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28587000000031

第31章 忏悔品(4)

唐朝招贤会通禅师尝跟随鸟窠禅师学道,一学就是十六年。十六年来,鸟窠禅师没有跟他讲过一句佛法,也没有说过一个道理、会通侍者终于忍耐不住,就向鸟窠禅师告假,要到他方参学。鸟窠禅师一看,这个徒弟跟随我十六年,忽然要走了,就问:“你要到哪里去啊?”

侍者说:“我要到诸方去参学。”

鸟窠道林禅师就说了:“佛法何必要到别处去学呢?我这里也有一些啊!”说完之后,立刻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他说:“你看,这不就是佛法吗?”

会通侍者当下廓然大悟。所以,后来人们就叫他布毛侍者。

布毛侍者因一根布毛而觉悟,我们现在别说一根布毛不能觉悟,就是拿一件毛毯给你看,你也不见得能觉悟。布毛侍者他是经过十六年的功夫,到了那么一刻,才悟道的。又如佛陀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成正觉,开悟成道。我们现在即使天天看天上的星星、月亮,甚至天天看太阳,也不能开悟。因为佛陀是经过多少的苦行、多少的修持,慢慢地累积,到了那么一刻,因缘成熟,一下就悟道了。

近代的太虚大师,他曾在普陀山闭关,某夜,闻前寺开大静钟声而进入禅定,直到隔天清晨听到钟声才出定,但他以为还是昨天晚上的开大静。太虚大师经过了这次悟道的体验,从此真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所谓“见性成佛”,这是每个人的自家事,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惟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本具,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六、如何发“四弘誓愿”?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参禅学道,应该以发心立愿为下手的功夫。在世间上,读书求学,做人处事,也都要立定自己的志愿、目标;参禅学道,当然更要发心立愿了。

在佛教里,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了“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鉴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到日本;宋朝永明延寿禅师,屡用公帑买鱼虾等物放生,事发被判死刑,面无惧容,只愿“将此一命,布施众生”。唐朝沩山禅师,发愿做一头老牯牛,来为众生服务,所谓“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这些高僧大德们,因为有菩萨的行愿,所以能完成他们的道德、修行。

现在,有的人发愿往生后捐出遗体、器官,这也是需要有大愿心、大勇气,如果没有愿力,如何肯这样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所以,这个世间,如果人人有牺牲奉献的愿心,就不会有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人人肯发心为人,就能为世间点亮明灯,增加热力。

发愿,有别愿和通愿,所谓别愿,例如: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来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普度众生的心愿;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文殊菩萨也是发十二大愿,他用智慧活水润泽世间;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礼敬诸佛”,这是对人格的尊重,“称赞如来”,这是语言的布施等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像这种伟大的愿心,不但完成自己,也照亮了人间。

所谓通愿,就是通于一切、普遍一切。例如: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发的弘愿,称为“四弘誓愿”。

根据经典记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所以,有了大愿,才能成就。发心立愿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如何来发“四弘誓愿呢”?

1.众生无边誓愿度

学佛修行,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如何才能度尽无边众生呢?《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因此,度众生的究竟之道,就是布施佛法,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了悟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而不只是给他们吃穿饱暖,衣食无虞而已。

度众生,并非喊口号,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比方说爱惜时间,时间也是众生,爱惜时间就是度生;爱惜金钱,不要奢侈浪费,进而节约勤俭,就是度生。在政治上,爱护国家社会,树立国家、社会良好的形象,也是度生。和舍众生、不挑拨离间、不诽谤别人的名誉,这都是度众生。乃至于一朵花、一棵树,尤其大自然的山水生态,我能保护它,不污染它、破坏它,不浪费水电资源等,这就是护生。所以,过去有的禅师不是拜佛,他不妄走一步;不是看经,他不随便点一枝蜡烛。保护生态、爱惜资源,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基础。

2.烦恼无尽誓愿断

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烦恼,能恼害我们,烦乱我们,让我们不得安宁。例如贪欲,为了贪欲,种种的辛苦,种种的麻烦;嗔恚,为了嗔心,种种的不安,种种的苦恼;愚痴、邪见,更是蒙蔽我们的智慧,使我们不能走上正道。所以,我们要发愿断尽贪嗔痴烦恼,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尤其要不断的忏悔,忏悔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烦恼,烦恼净化,那就是解脱,那就是自在。

