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转型谋变
28704000000011

第11章 提升宁波市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对策研究(1)

一、企业组织化的意义及模式

(一)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内涵及意义

“组织”概念最早发源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当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马歇尔所提出的“组织”概念,包含了企业内的组织形态、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和国家组织等多层次、多形态的内容,其外延的界定具有较明显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在本研究中,企业组织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功能商品的企业之间关系构成的统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专长的同时,必须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环节与其他企业合作,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与企业之间除了市场的竞争,还有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企业组织化程度就是对产业内企业之间关系松散或紧密程度的度量。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强企业间横向或纵向的联合,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推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2009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宁波工业经济运行扭转了年初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呈现出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稳回升渐趋明朗的局面。全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309.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925.4 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7.2%,完成出口交货值2201.0亿元。但应该看到,当前宁波市工业发展的市场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仍有大量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贴牌生产、低价竞争而生存,由于处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低端,而极易受到国际国内市场变动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动力机制,保留与提升现有生产能力中的先进生产力,加速推动落后生产力的兼并与重组,努力实现企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不仅能有效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和抗风险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宁波市工业经济的规模效应和整体竞争力,也是加快推进宁波市工业转型发展、实现工业“两创倍增”计划的有力举措。

(二)企业组织化的具体模式

1 .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狭义理解,一体化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一体化的经济组织或经济组织的一体化,都是描述单个企业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组织(企业)规模发展变动后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可沿着横向、纵向与整体三个方向扩展自己的边界,即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与混合一体化。不管是哪种一体化方向,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之间主要是由控股、参股所产生的资本纽带相联系,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最根本特征。一般而言,企业集团不仅是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分散经营风险,企业集团往往横跨几个经营领域或行业。此外,企业集团不仅具有生产经营功能,还往往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功能、贸易流通功能。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通常都是跨国集团,其经营地域不仅仅局限于母公司所在国。

2 .生产组织型

生产组织型模式是一种以契约或协议为合作基础的非股权参与的合作经营方式。在这种模式中,核心企业通过契约等方式将生产、制造过程分包给其他下游厂商,而其自身则集中优势资源在新产品研发设计、商标管理及售后服务和营销等环节。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垂直组织模式,即由在供应链中承担不同环节任务的企业所形成的中间性组织。该组织形式的关键在于保持核心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运用快捷的信息技术,及时反馈顾客意见及需求,并将其反映在产品功能改进和质量改善上。一般来说,这种模式对于那些尚在成长初期的企业比较适用,由于其规模小,缺乏高端的技术、设备,选择为大企业做贴牌生产,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积累和获取相应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站稳脚跟,这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3 .技术共享联盟

技术共享联盟是目前企业技术合作的新形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为实现技术资源共享而进行的一种组织创新,是由数个企业共同完成的,具有鲜明的“中间组织”特征。如果我们把每个参与技术竞争的企业看成是一个社会技术创新的子系统,那么技术联盟便是由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产生的协同作用的一种企业组织形态,其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行为上的协同。企业之间通过技术联盟建立中间组织关系时,可以保证联盟企业间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在技术方面的紧密联系,以及通过对研究开发中的信息、技术设备、人才、销售网络等资源的共同利用,共同开展特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技术联盟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此外,技术联盟这种中间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组织规模扩大的替代方案,本身能保证加入联盟企业的基本独立性,并使联盟企业间相互长期、稳定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资源,具有既能克服组织规模扩大所可能出现的弊端,又能对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发挥有效管理的功能。因此,为回避由于扩大组织而可能产生的问题,在试图建立与其他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相互依赖的稳定关系时,可以考虑采用技术联盟的策略。

4 .品牌联合营销型

所谓品牌联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品牌,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通过一定的合作方式,相互借助、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网络式品牌联合体。其中一种品牌可以借助其他品牌来丰富自己品牌的内涵,以实现“1+1>2”的效应。现代竞争中,销售网络是企业将产品和服务成功推向市场的关键。但是,企业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和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营销队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因此,营销力量薄弱的企业可以与营销网络完善的企业联盟,这样不仅能够获得营销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和顾客的忠诚度。尤其是在急于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时,这种合作既可以减少投资,又能够大大缩短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市场联合型是一种水平组织模式,即由在供应链中承担相同环节任务的企业所形成的中间性组织。

二、宁波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现状及原因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工业总体发展也有一定的规模。但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前宁波市的企业组织化程度还处于一种低级化、不合理的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产能力分散,单体规模偏小

