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28587000000007

第7章 行由品(3)

由于这样的因缘,过去大家总以为六祖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实际上,惠能大师不是不识字,因为据《坛经》记载,他曾经和同村的刘志略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法名无尽藏,每当无尽藏比丘尼在诵读《涅槃经》的时候,常由一向被认为不识字的六祖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因此,虽然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他自谦的言辞。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六祖大师并非真的不识字;相反的,由《坛经》各品内文可知,他对佛学义理有很深的体悟。他对于《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楞严经》、《涅槃经》、《法华经》、《梵网经》和《观无量寿经》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二、惠能大师得法的因缘为何?

六祖惠能师承弘忍大师,在五祖弘忍座下开悟,成为禅宗第六祖。

当初,惠能从南方的广东要到湖北的黄梅参访弘忍大师时,因为家贫,不但安家费没有着落,就连路费也负担不起。所幸遇到一位名为安道诚的善心人士,他布施惠能十两银子作为安家费,同时也解决了路费的问题。尤其,母亲李氏夫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当她知道儿子欲往远方求法时,虽然心中万分不舍,还是忍痛成就了惠能学道的心愿。

当惠能到了黄梅的时候,五祖大师正在聚众开示佛法。见了惠能,五祖问:“你来这里,所求何事?”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远来礼拜大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一听,因为惠能来自岭南,所以说道:“南方獦獠身怎可作佛?”

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虽然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看看惠能,知道此人来路不凡,还想和他多谈些话,但又见徒众都随侍在左右,于是命令他先随众作务。

惠能问道:“和尚!弟子自心常现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作些什么事务?”

五祖说:“你这獦獠根性太利!不必再多说,到糟厂去!”

从此惠能就在黄梅住了下来,并在磨坊里舂米、推磨,以此作为修行。

所谓“八月踏碓,腰石舂米”,惠能一面工作,一面修行,经过八个月以后,五祖弘忍有意将祖师的衣钵传给门人继承,于是对门下弟子说:“你们每个人都作一首偈语来给我看,如果谁能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就把祖师的衣钵传给他,作为第六代祖。”

当时五祖座下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大众所公认最有资格继承祖位者,他经过一番思惟后,作了一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语一看就知道是从“有”的上面来立论。

神秀作了这首偈语以后,总觉得不是真的明心见性,于是不敢呈给弘忍大师看,只得在半夜时分,悄悄地写在墙上,心想:“明日五祖看了这首偈感到欢喜,是我与法有缘;如果说没有开悟,是我宿昔业障深重,不该得法。”

隔天,五祖看见了这首偈语,知道神秀并未见性,就说:“这首偈语没有开悟,不过,大家早晚念诵,也能增长智慧。”

全寺大众一时纷纷争相传诵。在磨坊里的惠能听到了,觉得这首偈语未见本性,也请了一位名为张日用的江州别驾(刺史的副官)为他代笔,在墙上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是从“无”上来立论,意境上明显比神秀高出许多.五祖为怕引来别人对惠能的嫉妒、迫害,于是用鞋子擦掉这首偈语,并且说道:“也是没开悟!”

过了几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磨坊门口,对着里面的惠能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一筛!”

五祖会意,意思要等他印证,于是当即振锡三下,表示三更入室。惠能听后,依约于三更时分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即用袈裟遮住四周,不使别人见到,开始为他讲说《金刚经》当五祖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闻言,廓然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向五祖说道: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没有动摇;本性就是本体,能生一切万法,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从这个本体涌现出来的。

弘忍大师知道惠能此刻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便将衣钵传给惠能,成为禅宗六祖。

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以后,他明白由于惠能是一个劳力苦工的人,一下子成为宗门祖师,门下的弟子不会服气,所以要他深夜离开。当五祖送惠能来到九江驿时,令惠能上船,并为他把橹摇船,惠能说:“请和尚坐下,由弟子来摆渡。”

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

惠能回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所以,惠能大师得法以后,他自度度人,从此成为一代宗师。

三、惠能大师得法后的遭遇如何?

