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孩子早恋是有象征意义的,早恋意味着过早的成熟和走进社会,意味着在家庭以外寻找在家庭中满足不了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一个温馨的家,有足够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孩子躲在安乐窝里享受还来不及,就不太容易过早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温暖。早恋的孩子他们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就是感到空虚和无聊。每一位父母都知道中学的课业很重,如果他们在学习之余,在家庭中也找不到可以倾吐心声的环境,就会逐渐积累大量的压力,而这些压力需要找地方抒泄。另外,如果他们成绩不好或者从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就更容易感到空虚无聊,于是找小恋人就成了他们排解压力、倾吐心声、排遣无聊的好办法。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就未必一定要通过恋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我就这样问一位母亲,孩子十八岁还用抱吗?这位母亲羞涩地笑了笑,“十八岁还要抱,搞错了没有”。其实,父母和孩子这种肢体的接触,比如,拉拉孩子的手,拥抱一下,能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需求。人的一生当中有三大‘皮肤饥饿’期,即婴儿期、青春期、更年期。青春期的孩子有两面性,一半是儿童一半是成人,而家长们往往只看到孩子渴望成人的一面,忽略了他们依然存在着孩子的心理,他们其实希望得到父母的一个拥抱和更多的关爱。“因为你不抱他了,他只好去找别人抱了!”有人曾风趣地这样解说早恋,孩子的“皮肤饥饿”得到满足后,对家长的黏乎会自动消失,但对父母的信赖、尊重从此打下了基础,“相反,一旦在家无法满足,他们就会去同龄人中寻找,凡是早恋的孩子,都缺乏家长的爱。”
预防孩子早恋,家长首先做到,父母之间的问题,需要父母自己去解决,不要把过多的压力传递给孩子,尽量帮孩子减压。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而不是只问学习成绩。第三,如果孩子真的早恋了,父母也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或者拆散他们,而是要多想想,父母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以致孩子非要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温暖?这样想一想,有助于父母更加理解孩子,并理性地处理好孩子早恋的问题。
父母反对孩子早恋,是因为爱他们,担心恋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父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爱孩子就一定要保护孩子。要是你的做法使孩子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什么都不告诉你,你如何协助他们解决自己的困难?有些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忙着挣钱,忙着搞事业,不太关注孩子,没有时间听孩子讲话。到孩子进入青春期,问题出来了。可青春期的孩子要寻求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这时让父母和他们做朋友,不是太难了吗?早恋不是孩子的问题,问题往往可能是因为双方家长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协助成长中的孩子恰当地处理早恋引起的各种问题。所以出现孩子早恋的家庭目标绝不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家长式地教训热恋中的小恋人,甚至制止他们恋爱下去,而是加强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质量,协助父母不要因孩子早恋而粗暴的对待孩子,或者放弃孩子,把他们推向社会。其实,有时孩子早恋为了寻找感情的依托。大多数家长往往只在乎他们的成绩,而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甚至有些家长的脸成了孩子成绩的“晴雨表”,孩子考试成绩好,家长就整天乐呵呵,反之,就总板着脸。代沟随之加深,沟通成为奢求。因此,许多同学就通过早恋寻找倾诉的对象。由于双方都是学生,有着相似的遭遇,所以容易引起共鸣,成为彼此感情的依托。所以,我认为父母对早恋应该客观地看待,给予一定的理解,而更多的应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不该一味地指责。
孩子为什么要撒谎
“六一”节那天,贝贝从幼儿园回来,高兴地告诉妈妈:“我们班唱歌比赛得了第一,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块糖。”后来妈妈碰到老师,老师说:“没有啊!贝贝她们根本没有唱歌,她们的节目是‘龟兔赛跑’的童话剧。”又有一天,贝贝神秘地告诉妈妈:“妈妈,你知道吗?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很漂亮的老师,昨天带我们到河边去画画呢!”妈妈去幼儿园一问,根本没有这回事。妈妈很生气,问贝贝为什么说谎,贝贝不说话,只是很委屈地看着妈妈。妈妈只好说:“下次不要这样了。”其实,像上例中贝贝的说谎情况,在孩子中是很常见的。一个人刚刚出生时,是根本不知道说谎话的。孩子从小长到大,如果他的谎话越来越多,那么,他所有的谎话,都是从家庭、社会上“学会”的。例如,有一个小孩子觉得妈妈比较疼爱他的妹妹,于是就故意做一些坏事,再告诉妈妈是妹妹做的,希望妹妹被骂。那么,一定是妈妈做得某些事情没有照顾到他的感情。如果妈妈在兄妹之间有“一碗水端平”的目标,那么她就会照顾到兄妹双方的感情,力争达到感情给予的平衡,这样这个小孩就不会敌意性的撒谎。还有的小孩考试考不好,讲出来怕会被打,于是就骗父母成绩单还没发,然后自己在成绩单上签名;或者自己不小心打碎玻璃杯,害怕被责骂而找一些理由或推托是别人弄破的,这都是防卫性的谎言。通常孩子在闯祸或做错事情以后,不仅担心受罚且内心充满压力,以致心理产生恐惧而诱发他说谎。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孩子说谎话之前,一定发生过考试考砸了父母责骂甚至动手打得现象,或者闯祸、做错事有过遭受惩罚的经历。看来,孩子的行为、表象、成绩在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或者目标时,家长的不当、错误的反应才是孩子撒谎的真正原因。
