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28699100000011

第11章 毛泽东评点先秦诸子著作(10)

当时,解放区广大人民对胡宗南的进攻毫不示弱,纷纷表示坚决保卫延安,把胡宗南的军队消灭在延安的大门外。根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等丰富经验,毛泽东缜密地分析了蒋介石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的战略企图,并比较了敌我双方兵力情况。经过全面的综合分析,毛泽东作出了决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只有我军暂时撤离延安,诱敌深入,让敌人占一点地方背上包袱,我军才能轻装上阵,在运动中寻机歼灭敌人,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相反,我们部队少,若硬要拼,“迎其锐气,击其精锐”,是注定要吃亏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时,坚持“不丧失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却招致了人地两失的惨败,就是没能运用这一原则而失败的反证。

以上所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其锐气、攻其惰归”只是前面所引毛泽东论述、阐发《孙子兵法》中精华的两个代表性方面。类似的方面,还有许多。如:(1)“北平方式”与“不战而胜”。孙子“谋攻之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全胜。即所谓: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谋攻方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注重“以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为主要原则的“攻心”战术,可谓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高树勋运动和北平等大城市的和平解放是这一谋略的精彩的发挥和完美的体现。

(2)“以一当十”与“以十当一”。孙子《行军》中谈“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而已,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集中使用。“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谋攻》)。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十倍于敌”、“五倍于敌”和“倍于敌”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十围”、“五攻”和“倍分”的战术原则,这样才能集中兵力,造成战场上的优势,做到“以众击寡”。毛泽东把这一原则概括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原则,从战略、战术的两上不同层次上予以深刻的总结和创造性的发展。积极发挥集中优势兵力的优势,变劣势为优势,变弱者为强者,变不利为有利,变战略的被动为战略的主动,进而夺取整个战略的主动权,直到歼灭一切敌人。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3)诸如此类的战略战术原则,还有许多。1947年12月25日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根据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运用辩证的分析方法,毛泽东对《孙子兵法》中的许多原则进行批判继承,曾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的核心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同时对《孙子兵法》中一些带有片面性和不彻底的原则加以了改造。

如,《孙子兵法》中只讲快进快攻,否认持久防御,只讲“穷兵勿追”,不讲“勇追穷寇”,猛追猛打,直至歼灭等。总之毛泽东从中汲取的原则很多,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指挥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所以,如前面所引,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他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中介绍说:

“《孙子兵法》中有‘一些很好的原则’!这些原则为毛泽东倍加珍视,也为革命战争实践证明是成功有效的普遍法则,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同时,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孙子兵法》所蕴含的这些原则,大多是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战争的全局的,是具有战役指挥和战略决策的指导意义的。正因如此,毛泽东才从中概括、升华出了许多军事哲学思想,如关于己与彼、动与静、实与虚、主动与被动等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强调在战争中争取主动和灵活应变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灵魂,认为它具有关于战争成败的战略意义。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战略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说到了出神人化的境地。

日本的军事理论家小山内宏在其所著《现代战争论》中指出:“毛泽东的战略,是从其弱者的艰苦的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卓越的战略,它与孙子的战略一脉相承。”这一中肯的评价揭示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八、登徒子是好色之徒吗?《风赋》提醒人们防微杜渐

登徒子娶了个丑女人,尚且与之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岂是“好色之徒”?实模范丈夫也!“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毛泽东强调要能辨别风向,站稳立场。

【简介】

登徒子好色赋

宋玉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谤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谁为好色者矣。”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以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之说之。”

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况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俊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风赋

宋玉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迫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出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豁,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扬熛怒。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晌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暨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帷,经于洞房,迺得为大王之风也。

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惏悚,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

“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蜾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蜾,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蔑。啗龉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毛泽东评点】

宋玉攻击登徒子的这段话,完全属于颠倒是非的诡辩,是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尽量夸大”的手法。从本质看,应当承认登徒子是好人。娶了这样丑的女人,还能和她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照我们的看法,登徒子是一个爱情专一的、遵守《婚姻法》的模范丈夫,怎能说他是“好色之徒”呢?