2008年,宁波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9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46.4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1%。从单体规模看,宁波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20家,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216.5万元。与青岛相比,2008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5628个,不到宁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一半,却创造了8122.7亿元的工业产值,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产值1.44亿元,基本是宁波市的两倍。从经济效益来看,与青岛、杭州相比,宁波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宁波企业在当前资产规模条件下的盈利能力有待增强。从规模结构来看,宁波大中型企业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8.2%,低于青岛10.1% 的比例,也低于全国10.8% 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宁波市工业企业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是偏低的。

(二)行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

行业集中度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 N家最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是衡量行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CR n: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表示第 i家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

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数;

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通常n= 4或者n= 8,此时,行业集中度就分别表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4家或者前8家企业的集中度。CR4 或 CR8 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反之,集中度越低,市场竞争越趋向于竞争。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将产业市场结构分为寡占型(CR8 ≥ 40)和竞争型(CR8 < 40%)两类。其中,寡占型又细分为极高寡占型(CR8 ≥ 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 ≤ CR8 < 70%);竞争型又细分为低集中竞争型(20% ≤ CR8 < 40%)和分散竞争型(CR8 < 20%)。据此,我们选定 n =8,采用工业产值这一指标,对宁波部分工业行业的集中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从测算的结果来看,宁波除了船舶工业的集中度比较高以外,其余的五个行业基本属于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类型。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宁波庞大的工业产值仍然是由相对分散的企业来实现。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体规模较小,尤其是行业内大企业的规模偏小,其骨干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在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下,容易产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既不利于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而且对行业整体的创新提升都是一个制约。

(三)企业集团成长迅速,但数量和规模有待提升

近年来,宁波市企业(集团)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企业(集团)统计标准,2008年,宁波共有企业(集团)46家,拥有成员企业525家,平均每家企业(集团)拥有成员企业11家。从资产来看,46家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为2184亿元,户均资产规模达47.5亿元。其中,资产在50亿~100亿元的企业(集团)有10家,资产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有3家,分别是雅戈尔集团、宁波港集团、春和集团。从营业收入来看,46 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合计达2114.6亿,户均营业收入46亿。其中,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有12家,超100亿元的有5家,宁波金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位居第一。从利税水平来看,46家企业(集团)全部实现盈利,共创造利润总额155亿元,上交税金总额84.8亿元;平均每家盈利3.4亿元,上交税金总额平均达到1.8亿元。其中有60% 以上企业(集团)盈利在1亿元以上,4家盈利在5亿元以上。其中,雅戈尔集团、宁波港集团盈利都超过20亿元。

尽管取得较快的发展,但目前宁波市企业集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待提升。与杭州、无锡、苏州等同类城市相比,宁波市资产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数量最少,甚至仅为无锡的一半,离市政府提出的“培育5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等目标尚有一定的缺口。从户均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等指标来看,宁波与北京、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劣势。与此同时,宁波企业集团的竞争力也有待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名单,宁波企业集团的竞争力虽在全国位置靠前,但低于同省的杭州、绍兴、温州等城市。作为提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模式,应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集团在宁波市的发育和壮大。

(四)企业联合的领域不断拓展,但合作程度有待深化

前文提到,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除了资本联合以外,还可在技术、市场、生产等环节构建相对松散的联盟。近年来,针对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个别产业资源较为分散的现状,宁波市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已建立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3家,涵盖模具检测、金属检测、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多个行业领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市场推广、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宁波市政府积极推动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不断提升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技术联盟方面,当前宁波在食品加工、汽车、新材料、智能家电、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等多个行业都成立了技术创新联盟。这些联盟的成立,对聚集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开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创造知识产权而言,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组织方式来看,一般是采取由政府部门推动、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模式,实际上走的是产学研合作的集群创新发展之路。例如,2009年成立的宁波装备制造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就是在市科技局倡导下,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发起,邀请宁波市装备制造生产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加盟,广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在战略层面建立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结合体,有效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创新,以提升宁波市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实力。在这种模式下,参与联盟的企业可以得到联盟内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科技人才等优先和优惠许可,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政府主导推进的技术联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运作、企业自发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联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都有待进一步关注。

市场渠道联合方面,鉴于农业加工生产的特殊性,宁波市努力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农户连市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自2006年以来,宁波市签约的订单农业企业和农户数量稳步增长,签约合同数量及成交金额突飞猛进,合同履约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已基本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经纪人+农户”、“公司+农场主+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订单模式。这种联合方式,既有利于分散的农户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又极大促进了以农产品为基础的加工行业的发展,应该在进一步规范合同履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

