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者为王
28645900000005

第5章 将相本无种——成大事者没有铁打的身份(4)

使者受到不公平待遇,非常生气,回来向项羽告状。项羽不知其中有诈,就怀疑老范在背叛自己,私下和刘邦交往,从此再不听他的计谋了。范增很痛苦,他对项羽说:“现在天下局势已定,大王您自己多保重,我还是回家做一个平民百姓吧!”范增一气之下离开了项羽。项羽刚愎自用,没有智谋,这是他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范增走后,项羽加紧进攻荥阳,刘邦也设法从荥阳突围。大将纪信自告奋勇,替刘邦向项羽假投降,让刘邦趁机逃脱。纪信乘坐着刘邦的车出东门假降,刘邦则从西门出城突围。纪信果然将项羽的大部分军队吸引住,结果项羽没有抓住刘邦,一气之下将纪信烧死了。

项羽和刘邦在荥阳东北部的广武山一带相持不下,对峙达几个月之久。项羽急于和刘邦决战,因为持久战对他不利:刘邦的粮草供应顺畅,而他的粮草供应却常遭到彭越的袭击。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同时迫使刘邦投降,项羽就把原先俘获的刘邦的父亲押到了两军阵前,他对刘邦说:“你如果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煮了!”

刘邦知道项羽在要挟他,他故意表现出自己的无赖:“我和你曾经‘约为兄弟’,所以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了。你要是一定要煮了我的父亲,那就请便吧。不过,别忘了给我也留一碗肉汤。”项羽听了气得咬牙切齿,下令将刘邦的父亲杀死。旁边的项伯赶紧劝道:“将军,现在谁能得天下还很难说,何况争天下的人都是不顾家人生死安危的,杀了他的亲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相反倒会增加双方的仇恨。”项羽听了,只好命人将刘邦的父亲带回去。

项羽也在玩智力,但他却玩不过刘邦。他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要刘邦和他单独决斗。刘邦怎么会上他的当呢?刘邦直接表态说:“我和你只斗智,不斗勇。”接着骂项羽有十大罪状:“第一,你负前约,没有让我称王天下,而是称王蜀汉。第二,你杀死首领宋义,取而代之。第三,你救赵之后,本该息兵,却进军关中。第四,火烧阿房宫,中饱私囊。第五,你杀死秦王子婴。第六,你坑杀秦的投降士卒二十万。第七,对诸侯王分封不公。第八,将义帝赶出彭城,自己占为都城。第九,你暗害义帝。第十,不但以臣杀主,政事也不公平。我现在率领众将领来诛杀你这残忍的逆贼,何必非要和你单独决斗呢!”项羽听了,气得拉弓射了刘邦一箭,结果正中刘邦的胸部。

刘邦一方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在战略上的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了包围西楚的态势。项羽主力虽再度攻克荥阳、成皋,但由于刘邦采取了“高垒深堑勿与战”的战术,不仅保存了汉军的实力,而且牵制了楚军的主力,使项羽更进一步陷入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

汉四年八月项羽被迫与刘邦议和,约定以鸿沟(今荥阳东南)为界中分天下。东属楚,西属汉。九月,项羽率兵东归,而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机追击楚军于固陵,并调令韩信、彭越等人率兵围歼项羽。第二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

6.圈外圈内的智力游戏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刘邦

楚汉争霸是智慧的比拼,项羽败了。

刘邦曾身处项羽的监控下,心里十分着急,便和张良商量,寻找虎口脱险的办法。张良又请教陈平,陈平向他面授机宜,张良连连称是,马上向刘邦做了汇报,共同实施脱逃计划。

第二天,陈平向项羽奏请,希望派范增去说服楚怀王迁居郴州。项羽不知是计,便批准了奏请。范增临行前,再三告诫项羽不能离开咸阳,另外要重用韩信,如果不用就坚决铲除,避免为他人所用,还有就是不能放刘邦离开汉中。

过了几天,陈平对项羽说,目前经济比较困难,各项开支费用都很大,特别是在咸阳有几十万驻军,每天都要粮草供应,负担沉重,长此以往必将坐吃山空,国库亏空,不如让各诸侯回自己的领地,减少开支。项羽同意了陈平的建议,命令各路诸侯五天以内返回各自地盘,但是不允许刘邦离开。

刘邦知道项羽对自己已有防备,迟早会对自己采取行动,心里非常郁闷。张良建议说,大王可向项羽请示要回老家丰沛探亲。刘邦依计写了请假报告。项羽看了后,故意说:“你要回乡探望父母,真是一片孝心,可……这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吧?是不是因为我将你留在咸阳,才提出这个要求呢?”

