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小王被这家公司聘用了。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小王关切地和他打招呼,并询问道:“您女儿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小王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司机师傅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位司机听完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女儿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女儿!”
“噢?”小王大惑不解,那位司机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才,才是可塑之才!”
透过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这位成大事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明之处。事实上,“德”确实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才”。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有一句名言,即“舍生而取义”,他认为,生命固然重要,但人格更为可贵,如果二者不能两全,就应当“舍生而取义”。
很多现代工商界人士,只知道名震海内外的“宁波帮”,却极少知道它的奠基者严厚信,更不知道他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银行、第一个商会、第一批机械化工厂的创办者。他就是通过诚信的言行,也获得巨大成功的。
严厚信原籍慈溪市,少年时,因为家里穷,只上过几年私塾,辍学后就在宁波垣业钱庄当学徒。由于他食量超大,没过多久就被老板 “炒了鱿鱼”。
之后,严厚信经同乡介绍,又在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当学徒。在此期间,他手脚勤快、头脑灵光,很快掌握了将金银熔化的技术,并掌握了打铸钗、髻、镯、戒指和项圈等各种首饰的技巧。同时,业余时间他酷爱读书,尤其酷爱书法和绘画。他常常临摹古今名家的作品,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再后来,严厚信结识了“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一次,胡雪岩在宝成银楼定做一批了首饰,严厚信亲自动手,做好后又亲自送过去。胡雪岩给了他一包银子,要他点一下,他说:“我相信胡老爷,不用点。”但是,拿到店里数一下,按数却少了2两银子,他不声不响,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暗地里凑上,交给了老板。又有一次,胡雪岩要宝成银楼的首饰,严厚信送去之后,又数也不数拿了一包银子回来。可是,一数,吓了一跳,多出了10两银子!10两银子,当时相当于一个小伙计的几年的辛苦工钱。然而,严厚信想起家里大人的教诲,绝不能要昧心钱。
于是,次日一早,严厚信马上把多出来的银子送还给了胡雪岩。其实,同上次一样,这都是胡雪岩在试探他的品行。自然,他得到了胡的好感。继而,他又以自画的芦雁团扇赠送给胡雪岩,深得胡的赏识,称赞他“品德高雅、厚信笃实,非市侩可比。”
于是,胡雪岩把严厚信推荐给了权臣李鸿章。他得到了在上海转运饷械、在天津帮办盐务等美差,逐渐积累了一些金钱。之后,他又在天津开了一家物华楼金店。
严厚信通过诚信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样,张云德也用自己诚实守信打动了自己的老板,从而走上了富裕之路。
张云德从小就是个孤儿,靠亲戚帮忙,过继给孟家,改姓孟,在京津沪地非常有名的“八大样”老商号做小伙计。入店后,他勤快、踏实、沉默寡言。
一天,老板叫云德带8匹马去济南田家做一笔绸缎生意,并限定他次日返回。当天傍晚,他准时把布送到了济南田家。次日一大早,田老板将货钱给了云德。云德像大掌柜一样,数也没数就将钱包好上路了。
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单独做生意,心里有点不踏实,走到平陵城的时候,趁着其他伙计休息的空,他偷偷点了一下货款。一点,吓了一跳,货款多出来不少,远远超出了这笔生意的利润。怎么办?他想,田家发现后一定会很着急,于是当即决定,让其他伙计先回家,自己重返济南。
掌灯时分,云德把多余的钱送到了田老板手里。谁料,田老板不但不感谢,反而责骂了他一通:“你这家伙,存心不良,既然多了钱,为什么当时不说?害得我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弄得鸡犬不宁!”云德怕断了老板的生意,不敢争辩,只好默不做声。
第三天回到章丘之后,自己的老板又大骂了他一通:“第一次让你出门办事,你就这么放肆,竟敢冒犯店规,迟一天返回!你这种人,今后谁还敢用?明天中午,到账房领工钱,你不再是这里的伙计了!”没想到做了好事,反而砸了自家的饭碗,云德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次日上午,云德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东西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中午,准时去账房。他从大掌柜手里拿了钱,向一旁在座的老板深深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您过去的教诲。”转身走了。刚走到门口,突然被老板叫住了。原来,这一闹剧全都是老板对他的考验。他当即被老板委任为大掌柜。从此以后,他以身股参与分红,并用分红办了自己的店铺,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商。
俗话说:“青酒红人面,财白动人心。”可严厚信、张云德却没动心。其实,我们更为叹服的还是胡雪岩和孟老板用人的手段,因为是他们发掘了严厚信和张云德。
5.诚信的缺失
有人认为,“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交往的道德规约,又是商品社会以来市场交易的原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些论点表面看来都成立,但是深思一下,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当中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
