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者为王
28645900000003

第3章 将相本无种——成大事者没有铁打的身份(2)

接下来,吴广使用了苦肉计。押送戍卒队伍的两个将尉喝醉了酒。吴广见状,故意在将尉面前扬言要逃跑。将尉听到“逃跑”两字,勃然大怒,挥起鞭子抽向吴广。吴广夺下将尉随身佩带的剑,劈死了他。这时,陈胜立刻扑上去杀死了另一个将尉。两个将尉处理掉之后,做足了“天意”文章的陈胜把900戍卒召集在一起,开始了他的宣传攻势,他大声说道:“各位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如期到达渔阳了。误期是要砍头的。男子汉大丈夫不死则罢,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名扬后世。王侯将相难道是生就的吗?”

陈胜现在俨然是这900人的“王”了,他的事业很快做大做强,声势浩大,许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如广大贫苦农民纷纷投奔起义军。可见陈胜与吴广玩的是“天意”而顺的却是“民心”,如果他们不知道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掌握秦朝统治集团与人民利益的矛盾关系,那么其“天意”也是没有基础的。天意在另一个层面上讲,是指天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陈胜当然更需要的是“人和”。

4.以勇气证明弱势群体中也有智者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

有人说,陈胜称王过早,导致很多将领不服他的领导,有些诸侯如赵、燕自立而不能控制。

这与当时的谋士张耳与陈余同一理论。当陈胜准备称王时,来了两个磨难的书生张耳和陈余,当陈胜虚心请教他俩如何战胜秦军、夺取天下时,张耳认为,不要急于称王,起义军应快速引兵向西,直指秦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实行“斩首行动”。他说:“把秦都拿下后,六国后人由于憎恨秦朝统治者,就会乘机培植自己的力量,剿灭当地的秦军,那时候,你把胡亥一帮人杀死,向全国发布号令,给各诸侯以名分,他们无不感戴,接着你再怀柔以德,天下人就会心悦诚服于你,那么帝业也就可成了。”陈余附和说:“将军不想平定四海,倒也罢了,如有志安邦,宜图大计。如果仅据一隅,便要准备称王,恐怕天下人会怀疑将军的私意……”

陈胜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他清楚自己没有私意,不过是思考的角度不一样而已。如果不称王,焉能号召天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陈胜,一个贫民,他要做大文章,在等级森严的社会,是多么不容易。也正是身份的制约因素促使他必须尽快称王,以置换身份。至于他最后的失败是不是称王过早所导致,对于身份本身来说,并不重要。陈胜称王,证明了现有的价值标准是可以颠覆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比起义成功更能给后来人以精神启迪,也让人明白民间藏龙卧虎,有很多非凡的智者。

对于陈胜,我们最好不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结果,而应关注他的开始以及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过高潮的,否则怎么可能动摇秦朝的根基?是陈胜的力量,造成秦帝国的板荡,使天下众多豪杰蜂拥而起,他们当中有刘邦和项羽等等。陈胜,从一个农民到群众领袖,充分表现了他的组织才能。他建立自己的队伍之后,首先向大泽乡所在地蕲县进攻。兵器是耜头铁耙等,可把每个人都武装起来,器械还是不足,只得向山中斩木作棍,截竹为旗。这时候,却也奇怪,天竟接连晴了半个月,水退下去了,大家以为这是天助,格外抖擞精神。蕲县所处之地并不险要,守兵也不多,县吏只晓得喝酒睡女人,压根儿想不到有人来攻城,一听说陈胜率兵打进来,吓得屁滚尿流。蕲县很快就被陈胜攻下了。

接着,陈胜分兵两路向东西两面发展,短短的10天左右,义军就横扫数百里。所到之处,人们纷纷投奔队伍。当陈胜率队进入陈县境内之时,已经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1000多人,步兵数万人了。

陈(今河南淮阳)在西周至春秋时曾为陈国首都,战国末,楚国曾自郢迁都于此,秦统一后,这里是陈郡的首府,为秦代的一个重要城市。起义军攻打陈县,郡守和县令都吓得弃城逃走,只有郡丞率数量不多的秦军抵抗,打得最激烈的是丽谯门一战,郡丞被杀死,起义军迅速占领陈,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这座重要城堡。

陈是陈胜起义军占领的第一个大城市,也是一个重要根据地。形势发展到现在,陈胜意识到要建立更严密的组织,要提出明确的纲领口号,于是,玩过“天意”的陈胜,做起“人意”的文章,他召当地有声望的人开会,这些人战战兢兢,当然会说一些漂亮话,什么“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正是陈胜想听到的话,他当上王,就符合“民意”了。

地方势力会议之后,吴广先生又忙开了,带着一帮铁杆哥们把陈胜立为王,号“张楚”。“伐无道,诛暴秦”,成为他们正式的纲领口号。这下子名正言顺,挂上招牌,可以经营自己的大业了,尽管未来的路艰险,但毕竟给自己带来了精神动力,不再是为自己的富贵而战,而是为团队的利益而战。

