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人谈文化艺术
28625200000048

第48章 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是中国第一位引进西方科技的杰出科学家。他系统辑录了历代农书的精华,撰写了一部总结性的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他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为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而奋斗了一生。

研究西洋科学

1597年,35岁的徐光启千里迢迢从广西桂林到北京赶考,这是第六次。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考上并以第一名中举。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焦竑,他对焦竑的知遇之恩,无疑是万分感激的。中了举人,在科举任用考试中,等于只是通过了地方初试,只能获得中下级的官职。要想成为可进受爵禄的“进士”,还须通过中央的考试,即“礼部会试”。徐光启抱着极大希望,先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又都落榜。

1600年春,徐光启在南京初次见到利玛窦,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徐光启热情称颂利玛窦:“以为此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同时,对天主教的印象更为深刻。1603年,在郭居静、罗如望两位教士的主持下,他加入了天主教。

1604年,在他42岁时,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了进士。总计他在科场的经历,举人考了6次,进士考了3次才考中,一共花费了23年的时间,真可谓大器晚成。

徐光启在北京接受一连串考试时,常去会见业已在北京4年的利玛窦。到翰林院供职时,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徐光启正式迈入了吸收西方文化的学习里程,他对利玛窦十分推崇和赞许。

徐光启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喜欢作笔记。凡有参考价值的东西都随手记下来。他发现利玛窦早先所著和所印的中文书籍,很受读书人重视。为了让中国的士大夫了解西方人是如何尽心研究学术,是怎样寻求确实的理由去证明一些理论,他向利玛窦提出了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建议。对此,利玛窦十分赞同。经过商议,他们决定从《几何原本》入手,因为这本书中的理论和证明,十分明了,可以使中国读书人耳目一新。

1606年秋天,徐光启开始和利玛窦合作译书。他每天到利玛窦的住处,都要工作三四个小时,一边学习,一边翻译,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即使一个词的翻译,为了准确,他也要反复推敲。

《几何原本》作为徐光启潜心研究西方科学的第一个具体成果,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

清官徐光启

徐光启是明代后期杰出的科学家。他是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先进文化的中国人,近代科学文化的先驱。同时,他又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清官。

徐光启诞生于上海县城内太卿坊(今老城厢乔家路)。1604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检讨,经历了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几代皇帝。

明朝后期社会黑暗,宦官乱政,结党营私,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成风。徐光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是廉洁奉公,出污泥而不染。

万历四十五年初(1617年),他晋升为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仍兼翰林院检讨。这一年夏,他代表朝廷到宁夏册封庆王世子朱倬漼为庆王。

按照明朝的官场惯例,受封者都要对朝廷派来的官员馈赠礼物,庆王当然也不例外,他馈赠给徐光启200金和币仪等礼物。徐光启分文不收。庆王又派人追送至陕西潼关。这是送上门的礼物,谈不上受贿,而且收取也是“合理合法”的。可是,徐光启还是婉言谢绝了。

1632年春,徐光启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兼纂修《熹宗实录》总裁。东阁大学士是一品官,掌管国家大事,地位相当于宰相。

同僚们看到他得到皇帝的宠幸,纷纷前来送礼祝贺,平时冷落的寓所顿时门庭若市,但是徐光启对他们的馈赠——“婉词谢却”。这一年,徐光启70岁,许多大臣和亲朋好友纷纷送来礼品,一是祝贺他高升,二是为他祝寿,这本来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他却吩咐儿辈一概辞谢,不收任何人的礼物。

崇祯六年(1633年),崇祯皇帝又晋升他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主持阁务。72岁的徐光启“心思耳目,俱见衰残”,再三推辞,崇祯皇帝还要他“出山”、“佐理”。徐光启终于心力交瘁,3个月后在寓所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