3.法门无量誓愿学

俗云:“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一般在家人士,要想生活无虑,都必须具备各种知识、技能,何况学佛修行,既然发心要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各种知识、技术,还要有佛法,所以,无量的法门,我们都要学习。世间的知识,出世的佛法,各种的技能,各种的服务,对一个真正学佛求道的人,要像“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其高,成其大。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即:

◆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

◆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

◆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

◆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

◆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

4.佛道无上誓愿成

古德说:“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成佛须经“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要经过千辛万苦的修行才能成就。成佛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要“见贤思齐”;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大乘佛法,也是小乘佛教里所讲的“苦集灭道”:因为众生受苦,所以我们要发度众生的弘愿;因为众生有烦恼,所以我们要发愿断烦恼;因为众生要学道才能脱苦,所以我们要誓学无量法门;因为灭尽贪嗔痴烦恼的涅槃寂静,才是究竟的自在安乐,所以我们要发愿成就无上佛道。所以,小乘的四圣谛,就是大乘的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一般人大都只是用采作为早晚课的时候,在佛前唱诵,平时不敢讲,更别说要去实践了。因此,六祖大师勉励我们要发四弘誓愿。不只是要敢讲、敢说、敢唱而已,尤其希望大家今后都是四弘誓愿的实践者;能够把四弘誓愿落实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七、什么是“无相三皈依”?

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做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皈依三宝。

“皈依”就是归投依靠,含有救济、救护的意思。我们在世间生活,有时自觉力量不够,希望有一些大力者做我们的依靠,如同小孩依靠父母,人民依靠领袖,跛者依靠拐杖,渡河需要船筏一样。因此,皈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也不是拜神或拜师父;皈依不是一时、一次,或者皈依桌一个人。皈依,是确立信仰的表示,信仰佛教,就必须皈依:皈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么,皈依什么呢?皈依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宝,有世间的财宝,有出世间的财宝。世间上的财宝,是黄金、钻石、珍珠、玛瑙等;出世的财宝,就是佛、法、僧。世间上的财宝,能够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出世间的佛法僧三宝,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富有。所谓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谓法,就是佛教的经典、佛理;所谓僧,就是菩萨、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僧团。

说到皈依三宝,三宝也有好几种。有住持三宝、最初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我们现在皈依的住持三宝,佛像是佛宝,经书是法宝,僧团是僧宝。化相三宝就是最初三宝,也就是最初成道的佛陀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的真理是法宝,五比丘、千二百五十人的阿罗汉是僧宝。

另外,还有理体三宝,佛宝是指佛的法身,也就是真理之身;法宝是报身,是从法身所显现的庄严无比的身相;僧宝是应身,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化世间的佛陀。其实,法身、报身、应身,在理体上是一体的,法、报、应化身,叫做自性三宝。意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三宝的功能,不一定出家人才有三宝,或者佛陀才有三宝。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里,都具足有三宝的功德。比方说,我们自性的法身,就是佛宝;我们自性的真理,就是法宝;我们自性的清净,就是僧宝。所谓皈依三宝者,其实就是皈依自己,因为自己的自性里面就有佛法僧三宝。

所以,禅宗讲“不做佛求,不做法求,不做僧求”,就是怕我们心外求法,不能直下承担。因此,真正的皈依,就是要皈依自性三宝,也就是所谓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有一个信徒问禅师说:“我们要皈依自性三宝,什么叫做自性三皈依呢?”

禅师说:“要等到石龟说话的时候,我才告诉你。”

信徒自认也是禅宗的行家,就说:“石龟说话了。”

禅师反问:“石龟向你说了什么呢?”意思就是说,自性三归就是不可说,有说即非。

所以,皈依自性三宝,就是皈依自己了不得的一个无对待、无实相、实相无相的自性三宝,也就是无相三宝。

我们的自性三宝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皈依三宝,可以获得无上的功德,三宝的意义是:

◆希有义:世间宝物,贫穷者不能得到,三宝也是如此,没有善根因缘的众生,百千万劫无法值遇,故名为宝。

◆离尘义:世间宝物,本质上没有瑕秽,三宝也是如此,绝离一切有漏的无明、妄想、尘染,是最极明净的,故名为宝。

◆势力义:世间宝物,能除贫穷,医治病毒等大势力,三宝也是如此,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庄严义:世间宝物,可以庄严世间,三宝也是如此,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最胜义:世间宝物,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也是如此,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最为殊胜无上,故名为宝。

