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28587000000009

第9章 行由品(5)

佛法要紧的是等待机缘,因此五祖告诉惠能大师,不要急于向外面传播佛法。其实,世界上无论什么人的成功,都不是侥幸得来的,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万丈高楼总要从基础,一砖一瓦,慢慢地往上堆砌。所以,一个伟大人物的养成,须要养深积厚的工夫,所谓大器晚成。尤其佛法,讲的是因缘,因缘聚合则成,因缘不聚,则一切事情皆难成办。所以,世间上有很多人,往往看别人做事似乎比较容易成功,自己做事则困难重重,重要的就是他人的因缘聚合,自己的因缘不具足。

事实上,有时候速成的东西也不一定很好,就如树木,一年成长的树木,只能当柴火烧;三年、五年成长的树木,把它砍下来,可以做椅子、凳子;十年以上的树木,可以做栋梁。所以,五祖传法给六祖以后,就跟他一再地交代,佛法要对外弘传,必须等待机缘,六祖大师因此隐居在猎人队中,以待机缘。

反观现在的社会,尤其是青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不耐烦,你要他学成以后,在那里待十几年,等待因缘成熟,他就不耐烦,他急于求售。所以,过去大陆丛林的师长常讲:“佛法不是黄鱼,也不是青菜、萝卜,你放心,它不会腐烂。”

佛法是等待有缘人的,像南泉普愿大师,在茅屋里一住就是四十年,真的是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什么?他有道、有佛法,他能耐烦。有两句话说得好:“蛋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可妄自一开。”蛋还没有孵熟的时候,不能随便把它啄破;饭还没有煮熟的时候,不能随便把锅盖打开。鸡蛋要等孵熟了以后,才能一啄;饭要等煮熟了以后,才能一开。因此,五祖开示六祖惠能大师“养深积厚,等待因缘”。这一点,无论是时下的青年也好,各界的人物也罢,都要知道,机缘就是一切条件具备了,只要因缘条件具足,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如果“万事皆备,只欠东风”,则如满山的花树,东风不来,也无法吐露芬芳的香味。

总之,凡事差那么一点点就不行,必须“万事具备,因缘具足”,只要因缘具备,自然“水到渠成”,如此即可无事不成。

九、“为法而来,不为衣钵而来”

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听闻佛法呢?

在大乘佛教的一部《维摩经》里,曾经叙述这样一段事情: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跟随文殊师利菩萨及比丘们到维摩居士那里,去探望慰问他的病情。

在维摩丈室里,很多菩萨、比丘都站在那里,维摩居士看得出来,舍利弗心里好像很不以为然,意思是说,我们这么多的大人物到了你这里,你看,房屋里面一无所有,也没有椅子,也没有凳子,怎么不请大家坐呢?

维摩居士就问舍利弗:“尊者!你是为法来呢?还是为床座而来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维摩居士!我们是为法而来,不是为床座而来。”

在《六祖坛经》里面,惠明曾经对六祖大师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抢夺你的衣钵而来的。”

有的人听闻佛法,只是因为好奇,他并不在意佛法里面讲的什么;有的人只希望在佛法里找一点消灾免难、增福延寿,或者发财之道;有的人在佛法里面,只希望获得看相、算命,预知未来祸福穷通之道。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听经闻法。

过去,印光大师在上海讲经:第一天,人山人海;第二天,听众一半没有了;第三天,愈来愈少。所以,印光大师就有一个感觉:好多人不是来听我讲经的,他是来看印光长的什么样子,是不是三头六臂。看过了,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和尚,还要再来听他讲什么话呢?所以,印光大师后来就发愿,用书信度众,不再公开讲说。

甚至于现在有很多人听闻佛法,他不求佛法如何印证,对自己身心有什么受用,你问他:“到哪里去?”

“去听某某法师讲经。”

“讲得好不好?”

“讲得好啊!”

“怎么好法?”

“听不懂啊!”

听不懂就是好。所以,在佛教里,法师讲经说法,要契理契机。契理容易,契机困难。意思是说,我们依循佛经,照本宣科,那样比较容易,但是要契合你的根机,让你能接受,就很难。假如我们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认识,只是为佛法而来,为听法而来听法,那就很容易契合佛法了。

过去有一位法远禅师,他从南方到北方去参访归省禅师。南方较热,北方比较寒冷。在热带居住的法远禅师和道友一起到了北方归省禅师的道场,先到客堂挂单。从早上等到中午,也没有人来理会;到了下午,也没有人来接待。同来的道友饥寒交迫,天色暗了,气温更加寒冷,陆续有人生气地离开。

到了晚上,同来的人都走了,只留下法远禅师一个人。知客师父终于出来了,问他:“你来做什么的?”

他说:“知客师父慈悲!学人来到这里,想要亲近归省老禅师,我来求他传授佛法的。”

知客师听完,不分青红皂白,拿了一盆水兜头就往他身上一泼,他说:“我们老禅师没有时间会客,你赶快离开吧!”