——引自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149—150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10月版。

宋玉写一篇《风赋》,有阶级斗争的意义。说有两种风,一种是贵族之风,一种是贫民之风。“《风赋》何曾让景差”,宋玉、景差和屈原一样都是楚国人。宋玉的这篇《风赋》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这篇《风赋》在《昭明文选》,我前天翻了一下,你们再看看。

——摘自毛泽东1958年5月23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鉴赏】

宋玉,战国时楚国人,稍后于屈原的辞赋家,或称是屈原弟子,故文学史上常常是屈宋连称。宋玉在楚襄王时担任过文学侍从一类的官职。在创作上颇受屈原影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他和唐勒、景差,“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收录宋玉16篇,大多失传。

现有《九辩》及《昭明文选》所收的《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毛泽东喜爱《楚辞》,自然涉及屈原、宋玉。毛泽东从宋玉的《风赋》中引伸出阶级斗争意义。《风赋》是一篇以风为描写、议论对像的小赋,全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铺叙风的一般发生过程,并以大王雄风和庶人雌风来划分。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立场和阶级倾向,从而使自然界的描写对像具有社会内涵。毛泽东说这两种风,一种是贵族之风,一种是贫民之风,这是两种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并借《风赋》中的一句“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来比喻社会风向在开始的时候,也是最不容易辨别的,提醒人们防微杜渐,提高辨别社会风方的能力,站稳自己的立场。

毛泽东博览群书,古典文学造诣很深。

经常能从古代诗文中发现一些不被常人所理解的内涵。《登徒子好色赋》是传诵一时的名篇。在宋玉的华丽辞章下面,使人们感觉宋玉是无辜的,而登徒子家有丑妻,必然好色。在他的花言巧语下,楚王被打动了,读者也被打动了,以至于几千年来,登徒子一直被看成是好色的代名词。但是1945年在七大主席台毛泽东却能通过宋玉的言谈中,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一针见血地指出:宋玉攻击登徒子的这段话,完全属于颠倒是非的诡辩,是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尽量夸大”的手法。从本质看,应当承认登徒子是好人。娶了这样的丑女人,还能和她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照我们的看法,登徒子是一个爱情专一的、遵守婚姻法的模范丈夫,怎能说他是“好色之徒”呢?这种说法流传了几千年,一方面说明宋玉的文章写的高明,精彩在其花言巧语,人们不得不佩服,另一方面也说明楚王的昏庸,偏听谄信。

通过毛泽东评点《登徒子好色赋》,我们可以理解毛泽东的一些读史观点。其实早在年轻时候,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段分析》一文就作出了一个著名的解析: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我们当然不能机械的理解它,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善于古为今用,能够坚持主见,发古人之未发,借古喻今,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些常人难以发现的真理。毛泽东跳出历史之拘泥,用一种全新的观点去诠释和理解历史给人留下的深刻启示。毛泽东评点《登徒子好色赋》的深刻喻义就在于提醒我们干部、学术界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为花言巧语所打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要全面,不能轻信别人的“花言巧语”。而“登徒子”的悲剧,很大一部分来自楚王的昏庸。这应该引起广大干部特别是负责干部的警觉。这也是毛泽东同志评点《登徒子好色赋》的现实意义。

九、《愚公移山》是中国人不畏艰难的像征

毛泽东很欣赏《愚公移山》,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比作太行山、王屋山,“愚公”——中国共产党决心挖掉这两座山,以期感动“上帝”——人民大众,荡平二山。这是毛泽东在党中央七大上作的演讲。

【简介】

愚公移山

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毛泽东评点】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千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摘自毛泽东《愚公移山》(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59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鉴赏】

《愚公移山》这则古老的寓言告诉人们,不管困难有多大,看起来多么难以克服,只要人们和它展开斗争,锲而不舍,坚持到底,最终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这个故事历来为人们称誉、传颂,特别是愚公,虽然是寓言里的人物,但两千年来,它已成了中国人们不畏艰难的像征。在今天河南济源县西北,还有很多有关愚公的古迹,如尊愚阁、愚公泉等。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毛泽东非常熟悉并经常加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