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转型谋变
28704000000016

第16章 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模式与政策机制研究(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全世界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中国也不例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这场无烟战争中,政府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各国、各地域的政府都在为本国或本地域企业应对危机提供政策和资金等帮助,实施了基于政府视角的“危机干预”。

金融危机对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如《市发改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决策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出台了十二条政策举措。明后两年将安排800亿元政府性投资,拉动3000亿元社会投资,加快推进民生安居、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城市重点功能区、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项目建设,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保障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拓展市场,创新要素保障服务,切实保障民生,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问题实施更直接、更有力、更见效的23条政策。率先停止了150项事业收费。对遭遇危机的企业实施“危机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本项目的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对企业危机实施干预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宁波市工业经济“保增长、促调整”的实现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危机干预经验

新古典理论体系下产生的政府干预理论,是基于市场失灵的研究,主张减少金融管制、推动金融创新,该理论反对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干预。新古典理论主张积极完善市场的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尽可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长期以来新古典理论所主张的市场失灵理论,被视为界定政府干预范畴的标准。金融监管与政府危机干预是随着金融危机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早期金融危机研究发展到现代,出现了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金德尔伯格对金融恐慌和危机的历史性研究,提出周期性金融危机观点;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戴蒙德和戴维格构建了银行挤兑模型;最近,出现了大量关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监管和危机干预的政策建议(主要是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的研究),把政府金融监管和干预的正面作用视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与以往不同的重要变化是各虚拟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异常紧密,房屋信贷机构、证券承销机构、保险机构以及跨国金融机构之间连成了复杂的链条。金融风险被复杂的定价方法和交易程序掩盖,最初的房屋信贷和消费信贷的风险似乎被大大降低了。但是,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却大大增加,因为在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市场边界已经模糊,经济虚拟化加深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寄托在宏观经济持续稳定上升,而整个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异常敏感。在美欧发达国家,这种微观层面的经济虚拟化与不均衡货币体系之间形成相互支撑,使这些国家的金融稳定和国际金融稳定变得很脆弱。国际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原因。这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不均衡发展,在一段时间里可以维持,但维持得越久,潜在的危机就会越大。当大量金融机构在虚拟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中,开始暴露风险时,它呈现的就是整个虚拟经济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总体性危机。当这种危机动摇信用体系的时候,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实际影响。金融系统性风险爆发会对信用体系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有效配置资金的渠道和效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稳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迫使政府必然进行全面干预,30年以来各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在不断加深。从最初对传统政策机制的讨论,发展到直接救助市场和金融机构。如美联储就创造三种新型的直接救助金融机构的手段:定期贷款拍卖、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其目的:一是有效地延长给金融机构贷款的期限;二是扩大了抵押品范围(从传统的国债抵押扩展到非机构债券抵押);三是增加了流动性供给的对象(从传统商业银行扩展到一级交易商、大型投行、保险公司);四是有效降低了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的成本。美联储推行的这三大创新的救援机制打破了美欧等国政府不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干预的“惯例”。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美欧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在不断扩大。美国政府接管两大房贷机构,随后雷曼兄弟破产。最后,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出台。最近,又在不断向危机机构追加注入流动性。

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预主要直接从金融政策与资金入手,从最近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干预经验看,放松监管标准保持金融机构流动性,以及迅速向危机机构注入流动性,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稳定是正确选择。其政府干预的基本经验是:第一,关注金融机构资产结构构成,提高风险控制标准,金融监管部门建立统一协调和高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中介和评级机构的监管,并建立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从微观上控制好虚拟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第二,对不均衡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逐步进行改革,控制好全球流动性问题,建立防止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宏观机制。

二、宁波市企业危机情境与迁移

危机情境是表明危机对组织和个人冲击状况的标志。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微观运作都受到影响,形成了不同地域和行业的危机情境。只有在分析危机情境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有效的危机干预。

(一)宁波市企业面临的危机情境

2008年8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宁波市经济外向度高、重化工业比重大、中小企业数量多,并且众多中小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时间较早,并且影响的程度深、范围广。

