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种境界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它运用于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达观透彻的处世艺术。要想成为一个吃得开的人,必须掌握这门艺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无论身处多高的位置,都不要为地位所迷惑,保持一种谦虚做人、低调处世的态度。谦虚做人,就要收起锋芒,面对那些并非大是大非的问题,没有必要针锋相对,这样做既可以为自己构建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给自己带来诸多方便、减少许多麻烦。反之,如果将自己的锋芒应用不当,就会刺伤别人或者刺伤自己。
1.以柔克刚,避人锋芒
面对别人的锋芒,低调处理,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时时平和待人的人,他脚下的路有千万条,反之,处处锋芒毕露的人,只有独木桥可走。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忿而疾之,针锋相对。如果两块顽石相撞,只会头破血流。因此,做人要收起锋芒,采取平和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这样也会软化对方的锋芒,或者使其收回锋芒。
大文豪萧伯纳的一部新作《武装与人》首次公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新作播完后,萧伯纳走上了剧院的舞台,接受大家的祝贺。然而,正当他准备向观众致意时,人群中却响起了一个反对者的声音,只听他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简直糟透了,赶快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闻此,大吃一惊,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萧伯纳,大家以为萧伯纳面对如此无礼的挑衅,一定会大发雷霆。然而出乎意料,萧伯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可掬地给那个挑衅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俩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见一致,可我俩能禁止这场演出吗?”简短的几句话,使那个挑衅者无地自容,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剧院。
面对这种无礼取闹,萧伯纳没有与挑衅者反唇相讥,而是用赞赏的方式去其锋芒。这种方法使他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置挑衅者于孤立难堪的境地,从而使其不战而败,这样比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恶言相向要高明得多。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当众指责,认为那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因而每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有理由感到愤怒。但若是与攻击者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势必会激化矛盾。因此,有时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面对尖锐的批评与打击,不如把自己的锋芒与愤怒化为智慧,用平和的态度解决所面临的羞辱或尴尬,使攻击者知难而退。
东汉时期,颍川郡太守寇恂办事周全、懂得顾全大局,对于一些比较尖锐的事情,他总有办法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执金吾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亲信倚仗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将此人抓住,严加审问后,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听说这件事之后,认为寇恂是在故意驳他的面子,直气得骂街:“欺人太甚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寇恂这小子,我绝饶不了他!”
后来,当贾复办完事路过颍川郡时,他对人说:“等我见到寇恂,一定要狠狠教训他一下。”寇恂知道贾复内心不平,气还没有消,一定会找他的麻烦,于是就决定先避开这个锋芒。寇恂手下的一个官员对他说:“难道您还怕贾复吗?如果是这样,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对您不利,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听完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连秦王都害怕他,但当廉颇要与之一决高下的时候,他却总是让着廉颇。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就做不到吗?”
贾复毕竟是京城里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如果太守完全避而不见,也是没有道理的。寇恂想了想,不能以硬碰硬,针锋相对,他决定用平和的态度来化解贾复的怒气。他吩咐手下人事先备好丰盛的酒饭,当贾复和他的随从到来时,以此安慰他们。当贾复的队伍进入颍川郡时,郡里的官员们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献上好酒好饭。
当贾复一行人酒足饭饱之时,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对贾复推说有病,便匆忙地离开了。看着寇恂远去的背影,贾复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他本想发怒,以解心头不快,但却已经吃了人家的酒菜,受到热情的招待,实在没有理由再大发雷霆,只能将心中的不满咽进肚子里。
寇恂没有任何过错,但他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没有争,也没有斗,更没有去竭力解释,而是以柔和的态度来迎接,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没有伤和气,其智慧可略见一斑。
遇到锋芒毕露的事,不要针尖对麦芒,以怒制怒,大打出手,引发事端,否则势必会更加遭人怨恨。此时,就需要将锋芒藏起来,应用柔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才有可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做人不张扬,做事要低调
但丁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受到很多轻年人的青睐。这样做的确非常洒脱,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误把任性和张扬当做洒脱,他们不知道这种所谓的“洒脱”会在无形中招来很多麻烦。其实,做人是一门艺术,能够把个性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更是一门高境界的处世艺术,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艺术,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游刃有余。
当今社会,众多媒体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的确,许多名人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个性,像爱因斯坦,生活极其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粗暴至极;画家凡高,缺少理性,充满艺术妄想。这些人因为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再加上媒体对他们怪异行为的大肆宣扬,致使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认为:怪异行为是天才的标志,成功的秘诀。事实上,这是绝对荒谬的观点。
大科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相信其他成功人士也有同样的心态,所以,他们的个性并不是表现在高人一等的傲气和张扬,而是体现在低调做人的艺术风格上,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社会的肯定。
现在的年轻人,所表现的个性内容和这些名人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年轻气盛的人被别人希望崇拜,所以强烈的表现欲中还夹杂了许多情绪,比如,他们不喜欢束缚在条条框框里,渴望淋漓尽致的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与那些“天才”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张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做人姿态。
