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的。汽车一到亚得里亚海滨,就能看见一个很长的半岛伸向海湾。我们乘车沿着半岛前行到尽头的码头。一位从威尼斯岛内过来的导游在码头迎接,把我们引上了去威尼斯的渡船。导游王小姐出生于中国台湾。据她说,她已在威尼斯生活多年,是地地道道的威尼斯人了。她对威尼斯地理位置、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都很熟悉,为我们这次漫游水城,提供了许多方便。
水城威尼斯,纵横交错的177条大小河道,把全市分割成120多个岛屿,故又名“百岛之城”。岛与岛之间有400余座形式各异的大小桥梁相连,水道纵横,街衢对峙,阳光叠射,屋影扶苏。真如前人有诗所云:“水市初繁窥乱影,重楼深处有行舟”。一派水城景色,好不迷人!轮渡船把我们带到了水中之城威尼斯。我们在城内的中心岛上了岸。登陆之后,我们仿佛坐在一条大船上了。据说:威尼斯整个城市都是从水上用木料和石料“托”起来的建筑。威尼斯总的面积不算大,却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古迹。全市共有120座教堂,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难怪拿破仑巡游威尼斯之后称它为“举世罕见的奇城”。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最繁华、最壮观的一个街心广场。圣·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标志为狮子,故威尼斯的城徽为一巨狮抱着一本福音书。这里的歌坛水榭、亭台楼阁,是威尼斯城最美的建筑,富丽堂皇的王宫,罗马拜占庭式的大教堂,执政官宫和拿破仑王宫等都引人入胜。广场上耸立着高将近100米的钟塔,身姿挺拔秀丽。圣·马可大教堂与众多教堂不同而具有特殊意义的是,教堂里面有圣·马可墓。相传公元828年有两个威尼斯商人把圣·马可的遗体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偷运葬于此地。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宗教纪念性建筑的象征,也是威尼斯政治权力的象征。最早是作为执政官的礼拜堂而营造的,是执政官郑重宣誓就职的地方,也是执政官欢送部队奔赴战场为他们祈祷的地方。我们来到教堂门前,深为其巍峨壮观而震憾。教堂的正外立面有五个拱门,还有五个东方艺术风格的圆屋顶。整体结构坚实而又具有动感。每个门洞上刻有《收回福音布道者的尸体》故事中的一个场面。门廊上面还装饰着威尼斯古罗马风格的浮雕作品。人们看到的门廊上面的巨幅镶嵌画《最后审判日》,是19世纪按照拉当乔的底图制作的壁画。再往上一层的正中放着四匹马的青铜雕像,这座青铜塑像经历了战乱的沧桑。据说,这是威尼斯总督利科·当多洛于1204年作为战利品从君士坦丁堡拉来的,是公元前四世纪利西普的作品。后来拿破仑曾将这四匹马掠走。1815年在奥地利人调解下,这四匹马又回到威尼斯。现在这里摆放的是复制品,真品珍藏在教堂内。这些青铜马后面有4根装有11世纪风格柱顶的八棱石英钟柱,上面的雕像是著名雕塑家达累·马塞涅于1385年雕刻的。