1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此次金融危机中,宁波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过缓。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88.7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1716.4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390.8 亿元,增长 16.4%。2008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96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196.7亿元,增长10.0%,其中工业增加值 1990.5 亿元,增长 10.4%;第三产业增加值 1600.0 亿元,增长11.0%。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虽然2008年GDP同比增加了10.1%,但增幅却下降了4.7%,也就是说金融危机影响了4.7% 的GDP增长率。企业的经济运行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也可以看出,宁波的企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2009年前三季度宁波市实现GDP290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增幅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2.2亿元,增长3.4%,上升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9.3亿元,增长1.7%,回落8.8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升3.5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 1341.8 亿元,下降0.6%,回落11.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升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90.6亿元,增长13.1%,上升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9∶51.7∶44.4,第三产业占比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有效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经济运行回暖向好态势得以延续。呈现出消费稳定增长,工业经济复苏加快,服务业贡献份额扩大,港口生产逐渐回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物价水平缓慢回升,就业形势稳定趋好的格局。但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经济上升的基础有待于进一步巩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

2 .行业效益下降,工业产值增幅降低

2007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9513.6 亿元,比2006年增长2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85.0亿元,增长25.5%。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937.1亿元,仅比上年增长 13.9%,增速明显降低。另外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91.8亿元,仅增长12.7%,可以说2008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速与上一年相比降低了一半。

自金融危机以来,2008年的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累计增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并在2009 年初变为负增长。这极大影响了宁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009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71.0亿元,同比增长-1.0%;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93.8 亿元、销售产值62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9.7%。从工业产销的月度走势看,经历1—2月工业产销指标的深度下行后,产销增速逐月回升,并于9、10月份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10月份分别增长8.4% 和10.2%)。但是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下降10.0%,销售产值累计下降9.7%,虽然工业生产有逐月回升的趋势,但保持工业产值连续上升的压力依然很大。

2009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税、利润大幅增长和亏损大幅减少,主要受益于电力和石油加工两个行业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国家政策性增利因素的影响。若剔除这两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税下降21.4%、利润下降20.3%,亏损增加60.1%;35个行业中有23个利润下降,有15的行业亏损额增幅超过40%。究其深层次原因,宁波工业由于存在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成本消化能力较差,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企业必须尽快走出效益低下的运作方式。

3 .出口下滑,对外贸易遭遇寒冰

宁波市经济外向度高,受金融危机国际消费市场低迷的影响较大,企业的出口销售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口订单减少。2008年46家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453.2亿元,同比减少6.9%。制造业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352.1亿元,同比减少9.9%,户均出口10.7亿元,同比减少1.1亿元。另外,金融危机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家对外投资的信心。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与上年相比是冰火两重天,相差悬殊。2008年46家企业(集团)累计对外投资198.7亿元,同比减少38.2%,户均累计对外投资4.3亿元,同比减少2.7亿元。

2007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达111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2008年全市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1401.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5.5%。就增长速度而言,2008年的增速降低了3.7%,对外贸易的降低与金融危机有着直接的联系。2007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565.0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33.9%。2008年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78.4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仅增长20.1%。增速也明显降低。

2007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 和3.1%。2008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1.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4%,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量微乎其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宁波市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最为严重的影响。

当前国际经济危机还在持续,虽然二季度开始,全球金融市场趋稳,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幅度有所放缓,出现了一些经济复苏的迹象,但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主要靠刺激性政策来推动,经济下滑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失业状况仍在恶化,消费支出疲软。同时,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进一步加大了宁波市产品出口难度。自2008年10月开始,全市工业出口已连续13个月的月度增幅为负增长。2009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737.2亿元,同比增长 -16.8%。2009年一、二、三季度出口增速分别为-22.1%、-20.4% 和 -12.1%,10月份当月增速 -8.8%,降幅有逐步收窄的趋势,但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依然步履维艰。

4 .供需难以平衡,多种矛盾凸显

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出口型企业外需锐减,导致出口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大幅减少,也制约了国内市场需求。2008年下半年以来,工业企业展开大规模的、剧烈的去库存化,一年多仍没有结束,库存增长仍然难以控制。2009 年1—9月,规模以上企业不仅出口负增长,内销产值也是负增长,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8%。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增长率仍然为负增长。不少行业由于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企业信心仍不强,仍在限产减库。在需求不足尤其是国外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在全国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宁波市也面临相同的问题,部分资源要素过度配置到一些过热的行业,导致企业生产能力发挥严重不足。扩大内需,解决供需平衡问题刻不容缓。

另外,由于经济增速有所下降,而且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不稳固,企业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也有所下降。2009年1—9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6.8%,净减11.9万人。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生产的逐步回暖,用工需求开始明显上升,又重新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劳动力资源供需矛盾有所加剧。

(二)宁波市企业的危机情境迁移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负增长,同时市场需求减弱,实体经济严重受挫,这也使得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宁波企业走入危机情境之中。但在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全市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许多危机情境依然存在并发生迁移变化。

