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者为王
28645900000007

第7章 将相本无种——成大事者没有铁打的身份(6)

有必要说说徐达,他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少年就胸怀大志,刚毅武勇。22岁时,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后来成为朱元璋的部将。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率部向江南进军,徐达领兵攻克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占领集庆,辅佐朱元璋创建政权。他又统领诸将东征西讨,大破地方割据势力张士城、陈友谅,连败元朝统帅扩廓帖木儿,建立了大功。1367年九月,徐达和常遇春攻下苏州,俘虏张士城。十月,徐达为大将军,领兵北伐,直取中原。第二年,朱元璋正式即帝位,改国号为明,建元洪武。洪武元年三月,徐达攻占卞梁(今河南开封),兵锋北指,所向披靡。八月,元顺帝慑于明军威势,向塞外逃跑。元大都守将降明,明改大都为北平府,元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宣告结束。徐达进兵平定山西,又向北驱逐元残余势力,筑居庸关。朱元璋称誉他为“万里长城”。

在文臣方面,最著名的刘伯温(又名刘基),他是继诸葛亮之后被中国人送上“神坛”的军师,即所谓“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起初是元朝的官员,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便派人把他请到了自己的身边,充任谋臣,加以重用。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

刘伯温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朱元璋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虽然不懂具体怎样指挥作战,但是他参与军机,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是朱元璋能够取得天下的主要助手。

朱元璋懂得人的能力可以互补,个性也可以互补。无论在哪个团队里,人才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气质、性格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脾气急,有的脾气缓;有的做事细致、耐心;有的办事麻利、迅速。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业产生积极作用。如果每个人才因素都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工作反而无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格的人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争吵、纠纷。

朱元璋用人有一个重要的经验,注意老少结合使用。在他看来,官吏过了50岁之后,虽然政务精通,业务熟练,但是精力却跟不上了,所以他不断挖掘培养年富力强、才学兼备的年轻人,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各个部门中去。

年轻人是团队的新鲜血液,带来生机和活力。那么,老年官吏就弃而不用吗?不是的,而是新安搭配,相辅相成。朱元璋说:“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少老搭配,年轻人向老年人学经验,老年官吏在年轻人身上学新思想,这样各自的优点和长处都发挥了出来。朱元璋的“人才房屋”可谓建造得很漂亮,很实用。

5.让枕头风吹醒自己

为政必先谨内外之防,绝党比之私,庶得朝廷清明,纪纲振肃。

——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喜欢听妻子的枕头风?是因为妻子的枕头风吹走了他不少麻烦,甚至吹走了死神。

随着势力和权力的增大,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对他猜忌起来,那些喜欢说谗言的人看在眼里,便来搬弄是非,不是说朱元璋不肯出战,就是说他不肯效力。一次,元军攻打滁州,郭子兴派朱元璋去迎战。朱元璋接下命令立即出征,可郭子兴对他不放心,又另遣一将与朱元璋同时出城。朱元璋明白,这是郭子兴故意安插人来监督自己,对此他又生气又难过。

双方刚刚交战,那个来监督朱元璋的人就身中流矢,吓得拍马撤回,朱元璋骂道:“真是饭桶!”可是由于阵势差不多乱了,敌兵趁机蜂拥杀来。朱元璋率先冲上前去,带着一帮兄弟,挡住了敌人的前锋,搏斗了好长时间才把敌兵击退。战斗结束,朱元璋回来向郭子兴报功,郭子兴却一点也不礼貌,只淡淡地敷衍了几句语。

朱元璋热脸对郭子兴的冷屁股,未免懊丧,回到家后,长吁短叹起来。妻子马氏在旁安慰说:“听说你出战得胜,我正感到非常欣慰,你却为何不高兴?”朱元璋叹息道:“你哪里知道我的心事?”马氏说:“莫非因为我的义父,薄待了你么?”朱元璋说:“既然你知道了,也就不说了。”马氏说:“你可知道义父的隐情?”朱元璋回答:“此前他忌讳我自作主张,我自愿撤销了兵权,他又怀疑我做事推诿,我争先杀敌,打消他的疑心,可他还是不高兴。我揣测来揣测去,想他是故意与我有仇罢了。”

