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28587000000052

第52章 附录一:禅堂的生活与清规(1)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1985年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场所,对外一向是不开放的,故一般人对禅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禅堂的建筑通常长有六丈至十丈、宽四丈至八丈不等,不过依参禅人数的多寡(有时多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给短期精进禅坐的禅堂,或是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远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场所。

禅堂的大小、简陋与否、地点的远近,在禅者的心目中是没有分别的,因一入禅境,三千世界的宽广就在当下。自古以来,多少的禅者在禅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见自我的本性,而成为一代人天师范,“禅堂”之功实不可没。

禅堂设备就像我们现在讲演的地方不设窗户,是封闭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讲堂有好的冷气及通风设备。禅,是向自我内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禅堂不设窗户,主要是让参禅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随着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别妄念,否则就失去参禅的意义了。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据闻过去其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跃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能够跳越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样的,禅堂的四周虽非高墙,但却封闭,主要是不让外界的污染、妄想、烦恼带到禅堂里来。禅师们一再要警诫初学者,一进禅堂就要将外面的、过去的一切放在禅堂外,好好安身地在心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是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有音声,尤其是止静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静下来,在寂静的气氛下,你会感受到禅的气息。

今天要和各位介绍的是“禅堂的生活与清规”,我分四点来说明:

一、禅宗的法物与道场

在禅门,每个参禅的人,拥有的物质要越少越好,少到什么程度?依现在的斤两来计算,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因为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就越少;东西越多,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比方说,像我们出家人,衣服只有这一件,早上起来这一件、会客也是这一件、现在站在这里和各位讲话也是这件。然社会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门了,穿旗袍呢,还是穿洋装?穿红色的呢,还是黄色、蓝色的呢?因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选择而烦恼。而禅者只有一件衣服长衫,不必选择也就没有烦恼。

禅堂里的禅师们,因为使用的物品东西很简单,所以因物质而起的烦恼也就很少;因为欲望少,心目然能自由自在。其实在禅师们用的物质虽少,但他内心中却拥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衣单两斤半,若是外出云游的禅者、云水僧,他可以拥有十八样东西,叫“头陀十八物”:

1.柳枝:我们现在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禅师们是用杨柳枝来刷牙漱口的。用牙膏、牙刷,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杨柳枝漱口、刷牙,牙齿却很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储备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杂碎衣、法衣、二十五条衣。二是郁多罗僧,又名上衣、七衣、入众衣。三是安陀会,又名中衣、宿衣、内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禅者走到什么地方,随时可以把坐具摊开,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称为“三衣一具”。

4.澡豆:澡豆就是相等于现在所说的肥皂粉、肥皂。在过去没有肥皂粉的时代,澡豆是一种清洁剂。

5.钵:是出家人吃饭的用具。出家人拿着钵向信徒化缘食物,就称“托钵乞食”。

6.瓶:是装水的用具。

7.香炉:香炉不仅是用来烧香、供佛,在各处行脚,山林水边一炷香,也有驱除蚊虫的作用。

8.滤水囊:滤水囊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壶、热水瓶。过去的禅者参访游学时,有了一个滤水囊,所使用的水,会更加卫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来除草,紧急时也可以防止坏人的侵犯。

11.锡杖:出家人拿锡杖是用来防身的。

12.奁:镣匣子。

13.镊子:镊东西的镊子。

14.经书、律书。

15.佛像。

16.菩萨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绳床:有时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湿,几根绳子从这一棵树套到那一棵树上,就可以在上面睡觉了,所以有绳床。

现在我们一般到户外活动、到各处旅行,乃至于登山,都必须装备齐全。这根源可以说是从过去禅师们参访、云游慢慢承袭下来的。

个人用的是头陀十八物,如团体所居之禅堂,里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钟板、木鱼。

“钟”,谈到禅堂的报钟,有所谓“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实非常有意义。

“板”,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几年前,法国有两位汉学家,到我们这里来,由高雄师范学院院长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来,就是为了研究为什么寺院的板声,这里要打一下?那里要打三下?我很荣幸从小就生长在丛林的禅堂里,我告诉他真正的“板”的意义。

古时没有时钟,是以“更”来衡量时间。一更、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开大静”。打一下“哆”,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报了以后,打两下“哆!哆”,表示结束。到了早晨约三时左右,要到大寮(厨房)去叫醒水头烧水,饭头煮饭,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来准备;约四时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这是要全寺大众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后,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报钟。从一板到五板就是这样轮转。

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钟、板,是禅门的号令,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态?尤其是诵经时敲打木鱼,佛教重慈悲,为什么要敲打鱼头?不是太残忍了吗?鱼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禅者要用功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钟板上面,书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时时警惕参禅的人珍惜光阴。

禅堂里最重要的领导者,在佛门称作“维那”,其座位旁有个小牌子,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就是说在禅堂,大家修行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所谓大家的慧命,维那应好好维护,否则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罪过了。

另外,禅堂里还有一样非常引人关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级……

1.“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来巡查坐禅昏沉的人。

3.“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4.“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还爱请赐香板(打香板),来消除业障,为自己增加力量。“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传时间上并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怀念昔时的国师——玉琳国师,得知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国师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问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惭愧,对于禅没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国师,怎么会有你这么没有出息的后人?限你在一个礼拜之内开悟!如果在一个礼拜之内不开悟,我这把宝剑就要来杀你。”

以后每天,卫士就在禅堂外,摆一摆,摇一摇这口宝剑说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国师的弟子苦心想:我这一条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终于开悟了。

原来,他抢了卫士手中的宝剑,把雍正找来对他说:“究竟是你要我的头?还是我要你的头?”雍正一听,内心很高兴,如果不是开悟,谁有这么大的口气?雍正也是一个禅家,对禅有莫大的期许。

故禅门的禅堂,无论是封闭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让一个有心参禅、悟道者,能有个悟处。

二、禅者的话头与成就

一个参禅的人,总要提起话头来参,“话头”,对于学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谓“参话头”,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灭向何方?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地掌握住,在这话头回心返照、悟达自性。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语义的话头;一种是无意义语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有意义的话头,指我们平常讲的——

“狗子有佛性也无?”

“我们无梦无想的时候,主人公何在?”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念佛是谁?”

“念佛是我,我又是谁?”

“谁叫我们每天驮着这个尸体东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所谓“参话头”就是要一直这样参下去、问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地惊奇。啊!那感觉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参话头”大都是禅师给我们提起,给我们启示。有时,禅师把话头提起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与我拿禅板板来。”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租师西来意?”

翠微:“与我拿蒲团来!”

这种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净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傅大士,有一首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