在欧洲看的教堂多了几乎都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但这座教堂以其独特的经历和精湛的艺术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我们离开圣·马可大教堂,来到了圣·马可广场东面的总督宫。这是总督和执政官办公之地。我站在这座建筑前,看到它似乎与水城的风格不尽相同。导游说:“它建于公元9世纪初,是政府从纪拉莫可迁到威尼斯之后建的。为了抵御敌人,所以这座宫殿有点像城堡。后来这座建筑经历了几次大火的焚劫,1483年、1574年、1577年几次火焚,又几次修复。1577年大火之后,重新修复,突出地反映出它在艺术的成就。”我们看到,在面向码头的大窗上安放了一座“正义女神”的雕像;西边的壁龛中,摆放着海神奈突诺和战神玛尔斯的雕像。阳台顶上安放着1579年阿雷桑德罗·维多利亚作的《威尼斯》雕像。整个建筑布局中,从“草桥”往东的雕像《哲人》和《婚礼》最具特色,作品相继以8个场面表现了威尼斯人的生活和当时的风俗习惯,表述了14世纪的威尼斯历史。这座宫殿进门的楼梯被称为“巨人梯”,因为两旁有海王神和战神的巨大塑像而得名。
离开总督宫之后,我们缓步来到著名“叹息桥”边。横跨总督府和威尼斯监狱之间狭窄的小河道上有一座小桥。这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叹息桥”。为什么叫“叹息桥”呢?据说,这座小桥在数个世纪中一直是一个令人抑郁的通道。囚犯们从监狱提到法庭审讯时,总要被迫走过这座小桥,审讯后再回黑暗的牢房时还要穿过这座小桥。犯人们过桥时总要发出叹息,19世纪有位著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描写这座桥时称它为“叹息桥”,桥因此而得名。我们来到桥头仔细端详这座令囚犯们叹息的小桥,发现从远处看或从近处看,这座桥的建筑都很特别,它不是普通的“桥”。“叹息桥”的架空高度是别的桥的好几倍,离河面很高,桥面桥顶都是封闭式的,侧面留有孔洞观看外面。作为一条犯人的通道,这里安装的不是通电的铁丝网,也不是装上玻璃剌的围墙,而有牢固的防犯措施,桥的拱边上点缀着人头雕像,人头雕像上方有一条水平饰带。再往上是一扁拱形顶中间的线浮雕,正义女神端坐在两头狮子之间,顶上为依奥尼亚式柱头螺旋装饰,装饰着精湛的艺术品。由此可见,威尼斯人处处都不忘艺术的。“叹息桥”就是见证。
威尼斯的教堂也充满着艺术精神。在威尼斯岛上的120多座教堂中,圣·马可教堂、斯卡尔齐教堂、小圣西门教堂、圣乃尔库奥拉教堂、圣使徒教堂、神迹圣玛丽亚教堂、圣扎卡丽亚教堂、圣莫伊塞教堂、大圣乔治教堂等都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圣殿”,都有各自的特色。当然,威尼斯的美术博物馆更加引人注目。威尼斯十八世纪博物馆、弗朗凯蒂画廊和美术学院陈列馆都很迷人。其中美术学院陈列馆是威尼斯最美的建筑之一,陈列馆中的藏品反映了威尼斯绘画艺术的全貌。如14世纪的威尼斯画派的《圣母加冕礼》、《圣母领报》、《圣母和先知》;15世纪的《圣母玛丽亚和圣婴》、《圣奥索拉的传说》;16世纪的乔尔乔内的《暴风雨》、《女人体》;提香的《圣心悲切》;17世纪的斯特劳齐的《法利塞王宫的筵席》等都是这个陈列馆的镇馆之宝。参观之后,有谁不为之叹服呢?