5.在没有经验中为后来者建立经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

陈胜虽是个农民,但他有志向,要像鸿鹄一样展翅高飞,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泥腿子“不知深浅”地称王,他找不到一种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这给他的事业带来了风险和难度。陈胜没有因此而退缩。

有人总结陈胜的失败,一是用兵决策上的错误,二是用人上的错误。

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事后诸葛亮”。历史所提供的材料不够充分,当时的许多细节我们并不清楚。尽管陈胜没有像后来的刘邦那样建立起牢固的政权,但他寻找成功的方法是积极的,对人才也是十分重视的。人们说他不该用朱房与胡武,殊不知,他在用人上是没有身份偏见的。

当吴广进攻荥阳一时攻破城池,陈胜便召集谋士,商议攻秦方法。一个叫蔡赐的人,本为房邑君长,跑到陈胜面前献计,请派名将西行,径入函谷关,直捣咸阳。陈胜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封他为上柱国。陈胜一路访求良将,得到了陈人周文,与他长谈于深夜。陈胜用人不疑,他派周文攻秦。周文奉命出发,沿途收集壮士,编入队伍,达10万之多,长驱西进,直逼函谷关。还有孔鲋,是孔子的八世孙,陈胜把他留在帐中为博士。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在寻找经验。

斩尽杀绝反对势力后,胡亥自以为稳坐皇帝宝座,他哪里知道千里之外的陈胜会来夺他的位子,当有人向他报告农民造反的消息,他十分生气,一声令下,把报告的人关押下狱。后来,又有人向他报告,说陈胜吴广等人已由蕲攻入陈。胡亥不以为意。当周文所率的十几万大军进逼到离咸阳不到百里的地方时,秦二世胡亥才害怕得推开怀中的美女,急忙召开会议,问这个怎么办,问那个怎么办。一个叫章邯的将军关键时帮了胡亥一把,使他多活了一些时日,章邯率领临时拼凑起来的30万大军迎战周文。周文的军队人数虽多,可短时间缺乏训练与经验,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态,他败在了秦将章邯的手下,被迫自杀。

如果不是“张楚团队”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吴广被副将田臧杀死,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害;如果陈胜懂得“强化集权”、“训治军队”……怎么说呢?他们没有经验可参照,没有教训可吸取,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败能说明问题,但不能说明一个贫民领导一群贫民求“富贵”的这一本质问题,这个问题随着他们的失败留下来,给更多人以思索,以冲动。

陈胜在战争上败给了秦军,但人格与精神上却没有败,他是第一个以贫民角色出现,在历史上称王的人。他不是啸聚山林的土匪,而是有明确目标和组织纲领的领袖型人物,一个被人视作卑贱的小人物,以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仅仅用“锄耰棘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撼动了强大的秦帝国,使拥有“句戟长铩”的秦王朝军队慌了手脚。从淮河流域,横扫黄河南北,长驱直入,突入据“淆函之固”的关中,其威力使秦帝国的元气大伤,大厦将倾。这难道不是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地位、身份以及权力的迷信态度?

二、从小亭长到与项羽争霸的汉王刘邦

1.圈子小,志向大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

刘邦的成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将相本无种”,贫民也会生出英雄的儿子。社会风云变幻,智者为王。刘邦的出身没有项羽好。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的侄子,有着贵族的血统,并且英俊挺拔,骄勇善战。项羽的名声大,刘邦在沛县泗上当亭长的时候,内心充满对项羽的敬佩与羡慕。

刘邦出生在乡村一户普通人家,当时还没有实行科举,一个乡下小伙子要想出人头地,顶多由人推荐当当地方联防保安方面的小官。刘邦凭着几分力气,加上结交了当地的一帮小阿混,有人谋划,得以当上小亭长——主要是管犯人。没有多少人把他当官待。小伙子长相不错,身材也高,可是娶媳妇却很困难,30多岁还是光棍一个,直到遇到吕公,他的婚姻问题才得以解决。吕公是个有眼力的人,他见到刘邦后,看相观色听言辨音,觉得这青年将来一定有出息,便主动把女儿吕雉许配给他。晚上吕母对老公发起脾气:“你说咱们的女儿天生一副贵相,将来必配贵人,沛县县令与你关系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何无端地把女儿许给刘邦?难道刘邦便是贵人么?”吕公坚持认为刘邦就是他心目中的贵人,把女儿嫁给了他。

刘邦自己把豆包当干粮,很看重亭长一职,虽然权力不大,但毕竟从一个流氓阿混的小圈子跨入了地方势力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素质高一些,他可学习的东西多一些。刘邦酒量大,度量也很大,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人缘特别好,不少人都愿意与他交往。刘邦从一个贫民到一个亭长,两种环境里历练,在为人处事方面掌握了一定的经验。这一点他胜过同是贫民的陈胜。陈胜直接从泥巴田里跑出来“称王”,官场上的事一点也不懂,权术不会弄,否则他成功的路一定会走得远一些。

