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14日凌晨两点,夜幕笼罩着正遭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摧残的英国首都伦敦的上空,只有街上的路灯还闪着昏暗的亮光。劳累一天的人们正沉浸在梦乡之中。
突然,宁静的夜空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从梦中惊醒的人们慌慌张张奔出门外,还没有来得及进入防空洞,就看见远处火光闪闪,紧接着传来了轰隆、轰隆的巨大爆炸声,整个城市好像都在剧烈地摇晃着。顿时,烟尘滚滚,大地震颤,房倒屋塌,哭喊声连天……
防空指挥部的雷达荧光屏上出现了大批闪亮的回波,防空部队立即进行全面搜索。刺眼的探照灯光柱来回交叉扫射,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样,但是连一架敌机的影子也没有见到,而在爆炸现场留下了大小不等的弹坑和烧焦的碎片。
惊呆的居民这时如噩梦初醒,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怎么连一点飞机的响声都没听到,就扔了这么多炸弹,真是活见鬼!
同年9月8日,伦敦又一次遭受这种“恶魔”的袭击。当时,伦敦多数居民正准备吃饭,突然,数枚巨型“炸弹”从天而降,使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巨型“炸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恐慌。它们形状怪异,从天外飞到伦敦后便一头扎到地上,像炸弹一样发生爆炸,这使英国人感到惊奇:说它们是炮弹,可飞行时尾巴喷吐着明亮的火舌,并发出“轰隆隆”的响声;说它们是飞机,可当英军飞机进行拦截并向其开火时,它们却没有任何抵抗的表示,甚至也不躲避,只顾玩命地向前飞,无所畏惧。
更使人不解的是,有几枚“炸弹”并未受到炮火的袭击,却向英吉利海峡冲,葬身于大海,好像在自寻短见。
这相继而来的天外横祸,既使英国人惶恐不安,又使他们疑惑不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处于垂死挣扎的德国法西斯从300公里以外的荷兰海岸向伦敦发射的新式武器。它在几分钟内就能飞过波涛滚滚的英吉利海峡,直向伦敦飞来。
英国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弹——V—2导弹。人们也把它叫做“飞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失道寡助的法西斯德国经过几年的侵略战争,军事实力消耗很大,并走向衰退。面对同盟国的猛烈进攻,德国侵略者显得力不从心,失败的命运正悄然而来。
正当希特勒一伙力图扭转面临的越来越不利的战局时,德国火箭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又使希特勒看到了一线希望。为了挽救德国失败的命运,希特勒便孤注一掷地决定使用德国火箭研究中心研制的秘密武器。
1943年,德国在研制成辅里兹—X和HS—293两种空对舰制导武器的同时,也研制成功了两种地对地导弹——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
V—1导弹长76米,翼展55米,总重2200公斤,飞行时速550~600公里,射程300公里,采用脉冲式喷气发动机。由于这种导弹在飞行时发出可怕的响声,所以又称为“嗡嗡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德国军队向英格兰南部和比利时发射了约1万枚V—1导弹,造成了巨大的杀伤破坏作用。
继V—1导弹之后,德国又研制成了威力较大的V—2导弹。这种导弹原名A—4,于1942年10月研制成功,1944年6月改称为V—2。
V—2导弹长8米,直径165米,总重13万公斤,射程达320~480公里。它采用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这种导弹能在地面上炸出一个直径20米的大坑,并能在周围100米范围内产生致命的冲击波,因而具有相当大的威力。
在德国用世界上最早的导弹——V—2导弹袭击伦敦时,英国尽管使用了各种防空手段,但都无法防御这种导弹的攻击。于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立即向美国求援。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将这件事交给了美国研究导弹中心——加州理工学院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任是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卡门先后收了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4名中国博士研究生,他们后来大都成了我国导弹、原子弹工程的关键人物。
那时,这4位中国青年研究人员都是美国研究火箭技术的骨干。卡门把最高当局下达研究对付V—2导弹袭击伦敦的任务交给钱伟长、林家翘等人,以防止德国的再次袭击。钱、林两人分析了有关资料后认为:德国V—2导弹是从欧洲的西海岸发射的,逆着地球自转方向才正好打到伦敦的市郊。这说明德国采用了最大射程,不能再打得更远了。于是,他们建议:在伦敦造成一种市中心多处被击中的假象,好让德军继续按原定射程和方向进行攻击。这样,虽然伦敦东部损失较大,但伦敦市中心可以避免被V—2导弹击中。
英国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在伦敦郊区伪装了一个“假伦敦”,居然蒙骗了德国间谍,在后来的V—2导弹袭击中,使真正的伦敦中心避免了重大损失。
丘吉尔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这件事时,无不感激地称赞道:“美国青年真厉害,了不起!”但他哪里知道,想出这一高招儿的实际上是中国青年科学家。
由此可以看出,V—2导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并投入实战使用的导弹。世界各国后来研制和发展的各种类型的导弹,大都以它为最初的蓝本。
V—2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其命中目标的精度不高,误差约达15公里,但由于德军发射的数量多,给英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德军先后向伦敦发射了4300多枚V—2导弹,造成英国2700多人死亡,64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严重。
后来,德国在V—2导弹的基础上着手研制射程可达5000公里的两级火箭推力的A—9和A—10弹道导弹,以便用来袭击美国本土。但未研制成功,战争就结束了。
这种导弹之所以能自动飞,而且飞得快(速度为每小时640公里),是因为它装上了火箭发动机。当时的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是酒精、液氧等液体燃料,这为以后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应用开了先例。
导弹能自动准确地击中目标,主要是靠它上面装备的控制仪和操纵舵。这就是导弹和一般炮弹、火箭弹的主要不同之处。由于它能将弹丸自动导引到目标上,所以才给它起了“导弹”这个形象的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导弹武器发展很快,其兄弟姐妹竞相问世。它们千姿百态,各显神通,已形成一个子孙满堂、兴旺发达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