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做人最吃得开
28647000000005

第5章 说话方圆舌有钩,互不得罪吃得开(1)

人人都有一张口,都能说话,但是否能把话说活说好就另当别论了。在现代社会交际中,说话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可以让陌生人变成朋友,熟识的人变成之际,相互嫉恨的人重归于好,甚至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维护尊严。相反,如果一句话说得不妥,轻则会破坏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重则会导致事业的失败。所以,说话方圆互不得罪是非常必要的。

1.赞美使人获得无穷魅力

赞美别人即是对别人的尊重和评价,也是送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和报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笔无形的投资。它可以表达我们的一片善心和好意,传递我们的信任和情感,化解我们有意无意间与人形成的隔阂与摩擦。既然对人表示赞许有如此多的好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我们在付出了必要的劳动和热情之后,都期待着别人的赞许。那么,把自己需要的东西,首先慷慨地奉献给别人,在体现我们大方的同时,也会得到对方的感激,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顺利。反过来说,这世界上没有谁打心眼儿里喜欢别人来指责他,即使是称兄道弟的朋友,你批评他几句,对方的脸上往往也有挂不住的时候。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斯金诺,通过一项实验表明,连动物的大脑在收到鼓励的刺激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都会开始调动子系统,从而影响行为的改变。而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期望和享受欣赏更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一位日本社会心理学家说过:“人们对你赞誉、佩服或表示敬意时,除非显而易见地是在溜须拍马,即使是应酬话,你还是会觉着舒坦。可是,当听到他人对你不中听的批评时,即使他并没有恶意中伤,而且又部分符合实际,你也可能会长期对他抱有反感。”

这位心理学家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人性在对待赞许和批评方面的底蕴。中国也有相同的经验之谈,不过言简意赅,没那么具体。如“多栽花,少栽刺”,就是这方面既直接又深富哲理的良策警语。

一般人身上,都有着难以察觉的闪光点,而这些正是个人价值的生动体现。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往往独具慧眼,大多是赞颂别人的专家。

赞扬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我们应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毫不吝啬地赞扬别人,使赞许获得广大而神奇的效用。

有位学者在一所高等学府就职,此人深沉不露,严肃认真。他的妻子在实验室工作,经常与机器和数据打交道,也难免谨慎和刻板。然而,有一天朋友们却突然发现,学者的妻年轻了许多,不仅待人热情洋溢,而且穿戴打扮也焕然一新,遇到开心的事情时笑声爽朗,很是动人。众人都很纳闷,她怎么像换了个人似的?询问学者,才知道她近来换了一个工作环境,那里年轻人多,气氛融洽,顶头上司又是一个充满活力、很会说笑话的人,非常赞赏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不失时机地给予她应有的鼓励和赞美,她也感觉到自己好像突然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因而精神面貌也充满了朝气。

这件事告诉我们,赞扬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赞扬的过程,是一个沟通的过程。通过对方的赞扬,你得到了欣赏和尊重,享受了自尊、成功和愉快,你的精神面貌还能不充满盎然生机吗?

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比较高层次的需求,它一般表现为荣誉感和成就感。赞扬的作用,就是把他人需要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拱手送到对方手里。当对方的行为得到你真心实意的赞许时,他看到的是别人对自己努力的认同和肯定,从而使自己渴望别人赞许的愿望,在荣誉感和成就感接踵而来时得到了满足,并在心理上得到强化和鼓舞。

某校有一位同学,在一次命题作文中,抄袭了某杂志的一篇散文。极为巧合的是,语文老师手里恰恰也有这一期杂志。多年的从教生涯,使这位老师深深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要鼓励和赞扬,这比用挖苦和指责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给学生的,是正面的引导和促进。所以,他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把这位同学私下叫到房间里,称赞这篇散文写得很好,并帮助他分析了文章结构和起承转合,嘱咐他向更高的写作目标奋斗。结果,这一次保护面子的赞许行动,在这位同学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真的爱上了写作,并且靠着自己的执着和勤奋,最终成为了知名的业余作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善于赞扬别人优点的人,绝不会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同时他自身也会得到很大的收获。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方面的体验,赞扬别人,往往也会激励自己。别人的精神会感染我们,别人的榜样作用会带动我们,有时候我们会想,人家可以,我们又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因而会朝着你所赞扬的目标奋斗,并最终有所收获。

2.学会骂人不带“脏”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理的难题,这种场面往往让人很窘迫,这时你必须使点“心眼”,学习些应对的方法,采用“骂人不带脏字”的说话技巧,这样你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地化解尴尬的场景,从而把自己从窘境中解救出来。

有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

“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得到的,不花钱把酒买回来,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却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从有酒的瓶子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想不花钱喝酒是不适当的行为,而如果伙计不知道该如何机智应对的话,就可能遭到老板的严厉斥责,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买酒喝。

在现实生活中,用骂人不带脏字的方法,反驳别人的不适当言行,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技巧:

(1)委婉点拨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因而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有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邀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还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既而脸上出现了不快。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接连好几次。演奏者看到他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道:“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子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罗西尼对模仿、抄袭的行为深恶痛绝源。然而,直接的指责恐怕会使对方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言及其说明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也一定会涨得通红!