我们在一家叫“杭州酒楼”的中餐馆吃过午饭之后,回到马可·波罗广场,导游对我们说:“如果你想在威尼斯浪漫潇洒地游览个痛快,一定要坐一坐这里的‘贡都拉’。”她的话具有一定的诱惑性。什么叫“贡都拉”?我以前在别人的游记里知道这个名字,但想象不出它是什么样子。这次却要实地见识一下“贡都拉”了。这与这座城市的奇特有关。威尼斯街道与街道之间的路面不叫“路”而叫“水道”。最长的一条水道叫“大水道”。大水道上横跨着三座著名的大桥——斯卡尔齐桥、里亚尔托桥和学院桥。有45条小水道又与大水道相交汇,有近400座桥梁和全城各部分连在一起。如果你想在威尼斯“走街串巷”,一定得乘坐船,于是出现了一种小游艇,“贡都拉”大概相当于浙江绍兴水乡的“乌篷船”吧。看来,是要尝试一下了。导游领我们走近小码头。我们看到河中有许多黑色平底、首尾尖翘的单桨狭长小木船,导游指着这些小船说:“那就是“贡都拉。”这种小船形式差不多,但颜色各有不同。有的首尾涂成红色,有的涂成黑色,船身饰以花纹,船体看上去十分轻盈,似可抬着走。据说造价十分昂贵。最普通的“贡都拉”,每艘造价也要三、五美元。因造价贵又是这里唯一的旅游交通工具,犹如今天北京走街串巷的豪华人力三轮车,所以租价也十分昂贵。每条船行程40分钟,租价220美元。我折算一下,每小时相当于2000元人民币。这在中国来说就是天价了。但是它的诱惑力很大,我们只好咬咬牙试它一回了。可以合租,最多乘坐6人。因此,我们同行的凑够6人合租一条船,每人37美元,也就是每人游40分钟,交人民币330元左右。虽然贵一些,但也是可以承受。交了租金以后,船东领我们下船。他在前面掌舵并引路。我们坐在后面摇桨,自由自在地穿行在威尼斯的街巷之中。一排排建筑物浮在水面。许多人家都有后门开向河道,后门栓着一条小船,是他们私家船,也就相当于停在门前的私家小车。有的楼与楼之间仅有一、二米宽,对门邻居,站在各自的凉台上,可以握手寒喧,犹如广州狭小的胡同里窗台对窗台一样。人到之处,波光粼粼。因为水道纵横,行舟繁密,处处都可以碰到别的游人的小船,但船老大高超的技艺,都能避开,互不相撞。我们在行至阿托大桥附近的一个小河道里,船东介绍那附近一座3层楼的楼房,说这里曾经是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住所。究竟是不是?我们没有机会上去参观。“姑妄言之,姑亡听之”罢了。我们游览快要结束时,对面开来一艘豪华“贡都拉”。船上两人看上去是一对情侣,亲亲密密。另外还有一个“吹鼓手”,他用手风琴拉着悠扬的曲调,而这对青年男女则放声歌唱。唱的什么曲子,我们听不懂,但显得特别浪漫而抒情。于是有人说:“看那潇洒劲儿,那才叫游水城哪!”船东告诉我们说,要请一个乐师陪游,价钱要加一倍。算下来,40分钟就得500美元,也就是四、五千元人民币呀。这更是“天价”。
在“贡都拉”上潇洒一回,似乎得到一种满足感。上岸后,导游打趣地说:“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你们游览了‘水城’,有了“水”,我看还少一个“火”,现在我要领各位去看‘火炼’,看一看意大利冶炼‘水晶’的工艺。”威尼斯是著名的水晶工艺品产地,这里的水晶工艺品扬名世界,人们到了威尼斯,总是要买一些水晶项链或其他玻璃制品回去送亲友的。既然导游乐此不疲,我们也就颇有兴致地跟随而去了。
威尼斯最著名的水晶制造厂在牧拉诺居民区。由于玻璃吹制技术的发明和制作乳白色玻璃等其他工艺发展,致使牧拉诺玻璃制造业早在15世纪时就非常繁荣。我们来到一间玻璃工厂,导游领我们进去参观。这是一座小楼,建筑古老但显得很结实牢固,大有久经沧桑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景象。进入小楼内一个玻璃工艺品展览室,我们看到这里陈列着各种水晶和玻璃工艺品。据说威尼斯每年有1100万游客。许多人要参观这里的工厂,特别是东方来的游客。大概是为了适应东方游客的需要,展览室里配了一个懂中国话的推销员。他不像欧洲人,好像是阿拉伯人。