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
28586600000042

第42章 和平

白墙黛瓦的古镇

古镇和平,如一幅蕴含浓郁农耕文化的水墨丹青,流逝的岁月只能将她轻轻拂过,当历史的年轮被轻轻一抖,那些青砖白墙黛瓦,那些曲曲弯弯的弄堂,便失去了沧桑的苔痕,光彩动人。

和平,坐落于闽北重镇邵武南部,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早在唐朝天成元年(926),和平就有“五天一墟”的繁华贸易街市。

曾经发达的贸易,给古镇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城堡、和平书院、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明清民居建筑,这些如深藏于岁月深处的明珠,只要你走近,就能感受到它夺目的光彩。

虽经岁月的风雨,古镇和平的旧市街却依旧保存完整,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旧市街贯穿古镇南北,被誉为“福建第一古街”,长600余米,宽6米~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由于地形北高南低,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远看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沿街两侧商家,全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鳞次栉比,均为前店后院式。现在,绝大多数店面已关闭,只剩下几爿小店仍在慢悠悠地开着。推开斑驳残破的店门,便走进了古镇曾有的繁华。

东门街虽然没有旧市街那样年代久远,但也是古镇两条主要的街道之一。东门街有石板铺就,历经千百年风雨,石板面已光滑如镜,如舞在风中的绸带,一折又一折,不急不徐地展开,让人如梦如幻。侧耳倾听,从街心青石板上传来的唐时急急的马蹄声、独轮车吱呀呀的吟唱;举目凝望,宋时摩肩接踵赶集的人群,正慢慢地从历史深处款款而来……

东门街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如棋盘的图案,当地人叫它棋盘石。沿街两侧,有纵横交错的河卵石巷道,它们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古朴幽远。穿行在小巷之中,巷子里石路延伸处,一棵老树伸出墙角,枝叶婆娑木板结构的房子毗邻而居,装饰古朴的店铺,精雕细刻的门楼,让人忽然就有了身在江南水乡的感觉。

与水乡不同的是,古镇的民居砖砌墙体,粉墙黛瓦,高屋窄巷,曲径通幽,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墙与巷构成了和平古镇特有的“人在屋中居,巷在屋外连”的布局。

和平之所以文化炽盛,和平书院承载了伟大的功劳。现在,古朴的书院就挺立在古镇之西的深巷间。这座古书院原为一座自办学堂,自宋以后,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程门立雪的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布道。伫立在朱熹题写的“和平书院”四字下,曾经弥漫的墨香似乎还在空气中飘荡。

现存的书院是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建筑。院门青砖而筑,匠心独运,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寓意,以此砥砺学子勤勉学习。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进入书院正厅,要上13级青石板台阶,前六级为读书打基础之意,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步入正厅即为老师讲课的地方,正上方悬“万世师表”新匾一个,透出了古镇居民对传业授道夫子的敬佩之情。

走出书院,回首书院的院门口,心间陡然而生敬慕之情。而书院里的神龛和梁栋,书院内学童们“学而时习之”的琅琅读书声,就这样永远萦绕不散于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