我们首先来问一问,诚信作为社会交往的道德规约,是否具有惟一的终极价值呢?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交易原则,是否全具有可证明的普遍意义呢?诚信作为企业健康运转的内在需要,是否无条件的呢?弄明白这些问题,就能在更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社会中诚信的缺失。
(1)诚信是道德规约
在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诚信的观念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教条,它隐含着“向善”、“仁义”等超越单纯的文化心理状态的深层价值观念。古代的“诚信”是把信仰的内容也包含在词义之中的,诚信就是要求人们坚信“人性本善”,信仰“仁义道德”,对君主忠诚,并以此来治理社会,实现一种所谓民风淳朴、官吏清廉、社会和谐安宁的德治社会。
在当今社会,同样是诚信,其价值取向却是不同的,诚信是人生追求中的一种操行,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规约,更是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责任。
(2)诚信是市场交易的游戏规则
著名学者福山说:“中国社会的信任半径,经常局限于家庭和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内,这是由于儒教强调家庭是社会义务的主要源泉的缘故。”其实,西方在经过市场经济变革之前,也是这种情形。
诚信的要求用经济学概念说,就是信用。信用作为一种制度,大约始于15世纪的威尼斯。由于威尼斯是当时进入欧洲大陆最近的港口城市,那里舟船如鲫,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十分发达,因此,它的经济活动日益要求受到司法信用制度的保护。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向意大利商人安东尼奥要求兑现割其一磅肉的契约,从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角度看,夏洛克的要求是合法的。然而,对生活在社会中充满感情的人们来说,夏洛克却因其残忍而受到谴责。然而,谴责归谴责,“诚信契约”与“诚信诉讼”很快就成为最普遍的商业和司法原则。当时人们制定了详尽的债权法,特别是用契约规定了当事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也把诚信作为法律行为基本准则之一。
由此可见,西方的“诚信”一开始就建立在商品交易基础之上,深深扎根于市场经济生活的土壤中,是与经济效益、成本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企业,一般来说,只有明确地追求利润,方能确保企业的长期生存。在对利润的追逐下,要求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则是必然的,商业场里的竞争证明,诚信已经成为普遍性的原则。
(3)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博弈论对于现代企业行为研究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们喜欢用“囚徒困境”的博弈形式来研究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时,其实隐含着这样的前提,由于非沟通状态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彼此之间没有道德或诚信约定。
对诚信合作的对手永远合作,而对欺诈的对手则还于欺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然而,在其他数百种策略程序中,无论是永远善良合作的策略,还是永远欺诈的策略,总是最先落败。所以,经济学家阿克罗斯得出结论:“好的策略的标准是永远不先背叛。”
在销售、定价、招标、融资等许多环节上,企业的确需要作出策略选择。或许我们可以置疑博弈论的假设前提,在当代社会中,不可能出现毫无沟通的交易背景,任何一家企业,因为市场游戏规则的限制,不可能不像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遵守表现为法规和伦理习俗的社会基本规则。”只是遵守的主动性不同。然而,即使是在今天信息化高度发展而必然有所沟通的背景之下,信息不对称仍然存在。
对于主动将诚信作为伦理原则和发展战略的企业来说,其阻碍仍然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对此,学者霍尔斯特·斯泰因曼和阿尔伯特·勒尔作了如下论述:
市场竞争驱使企业不得不放弃伦理原则来确立竞争优势,如果所有其他的竞争者都严格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那么一些行事相对不道德、而又没有受到制裁的人就会在竞争中建立优势。由此,竞争造成了一种压力,使人因竞争之故,而逐步适应了较低的道德标准。如果法律或某些具有制裁力的行业准则不能阻止这一过程,不讲诚信也就在所难免了。
调查表明,企业家(经理)的伦理标准从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年轻人的身上。只要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诚信原则就会被弃置脑后。机会主义固然有外部竞争压力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因为企业家(经理)在利润和道德原则的天平上更倾向于前者。
交易的目的是获利,企业家(经理)的座右铭是:“没有永远免费的晚宴”、“要想成功,就要付出代价”、“要想达到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等等。所以,马克格勒说:“如果对人们在其个人私利和普遍声称所信奉的伦理价值观发生冲突时的行为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许多时候,实际上是大多数时候,追求私利的理论会获得胜利。”
6.诚实守信是做人成功的根本
天下没有一种能比诚实不欺、言行可靠的美誉更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言行诚实,不欺不诈不为利动的人,即使一时会产生些损失,但终究会得到更大的收获而不会吃亏的。
