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司马法
28694500000005

第5章 天子之义第二(2)

古者,国容[1]不入[2]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3];国容入军,则民德弱[4]。故在国言文而语温[5],在朝恭以逊[6],修己以待人[7],不召[8]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9];在军抗而立[10],在行遂而果[11],介者不拜[12],兵车不式[13],城不上趋[14],危事不齿[15]。故礼与法,表里[16]也;文与武,左右也。

【注释】

[1]容:礼仪。

[2]入:用于。

[3]民德废:人民的礼让之风就会废弃。

[4]民德弱:士卒士气低落。

[5]语温:语气温和,温文尔雅。

[6]恭以逊:谦逊有礼。

[7]修己以待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8]召:召见。

[9]难进易退:上朝时礼节繁琐复杂,退朝时礼节简单。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难进者,三揖而进也;易退者,一辞而退也。”

[10]在军抗而立:在军队中昂然而立。抗,抗拒的意思,指在军队中敢于抗拒君主的不正确命令、不正确行为。

[11]在行遂而果:在战斗中,行动要果断。

[12]介者不拜:身披铠甲的人不行跪拜之礼。

[13]式:通“轼”,车舆前面扶手的横木,古人在车上抚式行俯首之礼,以表示敬意。

[14]趋:小步急走。

[15]危事不齿:遇到危险时,不论老幼少长,都可以挺身而出。不齿,不按照年龄。

[16]表里:指礼节与法令。

【译文】

古时候,朝廷的礼仪不用于军队,军队的礼节也不用于朝廷。如果将军队的礼节用于朝堂之上,那么民众常规的道德规范就会废除。如果国家常用的仪礼规范用于军队之中,那么民众的道德仪礼习俗就会遭到削弱。因此在朝廷中说话要温文尔雅,语气要温和,在朝廷上参拜君主时恭敬而谦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德行来对待他人,如果君主不召见自己就不要主动的去见君主,如果君主不向自己提出问题就不要随便乱说,觐见君主时一定要注意觐见的礼节,虽然礼节繁多也不能舍弃其中的任何一项,在拜退君主时,则要注意不要有太多的礼节。在军队中则要注意军队的特殊情况,对于君主的命令也不能完全执行,特别是对于君主不正确的命令要敢于违抗。在战阵中,行动要迅速果断。如果已经穿戴上了铠甲,见到了君主和上级就不用跪拜,已经登上了兵车的将士就不必行军礼了,将士登上了城墙就不能允许奔跑,遇到了危险情况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挺身而出。这就是治理国家和军队的礼节与法令的关系,这种关系就相当于表里关系,在朝廷上讲求的是礼节,在军队中奉行的是法令。文武的关系就如同左右关系,在朝廷要注意文采,但在军队中则必须尚武。

(九)

【原文】

古之贤王,明[1]民之德,尽[2]民之善,故无废[3]德,无简民[4]。赏无所生,罚无所试[5]。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6]也。夏赏而不罚,至教[7]也。殷罚而不赏,至威[8]也。周以赏罚,德衰[9]也。赏不时[10],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11],欲民速睹[12]为不善之害也。

【注释】

[1]明:使……彰显。

[2]尽:鼓励。

[3]废:违反。

[4]简民:不遵守法令之人。

[5]赏无所生,罚无所试:大家都做好事,因此就根本不用奖赏;大家都不做坏事,因此就根本用不着惩罚。

[6]至德:最高的德治。

[7]至教:最高水平的教化。

[8]至威:最高的威严。

[9]德衰:道德衰微。

[10]赏不时:奖赏不拖延时间。

[11]罚不迁列:惩罚时不要拖延时间。

[12]睹:看见,知道,了解。

【译文】

古代圣明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对于民众中良好的品德一定会大加赞扬,不会有丝毫的隐瞒,鼓励民众尽可能的去发扬善行,也没有丝毫加以隐瞒的。因此在这样的时候,没有任何违反道德的事情发生,也不会有违犯法令的人,因为大家都在做好事,所以奖赏也没有用了;因为大家都不做坏事,所以惩罚也就没有什么用了。有虞氏治理自己的部落就是没有奖赏也没有惩罚,而民众都听从他的命令,这就是以德治国的最高典范。夏后氏治理国家时,只有奖赏而没有惩罚,这是教化的最高表现。殷商治理国家时,只惩罚有恶行的人,而没有任何奖赏,这是以威严治理国家的最高表现。周王在治理国家时,对民众既有奖赏又有惩罚,这是民众首先风气开始衰败的表现。奖赏有功的人不可拖延时间,目的就是要让民众能够很快的看到做好事能够得到的好处,以鼓励人们争相向善。惩罚也不能拖延时间,目的就是为了让民众看到作恶事的危害和所要受到的惩罚,以惩戒那些想作恶的人。

【原文】

大捷[1]不赏,上下皆不伐善[2]。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3]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4]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5]不善[6]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7]。上下分恶[8]若此,让[9]之至也。