法远禅师还是很虔诚恭敬地说:“知客师父大德!我从南方不远千里而到北方来求法,岂能被你区区一盆水就泼走呢?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候归省老禅师。”

由于法远禅师求法热诚,终于被允许住下来,担任典座的职务,也就是煮饭、烧菜、做苦工。

当时的寺院里很清苦,几百个出家人,几乎每天都没有油煮菜。有一天,法远禅师拿了一点油,煮面给大家吃。这个事情给归省老禅师知道了,把他叫来质问:

“这油是我常住寺院所有,你怎么可以随便拿它来做人情,煮面给大家吃呢?现在你要赔偿。”一个贫穷的参学学人,哪里有多少钱能赔偿?

“你把衣单留下来抵押,人现在就可以离开了。”

佛法没有求到,衣单却被扣留了。但是法远禅师丝毫没有怨言,心中暗暗决定:“我还是去化缘,替人念经,有了一点钱,再来赎回我的衣单,再来求老禅师开示我的佛法,我就住在寺院外面大门口的走廊上。”

半个月以后,老和尚看到了,“叫你走,你怎么不走?你怎么住在我们的房子里?虽然是屋檐下,也是我们寺里的房子,你要缴房租。”

想要赎回衣单,不但没办法赎回,又要他缴房租。但是,经过许多考验以后,法远禅师终于得到老师的赏识,欢喜地把方丈、住持的位置传给他。

我们寻师访道,要经得起考验;我们服务社会,或者做任何工作、事业,都要能经得起考验,都要能受得了挫折。譬如求佛法,要为法而来,不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而来。求佛法,要有真正的发心。学佛,佛要我们学他做什么?学佛就是学习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说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来种性无缺无余。学佛法要真正地为佛法而来,为悟道而来,为远离烦恼而来,为了生脱死而来,只要发心正,立愿广,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圆满成就。

但是,时下有一些人,念佛念了多少年,钱财给人家倒闭了,他就怪阿弥陀佛没有保佑他,他念佛是为了要保护自己的财产,然而从因果法则来看,钱财被人家倒闭了,是源于贪心,或是由于高利贷的交易,怎么能发财呢?再说阿弥陀佛不是你的财务经理、保险公司。所以,在佛法里面,我们往往都有一些不正当的要求,不合因果的法则。因此,用不合理的态度来听闻佛法,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们要真正地为佛法,为真理,为完成自己的人格,为圆满自己的生命而来听闻佛法,这才有意义。

十、惠能大师悟道以后,怎么样生活?

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往往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

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到真实。过去是错的,现在是对;过去是非的,现在是是的。所以,悟道的人,在悟的那一刹那,真是天崩地裂,山摇地动,不但过去的迷妄粉碎了,自己与宇宙虚空融为一体,现前的更是另有一番新的风光,是另一个真实恒常的世界。

因此,六祖惠能大师悟道以后,生活是怎么样的,今依据《法宝坛经》,提出六点来说明惠能大师悟道以后的生活境界。

侮辱不以为耻:惠能大师从广东到黄梅的时候,五祖弘忍才见到他,就讲了一句非常伤害他的话,五祖弘忍说“南方人是獦獠”,就是还没有开化的人,而惠能大师并不以为这是可耻。他是悟道的人,因此有这样的修养。

卑屈不以为贱: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的门下,在磨坊里推磨、舂米,所谓“腰石舂米”,即使脚受伤了,一样随众作务,任凭怎样卑屈的工作,他也不认为下贱。因为在悟道者的世界里,工作是神圣的,为众生服务更是责无旁贷。

艰难不以为苦:根据《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大师一生充满艰难困苦,到处被恶人追逐,魔难重重,就是隐居在猎人群里面,和猎人为伍,一住就是十几年,他也不以为苦。因为,悟道的人,苦不算什么,你认为很卑贱的,在他认为很尊贵;你认为是可耻的,对悟道的人来说,这些都不足以挂碍在心上。

恩宠不以为荣:“侮辱不以为耻,恩宠也不以为光荣”,六祖惠能大师在世的七十多年岁月里,他的前半生虽然充满磨难,后半生则是备受荣宠。例如,则天太后请他上朝,赐给他袈裟,请他到朝中供养,用黄金绣成袈裟、用黄金铸造的钵来供养他,乃至于讲经的经盖,都是用宝贝、珍珠串成,每次赐给他绢布、绸缎,都是几百匹,甚至于国家把他以前新州故居重建,改作国恩寺,六祖惠能大师也不以为荣宠;因为外在的荣宠于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迫害不以为意: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受到的迫害无数,光是行刺他的就有三次,虽然命如悬丝,但是他“为法忘躯”,不以被恶人迫害为意。

度众不以为烦:惠能大师一生说法、传法,他对真理无比地热情,从来不知道何谓灰心。所以,一个悟道的人,他本身对众生,对真理,感到有一种责任感;悟道的人,他觉得自己有力量来担当;悟道的人,不但不向佛菩萨求消灾、增福,甚至于求菩萨一切众生的苦难都由他来担当。为什么?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悟道的人,东南西北都是安乐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