他自称名叫“阿里巴巴”,也确有一点像阿拉伯民间故事里的阿里巴巴的味道。他用像新疆人说汉话的语调,引领我们去参观玻璃制造车间,看冶炼。冶炼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玻璃工匠从3000度高温的炉子里取出玻璃毛坯,用“吹”的技术,转一转,吹一吹,很快把一个玲珑剔透的工艺品制造出来了。大家都为工匠高超的技艺拍手叫绝。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参观冶炼是一个诱饵。参观完炼制玻璃的工艺之后就领我们到展厅“购物”了。阿里巴巴用意大利语夹杂着汉语,宣传威尼斯水晶如何精美,工艺如何超群,在世界上占有何种地位,以及世界各地游客都要在威尼斯购买水晶项链和玻璃制品等等。在他一番宣讲之后,他便拿出一对水晶项链和手链,说原价要300美元,因为各位远道而来,给大家特殊优惠,只要出220美元,装出忍痛削价的样子。这时还见没有人还价,又装出“让利”的样子,说:“不能再低了,200美元成交”。大家听了他口若悬河的叫卖,被骗得一愣一愣的,也就纷纷掏出美元。阿里巴巴抓住一把一把的美元,项链交易就一桩桩成交。
项链买卖成交之后,阿里巴巴便开始宣传威尼斯玻璃工艺品如何精美,在世界大城市的工艺品店里都很难买到如此精良、如此价廉物美的玻璃工艺品,一番花言巧语之后,他拿出一只精制的玻璃花瓶展示给我们看,说定价2000美元,如果各位要,可以优惠云云。大家为这花瓶昂贵的价格一片骚动。在互相争看之际,不知谁一失手,把玻璃花瓶摔在地上,顿时“玉碎”。呀的一声,阿里巴巴一下傻了眼。正在争论谁赔偿的问题时,导游赶紧躲了出去。没有了翻译,互相话又不通,顿时哑然,大眼对小眼地互相望着。连阿里巴巴也不知道是谁摔碎的,找谁赔呢。为避免尴尬,这时,导游赶忙招呼大家离开这里,出门上车。不知道哪位好心人,问导游:“打碎那么贵的花瓶由谁赔呀!”导游不以为然地说:“鬼去赔,他们赚得太多了!”用嗤之以鼻的口吻对待这个小小的事故。
威尼斯,因为你的美丽,你的奇特,也因为我们乘着“贡都拉”在这座水城“潇洒地走一回”,从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七、神奇不倒的比萨斜塔
比萨,意大利中部一座只有10多万人的小城。它在世界上很知名,大概有两人原因:一是它有一座堪称世界建筑史上奇迹的“比萨斜塔”;二是它有一种风行欧美的食品“比萨饼”。我们慕名来到比萨市,参观向往已久的名胜比萨斜塔。
我们从威尼斯出发,沿着意大利一号高速公路北上,汽车快速掠过一个个乡村,一座座古堡,历360多公里,中午到达比萨市。比萨城市不大,街上的大多数行人都是为参观比萨斜塔而来的旅游客。我们到比萨时,看见来自欧洲各国的大巴小轿摆满了停车场。摩肩接踵,游人如织。我们停车后便到斜塔附近一家叫“东方酒楼”的餐馆吃中饭,然后,就直奔斜塔而去。
我原以为,比萨斜塔是孤零零的一座塔。其实不然。它是一个建筑群。“斜塔”只是比萨大教堂的一座独特的钟楼。比萨大教堂雄居斜塔的北侧。为了迎接2000年新世纪的到来,教堂正在进行整修。教堂的周围布满了施工的脚手架,人们难于从外貌窥见其辉煌。而比萨斜塔则可以自由地观赏。比萨斜塔,巍峨壮观。我站立在它面前,就像站在一座大山之下。不过,斜塔,确实是斜的。如果以比萨大教堂为座标,它同那座并立其间的比萨大教堂已经呈很大的斜角。我从小摊上随手买了一本介绍比萨斜塔的中文版资料。其中说:“比萨斜塔是1174年动工,历时一百八十多年,1350年完工。比萨斜塔的建筑结构无与伦比。同东方的塔不同,它是一座8层圆柱形建筑,塔高54。5米、塔身壁部厚4米,顶壁厚2米多,从下而上,外围8重拱形券门,由底层15根圆柱,中间6层各31根圆柱,顶层12根圆柱,建成213个拱形券门而成。顶层为钟楼,塔内有螺旋状楼梯294级,盘旋而上塔顶,可眺望比萨全城。”这份资料对我们了解斜塔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