【注释】

[1]捷:全胜。

[2]伐善:自我夸耀,自我标榜。

[3]等:等级差别。

[4]至:最高表现。

[5]以:将。

[6]不善:错误。

[7]远其罪:指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8]分恶:共同承担错误。

[9]让:谦让。

【译文】

军队在战斗中获得全胜的时候,不要对军队进行封赏,这样军队中从将帅到士卒都不会炫耀自己的功劳。将帅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不会骄傲;士兵们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不会有等级差别了。军队中上上下下都能够做到不炫耀自己的功劳,这就是礼让的最高表现了。在战争中遭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从上到下都不要治罪,不要将罪责归到某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身上,这样从上到下都认为错误是自己造成的,上下都能在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反省自己。将帅反省自己的失职,就一定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士兵反思自己的错误,就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提高自己在战争中的作战能力。从上到下都能主动承担战争失败的责任,这是相互谦让的最好表现。

(十)

【原文】

古者戍军[1],三年不兴[2],睹[3]民之劳[4]也。上下相报[5]若此,和之至[6]也。得意[7]则恺歌[8],示喜也。偃伯[9]灵台[10],答[11]民之劳,示休[12]也。

【注释】

[1]戍军:服兵役。

[2]兴:重新征招。

[3]睹:见,体察。

[4]劳:劳苦。

[5]上下相报:相互报答。

[6]和之至:非常的和谐。

[7]得意:战争胜利。

[8]恺歌:即凯歌,军队胜利归来所唱的歌。

[9]偃伯:止息争霸战争。偃,止息的意思。伯,通“霸”,指争霸战争。

[10]灵台:这里指周文王姬伯高筑灵台。

[11]答:报答。

[12]示休:休养生息。

【译文】

古时候,如果是已经守卫过边疆的士兵,就三年之内不再征调他们去服兵役,这是君主体谅百姓的劳苦。如果上下都能如此相互回报,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相当的和谐。军队在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高唱凯歌而回,用来表示胜利的喜悦。战争结束后,高筑灵台,在灵台上答谢人民的苦劳,用来显示从此将不再发动战争,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评析】

对一个国家而言,要使自己的军队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就必须形成一种良好的军民关系,君主要善于调动军队的积极性,因此适度的奖惩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那些有功于国家、有功于社稷的人就一定要予以奖赏,予以重用,而对于那些不服从命令,并没有任何实际才干的人,则不能予以重用,这样才能使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出力。选拔出良将以后,君主还要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要注意到军队治理的特殊性,不能用朝廷的礼节规范来要求军队,只有这样,军队才能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司马穰苴对建军、治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国家要崇尚礼仪,军队要崇尚法令,二者互为表里,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军队的法令不能用于国家的治理,国家的礼仪也不能用于军队的管理,否则,必然会发生混乱。

司马穰苴还主张作战时要“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逐奔不远,纵绥不及”、“军旅以舒为主”,可以看出司马穰苴认为作战时保持阵形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文中还列举了车战时代方阵作战的基本特点和方阵作战时武器的运用情况,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军事理论著作中很少提到的。

【战例一】

周亚夫严明军令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这是司马穰苴的主张,在这一点上,汉代的周亚夫做得相当好。

汉代的时候,北边的匈奴经常南下侵犯中原地区。公元前158年,匈奴再一次进犯汉朝北部边境,在加强边境防卫的同时,为了保卫都城长安不受匈奴的侵犯,文帝调派了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担负起守卫都城的任务。这三支分别由刘礼带兵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带兵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带兵驻守在细柳。

面对紧张的战势,为鼓舞士气,文帝亲自犒劳慰问三路军队。文帝先到了灞上刘礼的军队,再到棘门徐厉的军队中。在刘礼和徐厉的军营中,守卫的士兵因为见到是皇帝的马车,因此在没有做任何通报的情况下就让皇帝的马车进入军营。因为文帝尉劳军队事先没有通报,所以刘礼和徐厉直到文帝到了军营中以后才知道消息,于是慌慌张张地出来迎接文帝。为了弥补迎接不周的罪责,刘礼和徐厉在文帝离开时都亲自率领全军送到军营门口。

当文帝来到周亚夫的营寨时,奉命在前面为天子出巡开道的士兵被军营门口守卫的士兵拦住了,当告知是文帝来犒劳军队时,守卫都尉告诉对方:“周将军曾经下令,在军队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就是天子的诏令也不能遵从。”