1 .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倒闭

受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消费市场低迷的影响,宁波市企业的出口销售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口订单减少。大部分出口企业外需锐减,致使出口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大幅收缩,进而产生连锁效应,制约了国内市场需求。2009 年1—9月,规模以上企业不仅出口负增长,内销产值也下降9.3%,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8%。2008年下半年以来,工业企业展开大规模的、剧烈的去库存化,虽历时一年多但仍没有结束,库存增长仍然低迷。2008年46家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453.2亿元,同比减少6.9%。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尚未见底,宁波市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各项数据表明,对宁波市外贸的负面影响还在延续;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人民币与美元保持相对稳定,新兴市场国家从货币大幅贬值中受益,也削弱了宁波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危机的影响下,债务人履行义务能力下降,可供执行财产大幅减少,三角债、多角债纠纷状况难以解决。许多企业的产品难以出售,许多应收账款、对外投资等难以回收,导致许多企业出现时段性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一些现金流严重难于周转的企业最终走向破产的道路。

2 .企业并购重组

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导致企业营业收入下滑、成本费用刚性支出、盈利能力下降等许多困难。此时并购重组成为许多企业的调整策略,企业的并购重组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有利于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企业既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实施跨国并购,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出台的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重组工作。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分析研究并购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因盲目扩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树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内部决策和审批程序,审慎开展并购重组。加强对被兼并企业的整合力度,优化调整业务流程,扩大并购重组协同效应。

3 .投资积极性下降严重,企业停步不前

金融危机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家对外投资的信心。2009年1—4月工业投资完成162.8亿元,同比下降7.0%,比1—3月仍下滑7.3个百分点,是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08年46家宁波市大型企业累计对外投资198.7亿元,同比减少38.2%。目前,受政府投入大量增加和银行信贷资金快速增长的支撑,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且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大项目上。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但受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依然较低,对投入实体经济的信心不足,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工业投资仅增长0.7%,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贡献率为1.4%,而去年同期达27.5%。由于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工业企业投资的观望气氛越来越浓。

4 .危中寻机,创新发展

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的第一年,宁波市对外经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危机的种种不利影响,许多企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使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逐渐发展壮大。

总体判断,宁波市开放型经济有许多发展机遇。一是有利于宁波市扩大日用消费品出口。宁波市出口产品以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为主,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在国际市场中高档商品滞销的情况下,有利于宁波市外贸企业扩大中低档日用消费品出口规模。二是有利于宁波市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品牌和营销资源。宁波市企业可以收购、加盟、合作等方式获得国外品牌、营销渠道等资源,以增强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宁波市开展引资、引技和引智工作。宁波市企业可借机降低采购成本,扩大适用技术装备进口,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四是有利于宁波市加快“走出去”步伐。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投资设限势必减少,给宁波市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投资创业带来了有利时机。五是有利于宁波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金融危机促使国外部分企业加快剥离非核心业务交给第三方完成,并因实力受损而纷纷裁员,以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有利于宁波市企业拓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六是有利于宁波市扩大对台经贸合作。随着********改善,宁波港对台直航,加上宁波市对台经贸基础较好,从而为宁波企业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七是有利于宁波市外经贸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宁波市外贸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小企业为主,对能源、原材料等依赖程度深,成本消化能力弱,因石油、钢材、铜、煤炭等价格下跌和资金、设备、技术、人力等成本压力减轻,加上多项行政收费被取消或减少,有利于宁波市外经贸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八是有利于宁波市外经贸企业获得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保稳促调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有关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均为宁波市外贸企业减负降压、扩大业务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许多企业抓住有利因素积极应对,主动调整经营行业,以销定产,注重保市场和保利润。积极调整市场策略,努力寻求开拓市场的新方式,主动进行了产业升级,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加之政府保增长政策的深入实施和重点行业的强力拉动,宁波市许多企业的生产出现积极的变化。在生产受阻、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企业多方探索盈利渠道,积极寻求资本新的增长点,有效改善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涌现。危中寻机,创新发展,许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蒸蒸日上,焕发生机。

(三)危机情境中宁波市企业的政策诉求

众所周知,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非常希望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以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危机影响。在对宁波市企业危机情境认知和政策诉求分析中,采用实证调研法,了解企业对当前面临情境和政策需求的实际认识。此次调研,发放企业视角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所调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有效问卷中生产型企业37家、服务型企业29家,企业管理人员62人、普通员工94人。