(2)比对方更荒谬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已经达到30亿美元!”

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处理不好会大大折损自己的形象,然而蒙博托听了后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

“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的提问显然是认为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假如蒙博托发脾气,义正严词地驳斥,则既有失风度体面,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用三言两语就能澄清吗?

于是,蒙博托除了用“哈哈大笑”表示不屑一顾以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3)循循善诱

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着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以解他们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这个消息,立即赶往现场。面对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很恳切地说:“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以吗?”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立即允诺道:“完全可以。”

于是,列宁问道:“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再问:“那么,还要烧它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的表现,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动的群众,列宁几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认识,保住了皇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

(4)针锋相对

有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书。有个评论家曾向这位女作家求婚而遭到拒绝,因而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她。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其作品的成功。

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有人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经有人在偷偷发笑了。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势,认为问题以外的争吵于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读的?”

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做的评论无非是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做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5)幽默一点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需要肯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受到某种不合理的阻扰或不公正的待遇时,不妨运用幽默的力量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既能把问题说出来,也不会当事者恼羞成怒,与自己针锋相对,同时还体现了自己的机智。

有一家公司的餐饮部,伙食很差,而且收费昂贵。职员们经常批评,甚至谩骂餐厅负责人。有一回,一位职员买了一份菜后叫起来,他用手指捏着一条鱼的尾巴,把它从盘子中提起来,冲着餐厅负责人喊道:“喂,你过来问问这条鱼吧,它的肉上哪儿去啦?”另一位职员要的是香酥鸡,他发现没有鸡腿,于是他也叫起来:“上帝啊!这只鸡没有腿!它怎么跑到我这儿来了呢?”

同样,当别人妨碍你的工作时,你也可以提高嗓门回敬他一个幽默。

有一位女乘客不停地打扰司机,车子每行一小段路程,她就提醒他,说她要在某个地方下车。司机一直很耐心地听着,不吭声。后来女乘客大叫:“你不说话,我怎么知道要下车的地方到了没有!”司机也叫起来:“那你就看我的脸吧!我的脸笑开了,你就下去吧!”

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有一次拍摄一部大片。这部大片的女主角是个大明星、大美人。可她对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唠叨摄影机的角度问题。她一再对希区柯克说:“你一定得考虑我的恳求”,“务必从我最好的一面来拍摄。”

“抱歉,我做不到!”希区柯克大声说。

“为什么?”

“因为我没法拍你最好的一面,你正把它压在椅子上!”

在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的时候,运用幽默的力量,既能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能避免造成过分尴尬的局面,深深伤害别人的感情。这是一种高超的说话技巧。

3.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剩下的那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而且,说什么话,也得看什么对象,正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很多人认为,大丈夫处世应当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但仔细观察那些成大事的男人,你会发现,他们平时言语平和,知无不言,能说会道,但到关键时刻,却不轻易开口,只说三分话,而留七分自己用。其实,说话太直会让人发现自己做事的目的,会让人看出自己的破绽,而这一切也是别人利用我们的突破口。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意思是对方倘若不是相知很深的人,你就畅所欲言,那就是失言。事实上,这种只顾一时痛快,不顾对方反应的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

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若是关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虽说忠言逆耳,却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而你只知高谈阔论,孰不知轻言更易招忧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要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因为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地向别人宣布。

所以,做人最好还是世故一点,说话前要考虑是否事事可对人言。逢人只说三分话,决不是不诚实,也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好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做长谈,这才叫通达世故的人。

人在满怀喜悦或满腔忧愁的时候,总是想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宣泄一下。人们可以在倾诉中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倾诉中整理自己的思绪,审视自己的行为。通常,人们需要一个安静、理智的倾诉对象,需要他同情和沉稳的目光。如果人们的倾诉被一次次地打断,那么他的倾诉心理就得不到满足。

有一次,公司里的一位美容师来向格林先生倾诉自己婚姻的不幸,并问他,自己是否应该提出离婚。格林先生并不熟悉她的家庭,不可能为她拿主意,只好每次在美容师问到他的时候,反问一遍:“你看应该怎么办?”格林先生每反问一次,美容师就认真地考虑一下,然后说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