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英才故事
28698000000003

第3章 项橐——7龄童问难孔子

项橐,春秋时人,机智善辩。

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个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

“你的嘴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二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附么天太长?十么东西有雄有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是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

“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是坚实。”

“不对”卜项橐大声说:

“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于是驾着车绕道走了。

孟子——童年贪玩的大儒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从小不爱学习,顽皮成性,后在母亲的感染下,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儒师。

战国时间,在山东邹县的一户贫苦人家,刚刚3岁的孟轲便失去了父亲,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肩上,孟母每天辛苦劳作把孟子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教育,一心想把孟轲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童年的孟轲很贪玩,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经常有出殡、送葬的人群,不是吹吹打打,就是哭哭啼啼。孟轲经常与伙伴们一起模仿他们。孟母见了很生气,对儿子说:

“你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他因为生病而英年早逝,不能从小教你读书认字。我们家境又不好,若你不认真读书,将来怎会有出息?”

为了让孟轲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她以为孟轲可以专心读书了。

但孟轲的家背后离闹市很近,嘈杂的声音使孟轲无法认真读书。孟轲和他的新伙伴常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孟母见了更为生气,于是决心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母把家迁到了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读书人在那里学习,还时常演练礼仪。

孟轲受到了感染,每日在家中专心读书,也渐渐模仿起学宫中演练礼议的举止来。

不久,孟母把孟轲送入了学宫。孟轲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礼仪,接受了许多新思想,也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初到学宫,孟轲对学习兴趣很浓,也很用功。但年幼的孟子并不懂得母亲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不久,孟轲又重蹈覆辙,便开始整天只知玩耍。他爱上了射鸟,并自制了一套非常精致的弓箭用来射鸟。

有一日,孟轲正在上课,人在课堂,心思却早已跑出窗外。他突然想起了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就再也坐不住了。他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溜出了学宫,跑回了家。

正在家中辛苦织布的孟母见孟轲又逃学回来,随手抄起身旁的一把剪刀,猛地几下把织机上已经织成的一块布拦腰剪断了。

孟轲从未见母亲如此生气,他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母亲严厉地问道:“这布匹断了还能重新接好吗?”

“不能。”孟轲怯声答道。

孟母又说:“你不专心读书,半途而废,将来也会像这断了的布匹一样,成为没用的废物。”

话一出口,孟母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心地痛哭起来。

孟轲看到伤心的母亲,又看看被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跪到母亲面前,说:

“母亲,原谅孩儿吧,孩儿一定不辜负母亲的希望,好好念书。”

从此以后,孟轲发奋学习,终于成为满腹经伦的大学者。

长大后的孟子虽然学富五车,然而仍不满足,决心外出历练,同时拜访名师,继续上进。

在游历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时,几经周折,拜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的传人、品德高尚的司徒牛为师。

从此,孟子跟随司徒牛又开始向更高的境界迈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孟子终于成了一代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