文帝到达军营以后,看到这种情况,只好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在见到文帝符节以后,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文帝。这时,守营的士兵依然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命令在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牢牢地控制着缰绳,不敢让马走得太快。文帝来到军中大帐前时,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甲胄之士不宜行跪拜之礼,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劳军完毕,离开周亚夫的军营时,文帝颇有感触地对那些因为周亚夫和文帝两人的行动而惊讶不已的群臣说:“像周亚夫这样的将军才是真将军啊!驻扎在灞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随便允许外人在军营中行走,如果敌人来偷袭他们,就是将军也恐怕难逃被俘虏的命运,但像周亚夫这样的军队,敌人是无法偷袭的。”从周亚夫军营劳军回来后好长时间,文帝对周亚夫的治军之道都赞叹不已。

一个多月以后,汉军逼退了匈奴的军队。文帝在让三路大军撤军以后,将周亚夫提升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

【战例二】

韩信计诱龙且出击

司马穰苴主张“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陷。”这是从自身的立于不败之地而言的,那么在战场上面对占有地利且坚守不出的敌军,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引诱敌人出击而歼灭他们。韩信计诱龙且出击就是这样一个经典战例。

公元前204年九月,项羽亲率大军东征彭越,刘邦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便趁机向东扩张,为了拿下齐国,刘邦采用了说降与攻战两种方法。在派说客郦食其前往齐国劝降的同时,刘邦也命令韩信率兵东进,准备攻打齐国。

齐王田广因为考虑到自身力量不足以对抗汉王的军队,再加上田广本人缺乏深谋远虑,战争准备不充分,因此在郦食其前来劝降的时候就答应了汉王的要求,背叛楚国,投降了汉国。齐王投降以后,韩信就打算不再向齐国进军。这时齐国的说客蒯通在齐王投降以后投奔韩信,对韩信说:“虽然汉王暗中派人劝降了齐王,可是汉王同时也命令你进攻齐国,现在没有汉王的命令你怎么就能够停止军事行动呢?而且郦食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说降了齐,获得七十多座城池。可是将军您带领数万人马征战一年,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人家外人会怎么看呢?会觉得你一个堂堂大将军还不及一个白面书生。”蒯通的一席话使韩信决心继续实施军事进攻,下令大军渡河向齐地进发。

齐王田广在听从郦食其劝降之后,认为已经是天下太平了,因此对已经兵临齐境的韩信根本没有做任何的防备,对韩信的军事行动也没有任何的侦察,而是天天同郦食其饮酒作乐。韩信率领大军突袭齐国,大败齐军,直逼齐国都城临淄时,齐王才知道韩信的军事行动。齐王见汉王一方面遣郦食其劝降,一方面派韩信率兵攻击,齐王认为汉王在骗自己,于是一怒之下将郦食其在油锅中煮了。然后匆忙领兵逃跑到高密,并向项羽求援。项羽便派龙且率领大军二十万,与齐王会合,齐、楚联军准备迎战韩信。

龙且手下的谋士在分析了敌我的形势以后,向龙且献计说:“汉军远道而来,采用的是长途奔袭的战术,他们需要的是速战速决,因此汉军现在的战斗力是相当强大的。而且齐军在本土作战,他们牵挂家室,很容易因为担心家人而溃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先不与汉军进行直接的战争,而是进行坚守。命令军士挖好濠沟,筑好堡垒,再让齐王出来做齐军的说服工作,让齐国人知道齐王还在,而且楚王发了救兵,他们还有复国的希望,自己的家园还会重建起来,这样他们就会纷纷起兵反攻韩信。如果汉军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又断绝了给养,因此一定会不战自退。”可是刚愎自用的龙且却不以为然,一方面他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不认同,另外一方面龙且带兵救齐的目的也是想趁机抢占齐国的地盘。因此龙且对手下说:“我此次带大军前来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救齐国,如果不战而胜汉军,又如何显示出我的功劳呢?如果我能击败韩信,不仅可以树立楚军的威风,还可以得到齐国大半的疆土。”正是由于龙且的刚愎自用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几天以后,两军在潍河两岸摆开阵势,龙且在河东,韩信在河西,准备交战。

韩信知道自己的部队是劳师远袭,必须速战速决,因此在知道龙且没有用谋士坚守阵地的计划时,就知道自己有了胜算的把握。为了破敌,韩信仔细观察了战场地形,根据潍河的水势特点,决定用水战破敌。他秘密派人连夜装满一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第二天上午,韩信亲自率军渡过潍河攻击龙且。龙且见状,毫不示弱,也是亲自率领大军迎敌。但双方刚一开战,韩信就佯装败退撤兵。刚愎自用的龙且不知是计,以为汉军劳师远袭,已经没有了作战能力,便得意地说:“我早知道韩信胆子小。”于是,命令大军渡河追赶,要一举消灭韩信。当齐、楚联军刚刚冲到河心时,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奔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韩信回兵冲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齐王逃跑,龙且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彻底丧失了战斗力,纷纷落荒而逃。于是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

这一场战争对韩信来说本是极为不利的,如果龙且听从谋士的劝说,那么韩信就只有撤兵这一条路可走,但正是因为龙且过于自负,对战场的形势又缺乏深入的了解,一味的盲目追击,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