5岁的女孩细细正在和邻居小朋友们一起玩,大家都知道细细有一个非常好看的绒布大熊猫,就让她把大熊猫拿出来给大家玩,她明明知道大熊猫放在哪里,却说:“我不知道妈妈把大熊猫放在哪儿了。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生活中也经常如此):“人之初,性本善”的细细,本来愿意把好看的大熊猫拿出来给小朋友们玩,因为细细能从大家分享玩娃娃游戏中能获得快乐,而且以前她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她妈妈不愿意:“谁叫你把大熊猫给她们玩的?你看,大熊猫都弄脏了!下回她们再来,你就说,‘我不知道妈妈把大熊猫放在哪儿了’!”妈妈的目标无非是少洗几次娃娃。于是不会说谎话的细细被妈妈无意中教成了会说谎话的细细。由此可见,孩子说谎话的坏习惯,和父母无意识的引导有关。例如,有位妈妈很高兴的说“我们家的孩子可懂事了,挺会哄大人高兴的,自己不想吃胡罗卜,可是呢更我们说,胡罗卜有营养,全都夹到我们大人的碗里。”显然,这位母亲不但不批评孩子的错误做法,却还表扬孩子。父母的种表扬,给孩子的心灵播下了说谎、虚伪的种子,这粒种子是有生命的,会发芽的会成长,将来结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恶果,谁又会知道呢?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家长和孩子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孩子说谎。家长的目标是从家长自己的立场出发,要求孩子不能闯祸、不能做错事或者少洗几次衣物、省点事等等。比如,孩子踢足球打破了别人家的玻璃。家长只看到玻璃破了的结果,从自己的立场上考虑到要赔偿,有经济损失,就惩罚孩子。没有考虑孩子自己也是不愿意打坏被别人的玻璃,只是不小心。于是,家长的目标是玻璃被打破家庭有损失,惩罚孩子避免今后的损失。孩子的目标是踢足球,从中体会到快乐。目标不一致产生的冲突是孩子对父母的惩罚不满、恐惧,今后为了避免惩罚孩子不得不选择说谎。同样菲菲的目标是从分享玩具中中获得快乐,妈妈的目标是少洗几次弄脏了的娃娃。孩子的目标与妈妈的目标冲突时妈妈选择了教孩子撒谎来迎合自己的目标。避免孩子说谎,家长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做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只要不与家庭总的目标不冲突,不妨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错误中体验错误造成的后果中成长要比在谎言中成长跟为有利些。同时一旦小孩子说了谎,父母亲必须先冷静的面对他说谎的事实,然后客观的处理,千万别把自己的情绪利益考虑加诸在孩子身上,这会造成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上受到伤害!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与父母交流
一位家长很困惑:我的孩子不愿交流,该怎么办?我说:你举个例子吧。家长:比如,我问他,“你今天过得开心吗?”他冷冷地说:“还可以”。我再问,“你有什么高兴的事与我分享吗?”他回答:“没有。”孩子之所以不喜欢与父母交流,是因为有时父母并没有真正与他们进行交流。所谓交流,就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心与心的沟通。而不应该以家长的身份要求孩子向你说些什么,或者套出点什么。父母应该明白他不是三言两语的夸奖话就能满足了的小孩子了。他不再是任何事都依赖于父母了,他知道的东西已经很多,甚至有些他比父母知道得还要多,他需要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不喜欢严肃的说教……
肖洛不爱说话,父母就想方设法敲开他嘴,这样做他肯定不愿意与你交流。可是父母发现他很喜欢他小妹妹,一谈到他小妹妹他就有感觉,滔滔不绝的讲述:他是怎么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小妹妹、小妹妹有那些可爱之处、小妹妹哪天因为什么事把他逗乐了等等。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引导孩子也是一样,父母跟孩子谈他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就喜欢与父母交流,父母就可能培养出天才。所以,如果父母的目标是敲开孩子的嘴,想了解点什么,而不是与孩子做心与心的交流,这样孩子肯定是不愿意和父母交谈的,父母培养的就可能是一个会说话的哑巴。
有一对父母近日却为孩子急寻一名“陪玩”,目的是让孩子敞开心扉、不再郁闷。王先生道出了其中苦衷:“孩子这段时间不爱说话了,似乎有自闭的倾向,又是好几天都不说一句话,这样下去,就算成绩好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和妻子的工作很忙,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与孩子就很少有相处时间。因为随着升学考试的临近,父母觉得与孩子出现了感情交流的“真空期”。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就会更少,没有共同语言哪有交流。
这对父母还好意识到了孩子的问题是由于忙而缺乏沟通,也想采取措施弥补。但是,父母到孩子已经出问题的时候还没有弄清楚家庭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忙为了什么,为了赚钱?赚钱又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于是父母忙着赚钱,没时间陪孩子,就用钱请人陪,用钱教育孩子,可是没有想到用钱“堆”出来的子女,正逐渐远离父母,他们甚至讨厌与父母有情感交流。广大的家长是不是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了:“我们辛苦到底为了谁?”“赚钱比孩子更重要吗?”“如果有一天,我们只能无奈地面对铁窗内的孩子时,倾其一生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能跟孩子谈问题,一谈他就往外跑,孩子到底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