◆不改义:世间的真金,不论烧打磨炼等,本质仍旧不变,三宝也是如此,因为是无漏法,所以不为世间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所动,恒常不动,故名为宝。

三宝的功德巍巍,难可具说。根据经典譬喻,佛如良医,善疗众生病;法如药方,能除众生苦;僧如看护,常解众生恼。三宝的重要,譬若阳光、空气、清水,这是人生三件宝,佛法僧则为出世的三宝,都是众生得度的因缘,缺一不可。三宝又如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焰焰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就像为自己的人生建设一座电力公司,成立一家自来水厂,开发一亩肥沃良田。皈依三宝能令我们认识自性,开发内心的宝藏。皈依三宝的利益,无量无边,不皈依,则无缘受用。

有一个寺院,住持和尚忽然生病了,没有办法和各方问道者讲话,就拜托他的师弟说:“你代替我去论道。”

师弟说:“师兄啊!你拿我开玩笑,我是一个苦行僧,我哪里会说佛法?哪里能跟人论道呢?”

师兄说:“也没办法,你就出去讲几句客气话好了。”

师弟不得已,坐上宝座。论道的人来了,看到一位大和尚,立刻就问:“什么是佛?”

苦行僧心想:佛的历史我也不懂,佛是觉者,自觉觉了什么?觉他觉了什么?觉满满了什么?我都不能回答,怎么办?不自觉就往东面看看,往西面看看。

来人说:“好啊!这回答得好啊!”怎么回答得好?什么是佛?东面看看,西面看看,表示法身遍满虚空,充满法界,无处不是佛。于是再问:“什么是法?”

苦行僧很难回答,又随意向天看看,向地看看。来人说:“好啊!我懂了,我终于懂了!什么是法?就是自他平等,无有高下,平等就是佛法。”

接着又问:“什么是僧?”

苦行僧一想:“你问题这么多,我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就眼睛一闭,不睬你。

来人一看,“啊!回答得高啊!所谓僧者,原来就是庄严仪表、慈悲心肠,眼睛一闭,那个样子就是僧啊!”于是说道:

“你这佛法僧三宝回答得好,我最后再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在家信徒要种福田,要布施,要结缘,什么叫做福田呢?”

苦行僧一听,心想:“唉呀!你的问题这么多,算了,我向你投降了,你不必讲了。”就把两只手举起来。

问道的人更感动了,他说:“原来种福田不是用嘴巴说的,是要用双手去服务、去工作、去实践,这才是福田啊!”

所以,什么是佛法僧?有时候,讲的人不知道,听的人也不一定能体会,原来,佛法僧当下即是。

因此,有时候我们为了发掘自己的自性三宝,不得不在形相上有个所谓皈依常住三宝、住持三宝,但是,不要忘记,最终还是要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宝,这才是“无相三皈依”。

八、何以说“吾人自性,一体三身”?

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佛陀有证悟实相的法身,有具足三十二相的报身,有随机度化众生的应化身;但是很少人知道,我们自己的本性也具备有佛法僧一体的三宝,具备有法身、报身、应化身的这个三身一体。

所谓“三身一体”,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三个身体,而是在一体上就具备有三身的功能。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

1.法身:人人都有真如自性,那就是我们的法身、本体。

有时候,我们以为身体是我们的,其实这一个臭皮囊不是我们的,身体是有为法,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的,但是在虚妄的假相身体里,却有一个真正无位的真人,那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的真如、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法身常住不灭,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法身是不死的。凡夫一期的生命寿终时,死的只是身体。四大五蕴假合的色身会死,我们生命的理体、我们的法身慧命,是永远常存,永远不死的。因此,人的死亡,正如衣服坏了,换一件衣服;身体坏了,就换一个身体。人之死,如同搬家,房子坏了,重换一间房子;身体坏了,换一个身体。人之死,就好像我们煮饭烧木柴,一根一根的木柴烧尽,炉火始终相续;我们的身体,张王李赵,驴腹马胎,但是我们生命的火是不会熄灭的。法身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生命的理体,是永远不死的。法身又如黄金,你把它做成耳环、手镯、戒指,做成碗筷,虽然形相不同,但是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尽管是五趣流转、六道轮回,真如自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就会产生信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只一世,生命是永远不死的。能否懂得这个道理,就看你对于法身理体的体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