除此之外,就工业市场拓展的规模来说,近几年宁波工业企业内销比例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61% 和65% 之间。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宁波工业企业内销比例上升到63.2%,比2007年增长了2.3个百分点,说明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宁波工业企业加大了国内市场销售力度,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例如,2008年,宁波市服装协会发起成立“中国服装服饰OUTLETS博览会全国联盟”,定期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折扣巡展”,联合各地品牌服装企业建立起新的服装销售链。依靠这种模式,服装企业实行厂家直销,省去了商场高昂的进场费或专卖店的大笔投入,只需提供物流服务,就能够在全国大中城市实现销售。由于省去了大量中间环节,价格折扣力度更大,销售情况也比较理想。应该说,这种借鉴国外流行的品牌折扣促销“OUTLETS”模式的联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为服装、服饰行业新的销售载体,为企业产品寻找新渠道、产业创造新模式都开创了新的局面。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这种联盟仍然属于市场渠道方面的一种尝试,不仅覆盖的行业有限,而且内容也相对低浅,并未涉及品牌内涵及文化的深度合作。因此,如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联盟,甚至是进行跨行业的品牌合作,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生产组织方面,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作为发包方,专注于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拓展等高端环节,而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给其他厂商去做;另一种则是企业作为制造商,在没有自主品牌或者自主品牌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为了不闲置自身的生产线而承接别人的生产订单,也就是所谓的 OEM 企业。宁波块状经济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集聚在同一地域范围,依靠给国内外的品牌企业做贴牌生产而生存。截至2008年底,全市拥有块状经济近150块,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 以上。仅在余姚,2008年底就已形成产值超5亿元块状经济12个,共有各类企业9000余家,实现产值8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1.5%。其中,家电以其380亿元的产值位居2007年浙江省块状经济第十位。但应该看到,真正有影响的品牌家电不多,90% 的家电企业靠提供OEM 服务生存,而且产能强劲。据初步统计,全国有50% 的洗衣机产量来自宁波,特别是双筒洗衣机的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约80%。应该说,对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来说,OEM 让企业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生产订单,同时有机会学习发包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是企业发展初期较理想的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贴牌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的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薄弱,不少实力型家电企业开始注重自创品牌,实行两条腿走路。这是一个好的转变。事实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第一种方式更加值得提倡,即所谓的“虚拟经营”。例如,宁波神化化学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1500万元的注册资金,在短短5年内就把年销售额做到20亿元,在电镀行业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其高速成长背后,是一套以虚拟经营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即做虚拟生产商、资源整合商、原材料贸易商、服务提供商,在传统的贸易运营体系中调配全球资源,有效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快速对接,产品营销和品牌包装等核心环节则由自己掌控。但值得指出的是,考虑到后金融危机时代订单下降的现象,着眼于整合本地生产制造资源的角度,我们认为,不仅要鼓励企业进行虚拟经营,而且要积极推动虚拟经营的本土化,即促使行业的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将原来外包给外地生产加工的订单尽可能地转移到本地加工。这不仅能弥补中小企业订单的不足,还能大大提高本地的劳动就业率,从而带动本区域生产企业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在宁波市“保增促调”、“两创倍增”等政策的引领下,宁波市工业企业逐步重视科技创新,加大市场开拓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凭借自身的规模和资源优势,积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改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动了全市工业效益的快速增长。但应该看到,宁波市工业领域的企业组织化程度仍然比较低,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以资本为纽带的大型企业集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共享型企业联盟仍停留在低端渗透的层面,产业重大关键性技术攻关有待进一步突破;生产组织型企业联盟仍处于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专注于高附加值环节的虚拟化经营企业有待进一步培育;品牌营销型企业联盟在渠道共享方面仍面临瓶颈,深化品牌合作内涵、共同开拓全球市场的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究其原因,是多维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管理体制弊端导致产业同构多于互补

尽管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存在传统体制的延续性和新旧体制二元交替时出现的新问题,当前实行的经济管理体制仍有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等弊端。由于更多注重的是企业和政府的联系,而较少从市场规律角度去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各地方政府为了使财政收入增加,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一方面,加快对本区域的投资和建设,急功近利地进行区域攀比,这势必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使投资具有分散化、小型化、盲目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权力人为设置障碍,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形成“诸侯经济”。这不仅使得工业生产自成体系,阻碍了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展开,也使得地区间产业同构的状态得以延续。这种在同一地区不断出现和增强的产业结构相似趋势,限制了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不利于企业组织规模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宁波市,余姚和慈溪两地在家电等行业的过度竞争就是例证之一。