一个贫民出身的小亭长,端好这只饭碗不容易,刘邦处于权力的边缘,但他拼命往圈子里钻,与在县里当官的萧何、曹参搞好关系,形成内部的小势力。他的心态是谦卑的,懂得不与他人建立关系,得不到他人支持,什么事都很难办成。刘邦在后来征战的岁月重视人才,也与他的身份与经历有关。而对手项羽从小生活在别人奉承中,他个性刚烈,不可一世,大有我是英雄我怕谁的味道。关于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有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

刘邦既看重自己的职务,但又不满足于只当亭长。他内心极想当县令、当将军、当丞相,甚至……有一次领导派他去咸阳出差,他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楼啊!他在咸阳办毕公事后,在街上闲逛起来,只见城阙巍峨,市廛辐凑,车马冠盖,络绎不绝,他感慨万千。突然,有人喝声避开让道,人们哗地让到街道两旁。原来是秦始皇的巡行队伍经过,只见秦始皇的御驾冠冕堂皇,威仪无比,随同人员前呼后拥,刘邦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正是这种羡慕王者的心理,对刘邦的人生起到了暗暗引导作用,他渴望一步步爬到权贵的位置,可对于出身卑下的他走这一条路希望很小。还有什么路可走?他听说陈胜拉着一帮兄弟称王,天下英雄蠢蠢欲动,刘邦的心再也难以平静,不久,他抓住机会,在沛县爆发了起义,他被百姓称为沛公。这是一个小亭长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2.用人才打造强有力的圈子

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刘邦

刘邦与项羽一开始共同的对手是秦王朝,后来彼此成了对手,他们都有自己的势力圈子。刘邦不像项羽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圈子,并具有绝对领导权威,刘邦在芒砀山逃难的时候意识到,这辈子要想干一番事业,靠一个人是不行的,于是积极地建立自己的圈子。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用人上不拘一格,高级谋士和大将中,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卖狗肉的,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卖布的。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氓,彭越是强盗……对于他们,刘邦都能委以重任,各尽其才。

项羽在为人处世上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他对手下疑心太重,不能知人善任,使部属多生离心,致使名将韩信、英布等人纷纷离去,投靠了刘邦。谋士范增是个很有计谋的人,可项羽越到关键时越不采纳老范的建议。鸿门宴是除掉刘邦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可项羽犹豫不决,失去了机会,气得老范说:“竖子不足与谋!”

刘邦战胜项羽因素很多,其中重要因素就是他敢于用人、善于用人。刘邦平定天下后,在洛阳南宫举行宴会,酒行数巡,他兴奋地说:“列侯诸将,佐朕得有天下,今日一堂宴会,君臣同聚,最好是直言问答,不必忌讳。朕却有一问,朕何故得有天下?项氏何故致失天下?”立即有两个人站起来,同声答道:“陛下平日待人,未免侮慢,不及项羽的宽仁。但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每得一城,即作为封赏,能与天下共利,所以人人效命,得有天下。项羽妒贤忌能,多疑好猜,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人心懈体,乃失天下,这便是得失的辨别呢。”

刘邦听了,笑着说道:“你们只知一不知二,据我想来,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来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领百万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有是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取天下也。”

一次,刘邦与韩信闲谈各位将领带兵能力大小。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不过能带10万兵。”刘邦接着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臣多多益善耳。”刘邦有些不高兴,说:“你多多益善怎么被我所擒?”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帅士兵,但善于驾驭将官,这就是我被陛下擒获的原因。”

刘邦每一次胜利都得力于人才,在攻打高阳(今河南杞县)之前,当地一位叫郦食其的揣着他的计策来见刘邦,进到屋里,看见刘邦正坐在床边,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受到怠慢,很难过,便只是向刘邦作揖,而不下拜。刘邦见是个60多岁的儒生,便坐在床边纹丝不动。

郦食其看到刘邦这样傲慢无礼,再也忍不住了,高声问道:“足下带兵到此,不知是帮助秦国攻打起事的诸侯呢,还是帮助各诸侯讨伐暴秦?”刘邦听老者说话这样尖锐,不由得吼道:“你真是一个狂老头!天下人谁没有尝过暴秦的苦头?天下的豪杰都讨伐秦,我怎么会去助秦?”

郦食其抓住这名话,说:“足下如果真心讨伐暴秦,为什么见到年长的人这样无礼?您对待贤人这样傲慢,谁还为您献计献策呢?没有贤才相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推不倒暴秦的。”

刘邦听了这番话,知道自己失礼了,急忙向郦食其道歉,请他坐在上座,并恭恭敬敬地说:“先生有何良策,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