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28587000000029

第29章 忏悔品(2)

什么叫做圆满报身呢?譬如一灯能破除千年的黑暗,一智能灭除万年的愚痴。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善与恶虽然不同,但是本性并没有两样,这无二之性,就叫作实性。在实性中,善恶无染,这就叫做圆满报身佛。自性若起一念之恶,便能消灭万劫以来所修的善因;自性若起一念之善,便可灭尽多如恒河沙的恶业。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念念之间自见本性,不失正念,这就叫做报身。

什么叫做千百亿化身呢?如果不思量万法,自性本来就如晴空;如果对万法有了一念的思量,就叫做变化。思量恶事时,自心就能变化为地狱的境界;思量善事时,自心就能变化为天堂的境界;生起毒害之念时,自心就能变化为龙蛇的境界;生起慈悲之念时,自心就能变化为菩萨的境界;自性流露智慧时,自心就能变化为上界诸天的境界;自性迷执愚痴时,自心就能变化为下方三途的境界。自性的变化非常多,愚迷的人不能省察觉悟,念念生起恶心,所以经常在恶道中行走。如果能回转一念的善心,就能生出般若智慧,这就叫作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来人人具足,念念得见白性,就是报身佛。从报身上思量万法,发智起用,就是化身佛。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性功德,就是真皈依。皮肉就是色身,色身譬若住宅,不可说是皈依。只要能了悟向性中本具三身,就是认识自性佛。

我有一首无相颂,如果能读诵受持,就能使你们累劫多生以来因迷惑所造的罪业在言下顿时消灭。”颂说:

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说修福就是修道。

布施供养虽能得无边福,原来是由心中三恶造作。

如果想以侈福来灭罪业,来世即使有福罪业还在。

只有向自心中根除罪缘,各自在自性中行真忏悔。

倘能顿悟大乘真忏悔法,去邪迷行正道就能无罪。

学道能够经常观照自性,就和十方诸佛等同一类。

我的祖师只传顿教法门,普愿大家见性同证佛体。

如果想要未来获得法身,必须离诸法相心中如洗。

努力自见性不要空蹉跎,否则后念忽断此生休矣。

若想觉悟大乘见自本性,虔诚恭敬合掌至心请求。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大家都应该读诵记取这首无相颂,并且依照此颂修行,如果听了以后能够立即见性,虽然离我有千罩之遥,也如同常在我曲身边一样;如果听了以后不能有所觉悟,即使就在对面,也如同相隔千里,又何必辛苦远来求法呢?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大众听闻六祖大师的说法,无不心领神会,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第4:讲话

一、如何认识自性佛?

平常我们都是从表相来认识所谓的“佛”,例如看到一尊佛像,就说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药师佛,或是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我们所认识的都是外面的佛。学佛修行,要紧的是认识自己的“自性佛”。

每一个人自己就是佛,但是你能认识自己是佛吗?

过去,有信徒问禅师:“如何是佛?”

禅师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怕你不相信。”

信徒说:“不!禅师!我是诚恳地来向您问道的,您的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喔!你相信,那你刚才问什幺?”

“如何是佛?”

“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佛性人人本具,但因凡夫众生不敢直下承担自己是佛,所以只能是凡夫,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请黄檗禅师到他家里去为佛像开光,黄檗禅师就对他说:“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开光呢?”

所以,禅,要我们不要心外求法。你能认识自性,自己就是佛。

如何是自己的自性佛呢?有一次,六祖大师集合大众,他说:“有一样东西,无名无字,无背无面,无头无尾,请问你们大家,这是个什么东西啊?”