刘邦没有忘记张良的吩咐,马上装扮出伤心的样子,哽咽着说:“我父亲太公年纪非常大了,身边没人侍奉照应,我日夜挂念,时常夜不能寐,始终放心不下。以前见你刚刚即位,事务繁忙,无暇他顾,我也不敢开口提这件事,害怕给你添麻烦,现在各诸侯都获恩准返回驻地,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而让我留下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老父亲啊!”刘邦说着泪流满面,跪地不起。

项羽被韩信说“有妇人之仁”,果然他为刘邦的孝心所感动,说这件事得让他考虑考虑。一会儿,张良来了,他说:“陛下,不能放他回去接取家眷,不如让他回驻汉中,派人去丰沛将他的家眷接到这里来作抵押,这样迫使他老老实实为大王效忠,不敢有非分之想。”

项羽想想也是,忧虑地说:“你说得虽然有道理,我不放他回汉中,就是担心他有异心啊!”

陈平趁机说:“陛下既然封刘邦为汉中王,已经昭告天下,老百姓们没人不知道这件事,但是不让他赴任,恐怕难以让天下人信服,大家会说陛下言行不一,不信守承诺,这样的话以后大王颁布法令,他们不是也会阴奉阳违了吗?微臣以为不如采取张良的策略,将刘邦的家眷扣留下来作人质,不准离开咸阳半步,让刘邦自己回汉中就任,既保全了陛下的声誉,也能约束刘邦,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项羽勇武过人,头脑却简单,在张良、陈平的游说下,他将范增的叮嘱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对刘邦说:“既然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现在准许你到汉中上任,但是不能返回丰沛,马上动身吧”。接着又安慰道:“安心去汉中吧,我会将你的父亲家眷接到咸阳来好生照顾,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将来你在汉中安排妥当后,再派人来接他们过去团聚,那样会更好一些。”

刘邦再三感谢项羽的大恩大德,他回营后,马上命令众将士,火速拔寨起营,以免项羽反悔。就这样,刘邦终于摆脱项羽的控制。

后来,刘邦为了实现集权统治,采取了不少措施。他的逻辑是“非刘不得王”。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其次不放心就是一些叱咤风云的将领,如果不把他们摆平,就可能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另外,他认为丞相的权力也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在圈内,他也玩起了智力游戏。选择的第一个对象是韩信。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与项羽还不知道鹿死谁手。

在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说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今河南淮阳),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

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斩首,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三、从流浪孤儿到执掌明朝政权的朱元璋

1.依附势力,扩大圈子

人生天地间,机变造化得宜、时势不失者,乃为杰丈夫。

——朱元璋

在中国历代的开国君王中,朱元璋的身世最卑微,祖上几代都是种田人。朱元璋小时候,因家里穷,念不起书,只好给地主放牛牧羊。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大旱,继之以蝗灾、瘟疫,父母及大哥相继病饿而死,朱元璋四外乞讨流浪,17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四处云游,化缘度日,饱尝了风霜之苦。

元至正十一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皖北起义,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蕲春县南)起义,起义很快遍及全国各地,起义者以红巾包头,所以称作“红巾军”。元朝镇压红巾军的军队放火烧了皇党寺,朱元璋无处容身,面临着痛苦的人生选择。据野史说,朱元璋针对是留在家乡还是离开家乡拿不定主意,他焚香占卜,先问能否远行,结果“不吉”;接着问留下来行不行,又是“不吉”,他不由得大惊道:“去也不利,留又不佳,莫非叫我举大事不成!我还要守这僧钵,做什么?”他扔下僧钵投奔了濠州郭子兴的领导的红巾军。

朱元璋作战非常勇敢,还不时向郭子兴献计,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老郭高兴之余把义女马氏许给了朱元璋,并任命他为和州(今安徽和县)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明白,众将官一定对自己不服气,于是决定用一些方法树立自己的威信。