惠能大师得法以后,可以说灾难重重,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首先,六祖大师得法后南下,经过两个多月,到了大庾岭。这时大法已经南下的消息早就传了开来,所以黄梅全体大众都不服气,有数百位随后追逐而来,欲夺取衣钵,其中尤以一位四品将军出家,俗名惠明的,赶在大众之前追上了惠能。

惠能便将衣钵放在路旁的石头上,说:“衣钵是法的表征,岂可用暴力来争夺?你们要衣钵,就拿去吧!”于是就隐避到草丛里。

果然,当惠明要来拿取衣钵的时候,怎么样都拿不动,因而觉悟到衣钵代表的是佛法,必须要有大善根、大福报、大智慧的人,才能得到。因此有所觉悟地对惠能大师说:“我为法来,非为衣钵而来。”

惠能大师便从草丛里走出来,跌坐在石头上为患明说法。惠明于言下契悟,礼拜六祖惠能为师。

第二次,当惠能大师来到广东宝林寺(一般人称为曹溪南华寺,当时叫宝林寺)时,却又被恶人寻着,只得离开宝林寺,隐藏在猎人队中,韬光养晦,以待机缘。

在猎人队中,时光一晃,十五年就过去了,惠能大师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四十岁左右了。经过这一番磨炼,自觉时机因缘已经成熟,便离开了猎人队,来到广州的法性寺。

当时印宗法师正在那里讲说《涅槃经》,寺前悬挂着的幢幡随风不停地飘动着。有两位出家人对着飘动的幡子,面红耳赤地争论不休。

甲僧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不是幡子动。”

乙僧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应该是幡子在动。”

原来两人争论的是幢幡所以会动的原因,而且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于是惠能大师走上前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大家一听,“哦!这个人说话倒很有见地,一定有相当的来历。”便将他请到寺中。经与印宗法师一番相谈后,印宗法师说:“久已听说黄梅五祖的大法南来,莫非就是仁者?”

六祖说明身份,并应印宗法师之请,出示衣钵给大众看,其后,更为印宗法师阐示“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师听了之后,心生欢喜,于是为当时还是在家居士的惠能剃度,并且为他传授戒法。从这个时候起,六祖惠能正式成为一位佛教的高僧,一位大师。印宗法师很自谦,说明愿意拜在惠能大师座下,请惠能大师收他做弟子。惠能大师从此便开始了东山顿宗法门的开演与弘化。

六祖大师不仅生前魔难重重,甚至涅槃圆寂了以后,他的肉身舍利也曾多次受到伤害。他圆寂入塔后,多少弟子日夜保护,其中有一位弟子令韬更是誓守大师的肉身。至开元十年(722)八月三日夜半,新罗(今韩国)有一个出家人,名金大悲,以两千两银子买通了汝州人氏张净满,想要盗取六祖的首级,带回新罗供养。

案子发生以后,张净满在石角村被逮捕,押送到韶州审问,刺史柳无忝却不知道如何判罪,因为杀人罪是指杀死活人,何况他们盗取六祖的首级,也是出于恭敬的心,想要带回朝鲜供养。不过虽然是出于好意,总是违法。后来,六祖大师的弟子令韬与金大悲私下和解,此事才算作罢了事。此后,又曾有四次被人偷窃,但都是不久即被寻获。

综观六祖惠能大师的一生,真是受尽种种苦难,但他仍能不为八风所动,显道救世。因此,我们学佛修行者为了真理,为了正义,应该不畏磨难,不计毁誉。因为,凡是身负大任的人,是非毁誉总是难免,纵然伟大如六祖大师者,也在所难免。

四、衣钵与传法的关系如何?

传法,是老师以一件袈裟、一个钵传给门人,表示把我的道、我的佛法传给了你。正如佛陀当初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朵花,在座的弟子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惟有大迦叶尊者站起来,微微一笑。佛陀和大迦叶就借着一个拈花、一个微笑,心灵相通了。所以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传法、传衣钵,目的是为了表征真性开发的道是一脉相传的,所以就以传授衣钵为得法的凭证。据说,当年佛陀用一件黄金滚边的袈裟,传给大迦叶尊者。至今虽然是离开佛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大迦叶还手捧着这件袈裟,在鸡足山等待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要把佛陀的袈裟传给他。

从佛陀到大迦叶、阿难尊者,直到后来的二十八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都以衣钵相传。但是到了六祖以后,衣钵不传了、为什么呢?因为常常为了衣钵相传,大家争执不舍,就是六祖大师,为了得到这衣钵,三次命如悬丝。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就说:“得我法者,即得我的宗旨,不要再传衣钵了。”

不错,衣为法信,法为衣宗,六祖大师所得到的衣钵,是承袭西天二十八祖达摩所传下来,主要就是令法不断。从初祖大迦叶尊者到二十八祖达摩,到中国的六祖大师,这当中,时时有为这袈裟争执而舍命的。例如中国的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袈裟,都被人偷盗过三次;惠能大师得法的袈裟,前后被偷过六次。