诚则有信,信则获誉。因此,诚实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根本之一。日本山一证券公司的创始人小池说:“做生意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要诚实,诚实像是树木的根,如果没有根,树木就别想有生命了。”这确是小池的经验之谈,他自己正是因为诚实而起家的。
在20多岁时,小池开了一家商店,同时替一家机器制造公司当推销员。有一个时期,他推销机器很顺利,半个月内便跟33位顾客签订了契约,并收了定金。随后,他发现自己所卖的机器,比别的公司出产的同样性能的机器贵,心里感到很不安,于是立即带上订约书和定金,整整花了三天时间,逐家逐户去找订户,老老实实说明他所卖的机器价钱比别人卖的机器贵,请他们废弃契约。这使订户深受感动,结果33人中没有一个废约,反而对小池极其信赖和敬佩。消息传开,人们知道小池做生意讲诚信,纷纷到他的商店里购买货物,或是向他订购机器。诚实使小池财源滚滚,终于成了大企业家。
在许多人心里,认为“老实的人吃亏”,“老实就是无用的代名词,”这种观念表面上看起来似有道理,实际上却大错特错,殊不知,“吃亏是福”。
宋代词人晏殊青年时参加殿试,在看过题目后,他发现自己做过这道题,于是对宋真宗说:“我十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而且文章的草稿还保存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宋真宗听了非常高兴。
有一年,宋真宗允许臣僚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各级官员都踊跃参加,连市楼酒店也都设置帷帐,以供宴会和旅行住宿之需。晏殊这时候正好手头拮据,没钱出游,便独自居家与兄弟读书论理。
这天,宋真宗挑选辅佐太子的官员,出人意料地在百官中选任晏殊。宰相问真宗用意,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这几天无不游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达旦,歌舞不绝,惟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谦厚,正可担当辅佐大子的重任。”
晏殊听说后,便老老实实向真宗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现在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
这样一来,宋真宗反而越发佩服晏殊的诚实,又因为晏殊懂得为臣之道,便越来越受到真宗的重用,到宋仁宗时,晏殊被任命为宰相。
下面这则故事,更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国时,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经大权。孙策的弟弟孙权此时年少,总是偷偷地向吕范要钱,吕范则一定要请示孙策,从来没有独自答应孙权。因这事,孙权对吕范很有意见。
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库,以备私用。孙策来查账时,功曹周谷总是为孙权涂改账目,制造假单据,使孙策没有理由责怪孙权。孙权因而很感谢周谷。
后来,孙权接替孙策统管东吴大事,因为吕范忠诚,特别受到孙权的信任,而周谷却因为善于欺骗和更改账目,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7.诚信之人方能赢得信赖
俗话说“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不够诚实,不讲信誉,在政治上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市侩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反之,交友如果不交心,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人与人之间办事需要以诚相待,以信相交。真正的大丈夫要言而有信,诚实可靠。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要算数,说到做到。曾子把老师的话牢记在心,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进行反省:“给人家办事儿,我做到诚心尽力了吗?对待朋友,我有没有不诚实,不守信用的地方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子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成了一个很会办事的人。
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越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你应对的客人愈多,你的事业就做得愈好。所以,你必须重视自己所说过的每一句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活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
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你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别人的异议,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你可以放弃其他,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这样才能有更多收获。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但他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因为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很难推行的。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在鸣金开路声的引导下,扩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装着一根三丈多长的大杆外,什么也没有。一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因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