要热死!”闻者莫不拍案叫绝。

前不久,我将一只落单病弱的小松鼠养大以后,放它回归自然,它居然每餐都不忘记回来吃饭;而一只文鸟在放生以后,像是晨昏定省似的,每天朝九晚五,都会飞来我的窗前,看我几回。常常与它们相视的那一刻,我不禁自省:连飞禽走兽都晓得感动,更何况我们这些自称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所以,感动不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披览佛典,佛陀发愿度生,乃至在因地修行时,为半旬真理而甘愿坠亡,为救护饿虎而宁舍身命,就是因为“感动”;诸大弟子投身佛教,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甚至诸佛菩萨之所以和我们感应道交,也是由于“感动”。有了感动,我们就能心甘情愿;有了感动,我们就能不怨不悔。所以,时时感动的人,永远知足常乐,精进不懈;而不知感动的人,却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与真理相应,也无法和大众快乐相处。

因此,感动是人间修行的重要法门,我们每天不但应该对于别人所做的善事,所说的好话心存感动,自己也要以慈悲、忍耐、谦逊、勤劳等美德来感动他人。如果能够做到自他感动,佛国净土即在眼前。

(一九九四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