2 .企业信用体系缺失导致市场合作成本增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关系的单一性,使各个社会主体间的经济交往形式非常简单,甚至许多市场交易行为都呈现出非经济化的倾向,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有限。改革开放后,我国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机制正逐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机制,信用关系已成为维系各个市场主体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企业之间展开市场交易和合作的基础,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急剧增长。2002年,宁波市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立了由34个部门组成的“信用宁波”领导小组,并重点在企业信用建设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出台了《宁波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但是,曾一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却停滞不前,出现了信用库资源不足、信用信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企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市场交易活动中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社会信用的缺失,既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又严重影响了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单打独斗现象,成为提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一大障碍。

3 .技术外溢过程中对品牌和专利的保护程度不够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企业在参与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将不同程度产生技术外溢情况。这种外溢效应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既有机器设备、中间品等硬件技术的转移,也有技术服务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组织管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软技术的渗透和扩散。通过先进企业的技术扩散,以及落后企业的“干中学”,对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相关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挥这种正向外溢效应的过程中,保护好相关企业的品牌、核心技术等竞争性资源,是企业合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基本保障,而这需要一个尊重并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理念和法制环境。近年来,宁波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采取了很多有力的举措,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但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社会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侵权行为,企业与企业间的侵权纠纷案件仍然不少。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都说明我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理念和保护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尤其是全球性企业对于开展合作的意念也难免不受到影响。

4 .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垄断导致行业准入条件不公平

垄断是一种生产资源高度集中的状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今社会,它的出现既可以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又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有计划的生产组织,更有利于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前提是,这种垄断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而逐步获得行业规模经济效益形成的,那些由于政府管制而导致的行政性垄断,很有可能给行业效益和社会福利带来损害。宁波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目前,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经营道路、港口和水、电、气供应设施等领域,基本由国有企业垄断,民营企业很难进入。政府资源类行业准入对中小企业设定的审批控制,人为地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进而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狭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资本及生产资源无法通过合理的渠道加以利用,行业内部及跨行业的企业合作也就无从谈起。

5 .家族企业自我封闭的治理结构对产业合作造成障碍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家族式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家族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员天然的信任基础,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比较畅通,无论是行动的效率还是决策的执行力都比较强,因而能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传统家族企业的体制约束日益显现。一般来说,家族式企业大都是靠个人及亲戚朋友的投资完成原始积累,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从成长期向成熟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过渡时,企业内部资源的供给很难满足生产再扩大的需求,对资本、技术、人才等的需求也就非常迫切。但由于家族式企业中存在各类利益集团,时常夹杂着复杂的人情关系,同时受传统“小富即安”意识的影响,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治理结构,对外来的资源和活力产生一种天然的排斥感,这就会给家族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优秀人才的引进以及生产流程的科学化运作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企业难以形成开放透明的治理结构,对企业参与产业合作、进一步扩展规模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提高宁波市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目标及路径选择

(一)“十二五”时期宁波提升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目标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民营企业创造的GDP约占全市总量的80% 左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宁波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支撑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客观来说,由于宁波工业领域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联系松散,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产业的生产分散、相互关联性不强、市场集中度不高、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并且宁波块状经济虽然较为发达,但由传统空间集聚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供应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升级转化的步伐仍然缓慢。这些都造成了宁波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凸现出产业层次低、大项目少、企业规模小、块状经济技术含量偏低、增长后劲乏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宁波要以提高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做大企业、壮大产业、提升平台,正确处理好增强优势与转化劣势的关系。

1 .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产业链

在“十二五”时期,宁波要通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加快调整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宁波各功能区块的功能转型提升和产业布局。要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加速基地内企业组织化程度提升,进而延伸产业链,把一些有特色优势的行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和修造船等大型国际性先进产业集群,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向这些领域发展,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产业链。

2 .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综合实力的大企业

宁波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十分发达,但由于缺少大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宁波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综合实力的大企业,以此优化宁波企业的结构,拉长产业链,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以此提升价值链,塑造产业竞争的新优势,特别是要通过实行重点培育和积极引进并举的措施,加快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以此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模具等块状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集聚的发展;到“十二五”末,宁波大型企业数目力争突破60家,中型企业数目力争突破1500家,鼓励小型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升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提高宁波市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路径选择

我们认为,提高宁波市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路径选择:应以优化产业内企业之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一方面是要加快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加快构建四个“体系”,即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进而构筑产业竞争有序、互惠共生的整体框架,形成提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