大家为什么为了一件袈裟、一个钵,要这样相残呢?社会上一般人为名利争,为权势争,就是为“我”争,出家人的我执破除,法执不破,为我不争,为法要争。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后来就不传衣钵了,因为不传衣钵的关系,六祖的法反而更加开阔。依《坛经》所载,六祖大师得法的弟子,有所谓的十大弟子,他们是: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其中法海为记录《坛经》者,神会为南宗禅奠定了历史的地位。其他如南狱怀让、青原行思等弟子们共同弘扬禅宗,真是灿烂光辉。所谓一花五叶,就是指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这五宗,后来再加上黄龙、杨岐两派,所谓五家七宗,真是多彩多姿。

惠能大师在法性寺得到大众的拥护,次年再度回到宝林寺,由于跟随他学道的有数百人,而宝林寺的空间很有限,不够居住,惠能大师就向当时的一位大地主陈亚仙说:“我向你化缘一点地,盖房子给跟随我学道的人居住。我只要一块卧具大小的地就够了。”

地主说:“这么一点地,那简单,好吧!你要哪一块?”

惠能当下把他的坐具一摊开,据《六祖大师缘记外记》记载,这坐具一展开,居然尽罩曹溪四境的土地。这位地主一看,惠能大师真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够遇到这么一位神异的高僧,也不禁信心大增,于是自愿把这许多土地供养六祖大师来建寺安僧,弘法传道。这就是六祖建的道场——南华寺。据说,直到现在,南华寺里六祖不坏的肉身还在,正如台湾汐止慈航菩萨的肉身不坏。

古今有德的高僧,修持到金刚不坏之身,是代表他们慈悲、道德的成就。这些有修有为的肉身菩萨,不禁使我们心生景仰,缅怀不已。

五、如何自度和如何师度?

《六祖坛经 行由品》里说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离开黄梅的时候,经过一条江,五祖说:“我来摆渡,渡你过去。”

惠能回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如何是师度?如何是自度?

自度,就是我们要培福、要结缘;要用心、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行解并重。培福,也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随喜随缘为人服务,就是培福;乃至修桥铺路,做种种的救灾恤贫,这也是培福。

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人缘,就是培植无量福德的修行;不肯为人服务,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悭吝、是自私、是懒惰。人生的意义在于愿意自我奉献,所以,常听人讲:“我们要做一枝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过去世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种种的结缘,种种的布施,种种为人服务,才能得到的果报。我们在世间上,常常称赞人:“某人很伟大”一句伟大的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牺牲,才能给人家称赞一句“伟大”。我们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能够知行合一,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够安住身心,就不会被人家的言语、利诱乃至诽谤所动。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予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意思就是说,我就像好的医生,知道你有病了,给你一点药方;你如果不肯把这药服下,你的病不会好,你也不能怪我这个医生。

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引导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地走,你也不能怪我啊!所以,佛陀不是我们幸福、灾难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说是我们的导师、指导音,行与不行,祸福得失,都是在我们自己。我们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见到自我的本性,认识自我的般若风光,那就是自度了。

所谓师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缘。在佛教里讲“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师,我们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师。现在的人,“师不师,徒不徒”,老师有时也不自尊自重,学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师重道,如此的师道尊严,不禁令人慨叹万分。我们自己如果不争气,不能自度,纵使师父也度不了我们。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在,就看我们自己能放下屠刀吗?

蒋经国先生曾经说过一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他说:

在浙江的一座寺院里,有个沙弥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说:“你杀生害命,必须要从悬崖上跳下,以自杀来谢罪。”

沙弥站在悬崖的边上,想到师父的话,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感到左右为难,不禁号啕大哭起来。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屠夫经过,听到沙弥哭得如此伤心,就上前问道:“沙弥!你为什么哭啊?”

沙弥如此这般一说,屠夫听了,忽然一念善心生起,他说:

“踏死一只青蛙,就要以自杀来谢罪;我天天杀猪,真是罪过无量无边。”于是就对沙弥说:“沙弥!你不必自杀,应该自杀谢罪的是我,让我来代替你。”说罢,便从悬崖上纵身一跳,正当这个时候,山谷里隐隐升起一道祥云,祥云上面有一朵金色莲花,缓缓地把屠夫托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