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48

第48章 甘肃粮食:历史与现实的思考(5)

4.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各地要根据当地的主导产业搞好基地建设,通过对原有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按新确定的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建设,形成一批规模大、商品量大、效益好的农产品基地。在基地建设上特别要搞好专业乡、村建设,形成数乡一业、多村一品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5.按产业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稳定原有服务体系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按产业发展的要求建立系列化的服务体系,与农户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和服务关系,使企业和农户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

6.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发展。要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为了加速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各地要对域外投资者特别是外资企业予以优惠,并对龙头企业立项审批、土地征用、税收及人才使用等方面予以优惠,以促进和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再认识

90年代以来,武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酿造业、粮食加工业、草畜产业、优质瓜菜和制种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出了莫高干红、云晓熏醋、荣华味精、西凉啤酒等16种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及3个甘肃省陇货精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0多万户,连接基地2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形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向。但是,当前全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研究,以便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我认为,从武威的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始终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遵循两大规律(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化经营不动摇),以建设中国(武威、黄羊)西部食品工业城为契机,以突出发展食品工业为总方向,形成主业带动,五大主导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做强龙头企业,做优产业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利益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具体地要把握和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判断粮食安全形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践证明,推进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结构调整每迈进一步,产业化就推进一步,产业化每推进一步也必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当前,全国农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由全面过剩转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较多,农业比较效益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提高,国家重新提出了粮食安全问题。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如何判断当前的形势,认识粮食安全形势及种粮比较效益,直接关系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我认为,目前影响粮食供求形势的因素主要有7个,一是结构调整,二是退耕还林(草),三是粮价,四是种粮农民积极性,五是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六是加工转化,七是自然灾害。在这7个因素中,其中有3个因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粮食的刚性影响不可逆转,即:结构调整、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加工转化,有3个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即退耕还林、粮食价格、粮农的积极性,只有一个不确定因素,即自然灾害是我们不完全预测的。从以上因素综合分析粮食生产形势,我认为,到明年底全国的粮食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粮食价格将会回落,从中长期看,粮食价格不可能持续在目前这样一种高位上,也不可能像前几年那样低迷,有可能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上下波动。种粮比较效益仍将会远低于其它经济作物。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证粮食基本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速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且经济效益较高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继续扩大优质瓜菜和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为产业化经营奠定良好基础。

二、遵循两大规律,积极培育适合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必须有绝对优势才能获得较快发展,这种绝对优势来源于特定地区的独特的自然资源的禀赋。我们过去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也重点从自然资源出发,过多地考虑了自然规律对产业的影响,忽视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随着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劣势可以转化,过去被认为是劣势的产品可以转化为优势产品,而过去的一些优势产业也有可能变为劣势产业。这一实践中的认知过程启示我们,必须在重视传统优势产业和产品的同时,要经常不断地发现和培育新兴的产业,必须对区情及其资源禀赋进行重新审视,努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优势放大为胜势。如天祝县和凉州区张义山区,由于地势高寒,气候冷凉,过去主要以种植小麦、青稞等低产低效作物为主,近两年,他们从传统的经验主义中跳出来,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变化的新趋势,发挥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少等特点,积极发展高原无公害反季节农业,把原来的劣势变成了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效益。2004年,天祝县特色种植业种植面积达到11.3万亩,反季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555.4万袋,其中高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初步建立了高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油菜杂交制种、反季节食用菌栽培、中草(藏)药材生产、优质油菜和优质牧草种植七大特色农业基地。生产的荷兰豆、甜脆豆、豆苗等蔬菜,远销到泰国、日本、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天祝县种植的碗豆主要当饲料,且产量低、价格低,效益不高。现在,他们转变思维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变收获碗豆为摘卖豆苗,把小碗豆办成了大产业,亩收入达到1000~1200元,是种植小麦、青稞的3~5倍。张义山区过去从来没有种植过蔬菜,现在已建成万亩高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中日光温室发展到400座,不上化肥,不施农药且具有特殊清香味的人参果,亩收入达到14000多元。目前已发展到140座,计划将张义镇建成中国人参果之乡。今后,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有重点地培育主导产业。凉州区重点发展蔬菜、葡萄、食用菌、制种和舍饲畜牧业;民勤县重点发展优质瓜菜、棉花、葡萄、红枣和草畜业;古浪县重点发展啤酒大麦、制种和羔羊产业;天祝县重点发展高原反季节蔬菜、油菜杂交制种、脱毒洋芋制种和牛羊育肥。

三、转变领导方式,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是指一个产品从要素投入到加工销售的整个完成过程。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工业来对待,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主要是树立“三化思想”,即:一是用市场化和一体化来构筑现代农业的发展平台。重点是把农业放在大的市场范围内来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把发展农业的目标由产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把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当作一个工业车间来安排,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核算,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鼓励城乡工商企业联手创办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型。要结合我市工业企业实施的“1131”工程,重点扶持51户规模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重点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国家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荣华、莫高、皇台、西凉啤酒等龙头企业要做好深加工、精加工的文章,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对黄羊面粉要做好联合扩张的文章,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对牧村肉业和张义皮革等草畜业龙头企业要做好投产达标的文章;对种子、棉花等加工企业要做好扶强的文章;对蔬菜、瓜果等流通企业要做好增强调蓄功能、扩大吞吐范围的文章。逐步构筑大中小结合、专精特并举的产业格局。二是用标准化生产来打造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三是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来组装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做好资本运营和招商引资这篇大文章,解决产业化进程中的投入问题

资本运营和招商引资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幕集资金的有效途径。各级领导要积极学习现代资本运营知识,掌握指导上市企业发展的本领。要加强对上市企业的服务,聘用1—2名在现代融资方面的专家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常年高级顾问,指导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一方面及时掌握企业经营发展信息,为政府制定政策、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融资和营销战略等方面的服务。此外,要对有条件的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建立企业集团,积极包装上市或借壳上市,进一步募集社会资金,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创造条件。要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重点产业和项目的扶持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放在和向上争取国家项目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采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项目联营招商和走出去招商等多种办法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心用情为投资者服务,实现重点项目“无障碍运行”,并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在项目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到投资领域,实现经济发展主体的民营化转型。

五、加强科技、流通和项目建设,建立强有力的服务支撑体系

科技、流通和项目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三驾马车。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狠抓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技术,秸秆青贮黄贮技术,综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把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培训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从单一的技术培训发展到综合技能培训,从技术的普及培训发展到技术资格培训和学历教育,初步形成了多部门配合、多渠道培训的格局。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新型的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体系,健全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选择品质价优的农产品进行种植;抓好以种子工程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作物、林木、畜禽品种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抓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不断增强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新兴的农业创新体系,使龙头企业、科技单位、中介服务组织成为高新技术的主体;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形成以市建中心、县区建站、重点产销区建速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认真作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产地认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逐步探索和健全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按照“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运销组织、农民运销大户、专业协会、城乡中间服务组织,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连接机制,完善“企业+中间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30%的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并尝试和推广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

切实加强项目建设,项目是经济建设的载体,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南沿海以至发达国家资本重组和产业转移、发达地区到西部地区寻找和开发资源和市内外客商低成本扩张等机遇。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项目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落实项目工作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要带头抓项目。把抓项目、促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的中心任务,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项目工作责任落实到领导、单位、个人,一把手亲自抓项目,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项目,其他领导配合抓项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合力。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好项目库,在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从武威实际出发,确定抓项目的重点,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三个重点,围绕发展酿造产业、加工型粮食、优质瓜菜、草畜产业、种子产业,集中精力抓好一批大项目。

(发表在《调查与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