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里的传奇人物
李叔同生于天津一个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的家庭。少时即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多才多艺。1905年至1911年间,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兼习音乐。1906年,在日本独立编印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同年又与同学曾孝谷在东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先后在该社公演的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中扮演女主角。1911年归国后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8年8月,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是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阻国哥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不久他东渡日本,见日本唱歌集里“词意袭用我古诗者,约十之九五”,而我国的一些人一方面啧啧称赞日本唱歌,一方面却诋毁中国的古代诗歌,为此他特撰写《呜呼!词章!》一文,对这种盲目崇洋媚外而又无知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并在《音乐小杂志》里,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情堤柳》等忧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他的作品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隽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所喜爱。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故居在天津河北区粮店街62号,由四套四合院组成,平面呈“田”字形,有60多间房。院内建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少年时代的李叔同就在这里读经诗、习书法、攻金石,苦学不辍,并广交津门名儒,曾以“文童”入天津县学。
19岁随母亲移居上海。后又东渡日本求学。1910年,学成重返故里,在宅院内修建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
李叔同与戏剧的情缘
李叔同从事戏剧并不是只在留学日本时开始的,他在赴日本之前就已在上海登场演戏,开始了早期的戏剧活动。
人们目前大多知道李叔同在日本创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少年时代的李叔同就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他在天津时已结交了不少京剧名角,并时常前往捧场。而他到上海以后,这种对戏剧的兴趣爱好又到了亲自粉墨登场的地步。李叔同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正是上海学生演剧活动的勃兴之际。当时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南洋公学、民立中学等学校都是学生演剧活动较为活跃的地方。南洋公学早在1900年就曾以六君子、义和团等题材编成新剧并在校园内演出过。李叔同在上海至少演出过两出戏,即京剧《蜡庙》和《白水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