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28587000000054

第54章 附录二: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1)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

(1985年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众:

大家晚安!我今天想从教学和守道上来谈禅宗的特色。

首先要各位了解:“禅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了解实践以后,究竟有什么利益?”了解禅,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了。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了。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禅的功夫之前无有不办啊!

禅也不是出家人专用的,你们各位不要说是在家的佛教徒,就是回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徒……各种宗教,任何人都一样可以参禅,禅是普及一切宗教的。我现在说一宗公案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禅:

有名的傅大士,梁武帝请他去讲经,他上台了,抚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宝志禅师立刻提醒梁武帝:“傅大士讲金刚经,讲完了!”

禅就是这样,最好的说法,最究竟的语言,就是“抚尺一拍”;虽是不讲,却一切都讲好了。这就是“一身原不动,万境自虚陈”的妙高禅境。

还有一次傅大士讲经,梁武帝圣驾亲临,大家都恭谨地站起来迎接,傅大士却稳如泰山地坐着不动,有人急急催促道:

“皇上驾到了,还不快快站起来!”

傅大士一笑,说道:

“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在禅法之前,天下什么权位、财势都显得藐小了。假如你们各位有了禅,世间上的荣华富贵都会霍然矮了半截。

另一次,傅大士头戴道冠,身披袈裟,脚趿儒鞋出现,梁武帝一看,啧!这像什么啊?十分错愕地指着他的帽子问:

“你是道士吗?”

傅大士指着袈裟说:

“不是啦!我是和尚穿袈裟。”

“哦!你是出家和尚吗?”

傅大士又指指脚下:“你看!”

“喔,是儒鞋,你是儒士吗?”

傅大士摇摇手,往上指住头问:

“你看,我是什么?”

道冠、儒鞋、佛袈裟,合三家为一家,意思就是说:禅,是包容一切的,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懦、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今天对大家讲禅宗的教学守道,对每一个人都多少有参考的价值。

说到教学,禅门很讲究师徒相传,讲究悟解的教学。禅宗的教学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方法不一样,有几点的不同:

1.沉默法: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提倡爱语的教育,用温言软语开导。禅师们常常不用语言,沉默相对,一默一声雷,在宁静悠远中气象万千,比什么语言还要响,还要多!

2.棒喝法:社会上提倡爱心的教学,苦口婆心教授;而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黮暗无明,照见自性真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3.问难法:现在的教育提倡启发式教育,一步步引导;而禅门讲究问难,机辩的追究,一改被动启发为主动探求,不作驯人作主人。

4.劳苦法:现代教育讲究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宁谧幽雅的气氛中学习,禅门却不止要在安静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劳动、劳苦中参学。所以搬柴、运水是参禅,推磨、舂米也是参禅,砍柴、挑担无一不是参禅,从劳苦里面慢慢体会禅的意义,品尝禅的法味。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禅的义蕴就阐发出来了:饮一水一冷暖,跌一跤一苦乐;自身疾苦自身担,自家宝藏自家知。

我现在就把禅宗教学守道的特色分成四点,向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从肯定自我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门,讲究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东风吹东倒,西风吹西倒,一点自我的主张都没有。要紧的是自我肯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就是禅师自我肯定的特色。

有一位南隐禅师,禅法的名望很高。一位居士心里不服气,来找南隐禅师辩论禅学。两人见面后,南隐禅师一言不发,拿了茶杯倒茶请他喝。茶注满了,南隐禅师没有停止,仍然不停地再倒、倒、倒……这位居士终于按捺不住,叫道:

“禅师,茶都溢出来了,不要倒啦!”

南隐禅师这才开口,微笑说道:

“看!你心里的杯子这样自满,我的禅法怎么能装得进去呢?”

只一句话,那人就不知如何应对啦!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本心自明,不是自满。

有位学者问禅师:

“佛在哪里?”

你们各位想一想:佛在哪里?你以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吗?在东方琉璃世界吗?其实,佛无所不在,“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有人问禅师:“佛是什么?”

禅师望着他,把手一摊,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恐怕你会不相信!”

“你的话很有权威,我哪敢不相信呢?”

禅师点点头说:

“好,你刚才问什么?再问一次。”

“我问什么是佛?”

“你,就是佛啊!”

“哟!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凡夫,怎么一下子,你就说我是佛呢?”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移情化性!让自己做个佛菩萨,而不巧立名目,戴高帽子,所以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如何保住?如何知道我是佛呢?”

禅师的回答是:

“一翳在眼,犹如空花;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黄金金屑宝贵耀眼,一掉到眼睛里面就如同长了眼翳,犹如空花一般,看不清楚真实的形体,若能把心里的妄想妄缘统统卸下来,真心现前,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如来佛了。

佛教教人守道,是在妄念上修行。有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回答:

“道,只在眼前。”

“我怎么没有见到呢?”

“你执著自己,所以见不到。”

“我有执著,不能见道,不能见真理。禅师!你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吗?”

“有你我的执意分别,更加不能见道啦!”

“假如没有你我的分别,无我想,无人想,是不是就能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呢?”

“咦!无我无你,谁来见道?谁见真理?”