其次,年轻气盛的人都希望完全释放自己的情感,所以常常表现出极其任性、意气用事的姿态,甚至还会放纵自己的缺陷和陋习,这样的张扬个性与那些名人相比更是有太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我们在释放自己情感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低调做人的优势,更不要把张扬个性当成纵容自己虚荣心的借口。应该时刻谨记,我们来到这个社会上,首先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然后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会被社会所接受,反之,如果个性仅表现为一种脾气,那么,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北宋神宗在位期间,宰相王安石主张变革新法,但是却遭到了许多官吏的反对,这样就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派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派。旧党派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新党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主张变法的王安石。苏轼同这“两党”的代表人物都很要好,所以,就个人感情而言,毫无偏爱之心。但是,他认为王安石革新破旧的立法理念固然很好,但在改革措施、举荐人才方面,又非常欠妥。这样一来,司马光自然高兴,以为苏轼同他是一党,所以对苏轼大加称赞。
正当王安石紧锣密鼓的筹办新法的时候,司马光也在紧急搜罗帮手,这时他想到了苏轼,便来到苏轼的住所,毫不委婉的说:“王安石敢自行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胆大妄为,我们应该想对策阻止他的这种行为!”然而没想到,苏轼竟然用蔑视的口吻说:“你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封建理念早就过时了,王安石至少知道从大局来看事情,为国为民着想,虽然有祸国殃民的可能,但是也比你的理论更值得赞扬。”此话一出,司马光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苏轼虽然把司马光得罪了,但也没有向王安石靠拢,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给神宗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两道奏章,全面批评了王安石的新法,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王安石的新党派人士对其更是恨得牙痒痒。
之后,王安石派谢景温把苏轼请来设宴款待,席间,他愤怒地斥责苏轼道:“你同司马光站在一边,竭力反对新法,用心何在?”苏轼听了这样的斥责,忍不住火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安石说:“仁宗在时,你主张革新立法,打破传统理念,如今到我王安石推行新法,你却又伙同司马光排斥我,还敢说没有任何目的?”苏轼更怒:“既然你话已经挑明,那我就告诉你,我既反对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泥古不化!又反对你不审时度势,贸然推行新法的草率行为!”说罢,拂袖而去。
不久,便有人上书诬告苏轼,说他利用官船贩运私盐,虽然官方调查并无此事,但早已厌恶朝廷争斗的苏轼,并没有为自己争辩,任由新党排除异己,将其贬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不久又到了徐州。
几年后,苏轼又从徐州迁到湖州。此时,掌握大权的新党内部钩心斗角,互相倾轧,王安石最终被贬为庶民,李定、舒宣等人独霸朝权。苏轼看到朝廷发生的这些事,气愤不已,于是在给朝廷上谢表时加了这样的词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份谢表正给了那帮小人一个弹劾他的机会,李定、舒宣等人惟恐苏轼东山再起,于是借机弹劾,结果,苏轼被神宗勒令拿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此后,苏轼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由于功绩显著,连升几次官,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制法、侍读等职。但又因为其直言不讳,意见与朝臣不符,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军安置。
苏轼这一生的波折,追根究底是因为他的张扬个性,如果他说话委婉些、处世低调些,就不会同时激怒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当权派,而成为众矢之的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尽显张扬,低调的处理事情,才能在派系纷争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3.锋芒太露,伤人伤己
人各有志,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品行与特点,适时适度地展露自己的锋芒,可以获得一些机会或者使自己脱颖而出。然而物极必反,过分的外露自己锋芒会招致他人的嫉恨与陷害。所以,聪明的人要学会掩藏自己的锋芒。
如今的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里,使人家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总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最有效的方法,但如果仔细看看周围的同事,你会发现,那些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人,往往“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深藏不露,好像他们个个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能言善辩者;好像个个胸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者,这是什么道理?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懂得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事业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会引起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假如环顾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那么,你连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处,就是因为言行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而那些有经验的同事,之所以能“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经受过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的时候,以备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觉得别人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得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还是遭受了挫折。
俗语说,久病成良医,陈先生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之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他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但即使不能开口,也还是应多方审慎。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反感,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自己了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业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满意。如果你已有真本事,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若没有就要赶快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
5.谦逊与积极进取并存
夸夸其谈的人是很难得到信任的,他们的看法只会引起对方的怀疑。不过,一个人如果把自己摆得太低,而过分谦虚甚至畏缩的话,也不利于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过多的谦逊反而会被人看成虚伪,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虚荣。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柯立芝总统的两则逸事。
在爱莫斯特大学的最后一年,美国历史学会曾授予柯立芝一枚金质奖章。这在当时是一个被无数人看重的荣誉,但他却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甚至连自己的父亲也不例外。直到工作之后,他的上司——诺坦普顿的法官菲尔德,才无意中在《斯普林共和杂志》上看到了对这一事情的报道,此时,距柯立芝领取这一奖章已有六周了。
从佛蒙特州的村庄到白宫,柯立芝在他一生的事业中都以这种真诚的谦逊而闻名于世。然而,下面这则逸事却表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方面。
当柯立芝竞选麻省省议员连任时,在选举即将进行的前夜,他忽然无意中听到了省议会议长的职位正虚位以待的消息。于是,柯立芝拎着他那“又小又黑的手提袋”,大踏步地赶到诺坦普顿的车站。两天之后,当他从波士顿回来时,手提袋里已经装上了大多数议员推举他为议长的联名信。就这样,柯立芝顺利地出任麻省议会议长,从而迈开了自己走向政坛顶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