朱元璋走马上任,着手召开一次会议,前一天,他命令手下撤掉大厅主将的位子,只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朱元璋故意迟迟赶到会场,走进来扫了一眼,只见所有将领都已入座,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他想,果如自己所料,自己在众将官心中没有什么地位,也就是说大家不把他这个总兵当一回事。

朱元璋坐下后,示意会议开始,议题是讨论军政大事。在座的将领在战场上一个个是搏命厮杀的好手,但对于决断军政大事却谈不出自己的观点来,扯了几句就没人说话了。这时朱元璋开始发言,他精确地分析起敌我形势,并具体提出办法和措施,并且说得浅显易懂,在座的将官们不得不心服。讨论军政大事之后,朱元璋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作出分工,并且限期三日之内完工,然后宣布散会。

三天的期限很快到了,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一脸严肃地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然后高声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那些轻视朱元璋的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哪里再敢怨言,不得不接受朱元璋的领导。

在郭子兴手下,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击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整个队伍的控制权。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回家乡召兵,扩大队伍。他招集了700余人入伍,其中有徐达等20多个骨干。后来,朱元璋发现郭子兴心眼小,难以成就大业,“无足与共事”,便决心发展自己的队伍。第二年,朱元璋将其率领的兵士交与郭子兴,仅带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等20余名心腹至定远。不久,即招编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3000人,收编了横涧山缪大亨义兵2万余人,并用了近10天的时间加以整顿和训练,形成了一支基本队伍。

朱元璋组建队伍后,随即率军南下,攻占滁阳。经过妙山时,结寨自保的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众来投。冯氏兄弟都爱读书,精通兵法,有政治、军事眼光。朱元璋同他们讨论天下大势,冯国用从容献策:“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战,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冯国胜提出先占领金陵,建立稳固根据地,然后征战四方,夺取天下的方针。朱元璋采纳了。

李善长也是朱元璋团队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他来到军营求见朱元璋,朱元璋询问天下何时能平定,李善长回答说:“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把朱元璋视作“天命所在”的“天子”,劝他以汉高祖为榜样,就可以平定天下。这使朱元璋十分高兴,委任他为幕府掌书记,不仅让他参与机密,而且让他协调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协助考察各种人才,量才委用。

当朱元璋攻克了滁州,已拥有3万人的武装,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队伍,号令严明,军容整肃。郭子兴视察后十分高兴,升朱元璋为总管。郭子兴病死后,所有的兵权都落到了朱元璋手上,他成了义军的首领。这时刘福通在毫州建立了龙凤政权,朱元璋不愿受制于人,但毕竟自己势力还显单薄,只得暂时接受龙凤政权的领导,使用龙凤纪年,但条件是:“事皆不禀其节制。”

接下来,结寨巢湖的水军千余艘在廖永安、俞通海等人带领下,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因而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就在这时,常遇春、邓愈也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势力大增,决计攻取金陵,建立自己的政权。

2.以智服人,以威震人

智力虽足以取天下,而不足以得人心。

——朱元璋

巩固一个团队比建立一个团队更难。朱元璋一向重于团队纪律建设,每攻下一座城市就把“禁约”榜张贴出来,士兵入城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可是,攻下和州后,诸将士“暴横多杀掠,城中夫妇不相保”。为此,朱元璋召集诸将,严肃军纪。他诫谕将士说:“请将自滁来,多掳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何以安众。凡军中所得夫妇,悉皆还之。”朱元璋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将所掳妇女全部放还。此后,朱元璋更加注生军民关系,禁止杀掳掠夺,因而他的部队更加得人心。

对犯了错误人,哪怕是自己的爱将,他也毫不留情,这一性格对他的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使他与不善治军的白连教等当时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区别开了。

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一直深受朱元璋的赏识。在攻打镇江前夕,徐达因违犯军规,被朱元璋批准处以极刑。攻城战迫在眉睫,主帅却成了阶下囚,将士们心中纳闷,老百姓议论纷纷,许多人涌向军较场,想知道个究竟。

不一会儿,被五花大绑的徐达在几个兵士的押解下走进较场,几个手持钢刀的刽子手,杀气腾腾紧随其后。徐达双目圆瞪,昂首挺胸,即使到了刑场也不失英雄气概。一会儿,朱元璋在一大群卫兵的护拥下来到较场,坐到一张椅子上,一脸严肃,令人望之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