与会大众都说不出是什么,这时座下弟子神会挺身而出,说:“这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

神会回答以后,六祖大师就呵斥他说:“跟你们讲,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偏要替他安个名字,叫做本源,称做佛性、将来如果你有办法的话,也只是个以佛法作知解会的人,不是大彻大悟的禅师。”

所以,禅的悟道,所谓认识自性,自性是什么?那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过,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的时候,他曾发出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意思是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把妄想执著一除,当下就是自性佛了。

讲到自性佛,我们的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你成佛了,佛界里并没有多增加一个,因为本来大家都是佛;你成佛了,凡夫里也没有减少一个,因为佛性在凡不减。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差别而已,所以“参禅悟道”,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佛性。

什么是自己的佛性?以下列举十点略作说明:

1.常: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凡夫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但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远不死,是恒常不变的。

2.乐:娑婆世界,苦多乐少,充满生老病死诸苦,虽有物欲之乐,毕竟是短暂而虚幻不实的、但是在我们的佛性里,只有绝对安详自在的和乐。

3.我:平常我们所讲的“我”,是妄计所执的“假我”;现在我们讲的“我”是“真我”。因为平常的我,无法自在,不能永恒;现在我们真如佛性的这个“我”,是永恒自在,且能自我主宰的。

4.净:一块黄金,即使把它摆在污水烂泥里,仍不失黄金的明亮;我们的佛性,尽管在五趣六道里轮回,仍不失其清净自性。

5.真:佛性真实不虚,你能体会到自己真实的本性,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6.实:佛性真实不虚,是实实在在的。

7.善:佛性是绝对善美的,不带一点污染、邪恶、烦恼。

8.美:佛性是最善美的,是最庄严的。

9.广:佛性广大无边,大如宇宙虚空,因此,你能认识自己的佛性,则十方世界任我们遨游。

10.静:佛性在安详寂静里,是随缘而动,随自然而生。

认识了常、乐、我、净、真、实、善、美、广、静,那就是我们的佛性。然而参禅学透的人,每每忘记了自己是佛,往往心外求法,心外觅佛,甚至于在心外之法又再生出许多的妄执分别。

过去有一位女居士,收藏了一尊非常庄严的白瓷观音圣像,后来她听说要让佛像灵感的话,一定要送到寺院里,在佛前烧香、礼拜,分一点佛的灵感回来。于是她决定把这尊白瓷的观音圣像请到寺院去分香、拜拜。

当女居士到了寺院,看见佛桌上已摆满了供品及等着分香的佛菩萨像,于是就把别人的供品和佛菩萨像移开,将自己的白瓷观音摆在中间,开始烧香祝祷。

可是,自己点的香,随风四处飘散,都飘到别人供的佛菩萨像上去了。女居士心想:“我的香怎么都给别人供的佛菩萨像闻去了,而我的白瓷观音反倒没有闻到这个香。”因此,她就自作聪明,把香环绑在瓷观音的鼻子上。这样一来,本来很美的白瓷观世音一下子变成了黑鼻子的观世音,所以,后来,这个白瓷的观音菩萨就叫黑鼻观音。

这是说明,佛性是超越时空、超越你我的对待法,然而凡夫众生因为有时间的观念,有方位的观念,有种种的分别、计较,因此不能认识自性佛。

天台学者道文法师有一天向研究天台教义六年,而后习禅有成的日本真观禅师请法,他说:“《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义就是认为树木花草都能成佛,请问:花草树木真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为什么不关心自己如何成佛呢?”

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自己成佛,树木花草、大地山河就跟着成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要我们自己证悟自性,一切大地山河都是我的。

所以,佛教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可发火,不经敲打,火不出来。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证,就如同“宅中宝藏匿济,乏于孤穷;衣内明珠弗解,贫于佣作”。那么,如何才能明心见性,找回自己的自性佛呢?最重要的是必须放下我执、我见,抛弃一切迷妄、分别,如此才能超凡入圣,见自本性。

二、什么叫“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佛教里,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法身。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随所见,分别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没有东西,那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地告诉四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这是说明我们的自性就像一颗摩尼宝珠,每个人来看,所看到的颜色都不同。其实这个宝珠的颜色只有一种,是个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种种的分别。好像我们的法性,本来是一个,可是由于我们迷惑了,不能认识我们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别。

因此,在《坛经》的《忏悔品》中,六祖惠能大师一开始便主动提出,要为大众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谓“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1.戒香:所谓戒香,就是要每一个佛弟子在自己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称为戒香。