马氏说:“义父与你没有什么仇。我问你,你每次出征回来,有没有金帛之类的东西献我义父?”元璋愕然不已,说:“没有。”马氏接着说:“别人出战回来都献上战利品,你为何与别人不同!”朱元璋恨恨道:“他们的东西是虏掠得来的,我出兵时,秋毫无犯,哪里来的金帛?即使从敌兵手中夺了些东西,也应分给部下,为什么要献给主帅?”马氏笑了笑,说:“轸恤民生,慰劳将士,你做得很对。义父不了解你的作法,以为你夺了东西不献给他是故意瞧不起他,所以对你不满意。我平时积蓄了一些钱,你拿去献给义母,让她在义父前说情,这样你们之间就没有怨隙和误解了。”

朱元璋答应了,拿着妻子马氏检出来的金帛,亲自送给了义母张氏。张氏看到礼物,喜出望外,马上跑去跟丈夫郭子兴说,元璋不是不孝敬我们,而是他从来不抢夺老百姓的东西。郭子兴明白之后,笑道:“元璋颇有孝心,我此前错疑了他。”从此郭子兴疑心消除了,遇有军事,仍然与朱元璋商讨。对此,朱元璋非常感谢妻子。

一天,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邀请朱元璋出城游玩,马氏小声对老公说:“你要小心为妙!从前义父对你有嫌疑,没少他哥俩的嚼舌搬弄,现在他们邀你去玩,请你吃饭,恐怕是不怀好意。能推辞就推辞,以防掉进他们的陷阱。”朱元璋笑道:“凭他俩,怎么害我?我注意点就是了,你不要担忧!”说罢,出门与两个舅子乘马到郊外饮酒。走到中途的时候,朱元璋忽从马上跃下,对天喃喃有声,好像见到了什么,接着腾身上马,双脚一敲,让马掉过头来,向城的方向驰去。两个舅子连忙惊呼:“姐夫,我们讲好去赴宴,你何为走到半途往回跑?”朱元璋回头骂道:“我不负你,你为什么设计害我?幸亏空中神明指示,说你两人在酒中下了毒,叫我赶快回去,免得中毒!”说完朱元璋策马而去。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吓得汗流浃背,等朱元璋在眼前消失之后,两个人说:“酒中下毒,是我两人的秘谋,此外没有人知道,他怎么晓得了?莫非真的有神明不成?”从此他们在老头子面前再也不敢说朱元璋的坏话了。朱元璋内心对贤妻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干事业更有信心了。

朱元璋经过几年的经营奋斗,事业越做越强。当明朝将领攻克了元朝的首都,把缴获的金宝美玉送回南京。朱元璋看到这些宝物喜形于色,他妻子却在一边泼了凉水:“元朝有这些财宝却不能保住国家,我想,大概帝王们另有宝物吧?”朱元璋一愣,沉思片刻,说:“我懂了,你的意思是人才是宝。”马氏说:“陛下说得对。我与陛下从贫贱出身而能有今天,我常担心骄横纵恣由奢侈而生,国家危亡比细小之处而起,所以希望广召人才以共同治理天下。”

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大老板后,第一夫人马氏身居高位,却未敢忘本。朱元璋为了报答妻子,想把她娘家人全部封官。马氏却不同意,对丈夫说:“把官爵禄位私授给外戚,这是不合法的,不能这样做!”

朱元璋回想当年妻子为自己吃了不少苦,便经常在大臣面前夸奖妻子。马皇后得知后,便对老公说:“我听说夫妇互相扶助比较容易,君臣互相扶助就难了。你既然能不忘与我共同度过的贫贱岁月,但愿也能不忘与你的臣下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朱元璋在朝堂上处理政事,有时会大动肝火地骂人。马皇后得知了,等老公回家后,便婉转地劝说:“你一发怒,就杀人,可等杀过后再后悔,就晚了。”妻子的劝说使老公一次次冷静下来。

有一名封疆大吏叫郭景祥,有人揭发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氏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后来朱元璋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

一次,宫中的侍者犯了罪,朱元璋又动了杀机。马皇后却命令把这些犯罪的侍者全部移交司法机关。事后朱元璋问妻子为什么这样做?妻子回答说:“作为皇帝,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或生气而给人奖赏或惩罚。当陛下生气的时候,恐怕会给予过重的惩罚,把他们交给司法机关就能做出公正的判决了。陛下今后要定某人的罪,还是应该移交司法机关的。”

马皇后重病时,朱元璋派人四处寻访名医,马皇后又不放心了,对丈夫说:“人的生死自有命运……假如吃了药也不管用,是不是又要加罪于医生?”朱元璋遇到马氏,是他的幸福,他因而避免了不少麻烦。但是,如果他是个大男子主义者,把妻子的话当作“妇人之见”,那么他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朱元璋被枕头风越吹越清醒,越吹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