我们常说要修行、修道,道在哪里啊?道就在我们脚下,要自己去走,摆脱个人的见识,用宇宙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像儒家的“天人合一”。禅的教学守道方式很独特,肯定有,不对啦!讲无,也不是。空、有都非究竟,禅是要非空非有,离形去智,息尽妄缘的。禅要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自我肯定,直下承担,是禅者证验、修持登上光明藏的妙阶。

南泉禅师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

“有人在瓶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内渐渐长大,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你说:不得毁瓶,不可伤鹅,怎么才能让鹅出来啊?”

你们各位想一想,不把瓶弄破,鹅怎么出来?陆亘大夫蹙着眉走来走去,在想怎么办、怎么办。这就落入有想有分别的窠臼,就不是禅了!禅是直下承担的,所以南泉禅师立刻叫了一声:

“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

“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道:

“这不就出来了吗!”

你的心为什么像鹅一样被束缚起来?你以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可以给我们安住吗?你的心只要洒脱一点,开阔一点,就能跳出瓶口,走出象牙塔,何必自我束缚在生活里面?何苦拘泥于身躯之间?所以禅师闭关,关房虽小,心却宽如法界,来去无碍。假如身系牢狱的人犯也懂得禅,虽然身体被禁锢,失去自由,心仍可自由飞翔。然而这种自我肯定的自由,不单在牢狱里的人不易体悟,我们大家也难获得。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有弟子问云门禅师:

“世间有三种病人——瞎子、聋子、哑子,我怎样教他们学禅呢?”

云门禅师即刻喝斥:

“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柱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后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

“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

“你听得到,没有聋呀!举起拂尘,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

“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

“咦!你不是哑巴嘛!”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害病啦!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有身不会养,都是由于心灵迷昧,终成盲聋喑哑。云门禅师以快刀斩妄识的教法,揭示朗朗乾坤的心地。现代人五官健全,生活安康,都因心地蒙昧而自寻烦恼。很多父母千方百计把儿女送到美国读书,又放不下心,想方计法到美国探望,到美国做什么?可以说是做个残废的人——美国人讲话,听不懂,是个聋子;眼睛看英文,看不通,像个瞎子;开口说洋话,不会说,像个哑子;要出门不会开车,成了跛子;儿媳生了小孩,要替他们照顾孩子,年少养儿老养孙,又成了孝子,有人称这叫五子登科。不懂禅,生活里增加了多少痛苦!

很多人被无明盖覆,不知返观自照,不知运用自性宝藏,反而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攀缘虚妄不实的幻境,当然不能安住,《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蕴含着很深奥的意义。

禅师寂灭外缘,对境不起憎爱,朝向肯定的大道精进,声光幻影迷惑不了禅师的心,他的心常住于清净中,如实办道。

石屋禅师有一个朋友,是个小偷,恶习难改。有一次,他偷石屋禅师的东西,被禅师抓个正着。禅师责问他说:

“你偷人东西,偷多少次啦?”

“数不清,总有几百几千次吧!”

“你偷了多少东西?”

“不多,一次顶多千儿八百元啦!”

禅师哈哈大笑说:

“你真是个小毛贼!换是我,哼!不下手则已,下手就大偷!”

小偷惊讶问道:

“失敬!失敬!原来是老前辈了!请教怎么个偷法?”

石屋禅师倏然伸手,作势握住小偷的心说道:

“宝贝不就在这里吗?自从这里的宝贝被我偷到了以后,我一生享用不尽啦!”

我们的心,要自己掌握住,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身受用不尽。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有了这种真心,你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

龙牙禅师有一首自我肯定的诗:

一室一床一茅屋,一缾一钵一生涯;

门前纵有通村路,他家何曾是我家。

一个禅者,一生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所茅屋,生活简单自然。门前虽然有路通到别人的村庄,不过他家何曾是我家,我们何必到外面攀缘呢?桃源虽好非我有,自家虽寒伧,却是我安身立命处。有道是“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真性,与道相远。禅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二、从惜福结缘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者,山中卧衲衣当被,和头里瓠瓢作枕。离世隐居,物欲淡泊,不只生活简单,而且爱物惜缘。一草一叶、一瓦一土、一字一珠,在禅者的手中都能活用起来,不随意浪费大地的一点资产。像天台左溪尊者,泉水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块然独居一室,自有法界之宽。他一生行谊尤其令人称道:他“非因寻讨经论,不虚燃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法,未尝因法受一毫财”,这样的操守,可说是惜福结缘的最佳典范。

有一位义山禅师要沐浴,弟子替他准备了洗澡水。禅师来到澡池边,探手一试说:“太热!加一点冷水。”

弟子盛水来,加了一半,剩下一半水就把它倒掉了。义山禅师看了很生气,骂道:“你这个业障鬼!水啊!滴水如金,水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浇在花上,花会欢喜;洒在树上,树会生长。这么宝贵的生命资源,你怎么可以轻易糟蹋掉呢?”

这个徒弟经过这次严厉的教训后,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滴水”,自我警惕“一滴水也是甘露泉”,就是有名的滴水禅师。

禅门的生活如此简朴,并不贪求尘世的一切物质。渴饮山泉,凉而甘美;饥食菜根,淡而飘香。对于一草一木、一坐一盘都非常爱惜。你们各位听到这个禅,不妨学习滴水和尚惜福结缘的精神,会使生活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