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戒是佛教的法制生活。经云:“戒住则法住。”在佛教里,依在家与出家的不同,所受持的戒法有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以及沙弥、沙弥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

其中,五戒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可得无量的功德利益。例如:不杀生而护生,自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饮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灵敏。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它的根本精神只有一,就是不侵犯。例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富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用、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他的智慧、健康不侵犯。不侵犯才能自由,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重婚、拐骗,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等,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能够受持戒法,自然人格芬芳,道德远播,被人尊敬,因此,戒香胜于花香。

2.定香:所谓定香,就是要大家看各种善恶的境界,自心不乱,称为定香。

定就是要我们自己有原则、有立场、有主张,不轻易受世间的五欲尘劳所左右。受了定香的人,至少应做到:一、不为境转:就是不能任由境界所转。二、不为物动:就是不被世间的财富、金钱所动摇。三、不为情惑:就是不被男女的美色、情感所诱惑。四、不为势吓:就是不惧威武,不受势力胁迫。自己有定,就能知所进止;自己有定,就能随遇而安,这就是定香。

3.慧香:所谓慧香,就是自心修行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作诸恶,即使做善事也不执著,敬上念下,爱护鳏寡贫穷者,称为慧香。

其实,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转迷为悟,也就是要证悟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佛性,佛性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是正如宝矿里即使有再多的黄金、白玉、钻石等财宝,如果不经开采,则永远也不会出土。智慧的宝藏不经开发,一样不会现前。所以,要想有智慧,就必须有三个次第:一、从听闻佛法而能获得智慧;二、从思考研究而能获得智慧;第三,从修行实践而能获得智慧。这就是慧香。

4.解脱香:所谓解脱香,就是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觉无碍,称为解脱香。

世间上的人,往往受到名闻利养、人情世故、亲情眷属、男女情爱、人我是非、我执邪见等束缚,而不能自由解脱。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们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解脱,才能自在。

过去禅宗四祖道信初参僧璨大师时,他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

僧璨大师反问:“谁缚住你了?”

是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束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脱。我们能心无所缘,自觉无碍,这就是解脱香。

5.解脱知见香:所谓解脱知见香,就是自心既然对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也不沉空守寂,就必须广学多闻,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真性毫不变易,称为解脱知见香。

解脱知见香就是要我们在解脱的认知上、知见上、观念上,也就是从思想的本体里,能够不执空、不守寂、不攀缘、不分别、无人我对待,自然而然地不为世间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脱知见香,也就是所谓实践真理。

如果我们有了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自然能透露禅悟的消息。那就是六祖大师为我们所传授的五分法身香。

这自性五分法身香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要实践并不是很容易。一般人虽然虔诚地信仰佛教,但是要他持守戒律、修习禅定、体悟智慧、祈求解脱,或是证悟解脱知见,这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个信徒,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请良宽禅师为他消灾、祈福、祝寿,禅师问他:“你要我为你祈求多少寿命呢?”

信徒说:“我想活八十岁。”

禅师说:“你现在已经六十岁了,距离八十岁只有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过去的。”

信徒说:“禅师!难道我可以求一百岁吗?”

“一百岁也只是增加四十年,也是一转眼就会过去的。”

信徒说:“难道我可以祈求一百二十岁吗?”

禅师说:“一百二十岁,也只不过是增加六十年;你已经有六十岁了,再增加六十年,也是有如石光电火,刹那就过去了。”

“那怎么办呢?”

禅师说:“你要求无量寿,要求永恒的寿命啊!”

一般人只求身体上的长寿,这是不能解脱的。因为一百岁、一百二十岁的老人,日子很不好过,不但吃不动,走不动,听不清,看不到。甚至一百二十岁的老人,他一百岁的儿子可能已经先他而去,八十岁的孙子也死了,天天在为儿子、孙子送终,这种日子会好过吗?所以,只求肉体上的长寿,这不是正知正见,不是解脱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