1 .应对危机的信心支撑

调查中发现,企业员工与管理人员对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信心有所欠缺。调研发现虽然政府的政策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起到很大帮助,但大多数企业不希望政府直接干预运营。企业目前最为担心的是资金链断裂和订单下滑,而员工最为担心的是裁减员工和下调工资。企业的种种担心反映出应对危机的信心不足,如何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及订单下滑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担心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多达62.58%,根据调查,担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当前情境下,外贸进出口疲软导致外贸企业库存难以及时消化,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部分银行为防风险出现惜贷现象,导致部分外贸企业融资更加困难;部分国家和地区交易和信用环境恶化,导致出口企业信用风险和收结汇风险加大;国内企业对大宗原材料进口需求下降,进口代理违约、信用欺诈等事件增多,将导致进口经营风险加大、资金回笼难度加大;部分外贸企业前期高价代理进口原材料或期货业务亏损,将导致成本高企,资金链难以保障;宁波市“走出去”企业境内外融资渠道依然不畅,将导致境外项目资金运作更加困难,还有一些三角债、多角债导致企业资金难以回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投资资金减少,投资商信心减弱,将使宁波市部分外资项目取消和延期,实际利用外资受阻;部分境外投资者为保所在国企业经营稳定,势必抽资或回流利润,将影响宁波市相关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能力;另外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加工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引进难度增加。以上原因都增加了企业对资金链断裂的担心。

担心订单下滑的企业有20.12%,主要是外贸型企业。企业担心订单下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宁波市外向度高的经济格局更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宁波市经济开放度高,对国际资本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深,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大,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空前困难和挑战比内地城市更大。二是宁波市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增大。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美、欧、日等宁波市主要出口市场表现低迷,新兴市场容量有限且竞争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惨烈。三是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等升值较快且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严重,将导致外贸竞争更加激烈、出口价格不断下降。综合以上原因,在危机影响下外贸型企业订单的获取将十分困难。有62.25% 的企业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没有信心。宁波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经贸和投资活动的主战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地把宁波推向了危机冲击的风口浪尖,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直接经受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宁波的遭遇尤为特殊,这种“宁波之难”事实上与宁波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

由于内外因素的彼此叠加和交互作用,使宁波市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其他同类城市更直接、更迅速、更严重,可以说宁波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和“严寒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应对危机的信心不足,势必严重影响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信心比黄金货币更重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信心迫在眉睫。

2 .政府财政、货币等政策诉求

此次金融危机使大多数企业对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十分敏感,在实证调研中,企业管理者对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尤其关心。有52.38% 的企业希望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原因在资金链断裂部分已经分析过),防止资金链断裂是企业在危机情境下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有22.24% 的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帮助企业打开销路、减少库存,这也再次反映出企业受到订单下滑的严重影响(具体原因在订单下滑部分作了详细分析)。也有部分企业希望政府出面帮助开拓新市场。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美、欧、日等宁波市主要出口市场表现低迷,产品难以销售。新兴市场容量有限且竞争激烈,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惨烈。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导致部分销售困难的企业希望政府出面开拓新市场、寻找新销路。

在对企业目前所缴纳税率调查中,53.19% 的企业认为目前所缴纳的税率合适,但也有36.27% 的企业认为税率太高,目前状况下难以承受。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经营困难,利润率严重下降,企业希望政府适当减免税收,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作。此时税收优惠政策便成为这部分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

在被调查企业当中,近半数企业认为相关政府政策中,企业获得的最大利益是应对危机的信心。金融危机使许多企业破产倒闭,也使许多企业失去应对危机的信心,通过政府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的扶持,使企业减轻了负担,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找回了应对危机的信心与勇气。34.55% 的企业认为从相关政府政策中,企业获得的最大利益是实现优势组合。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也必须与时俱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企业必须有一套能够整合各种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过去我们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主管部门往往对企业的资源认识局限于资金、生产装备等,目前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认识到企业家、内部管理团队、品牌、营销网络等无形资源更是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也由传统的单纯竞争理念转化为“双赢”、“共赢”的合作竞争理念。政府协助各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合理地配置现有资源,从而提高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危机背景下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是各企业永远翘首期待的事情。在银行对企业贷款要求条件调查中发现89.89% 的企业认为贷款要求条件苛刻,因此政府需考虑进一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适当减少贷款利率、降低金融部门的贷款要求条件,从而帮助解决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人民币升值会对51.97% 的企业有较大程度的影响,由于宁波市经济外向度高、出口型企业比重大,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外贸竞争更加激烈、出口价格不断下降,外贸订单将会更难获取,因此,维持汇率稳定,保持人民币不升值也是企业的政策诉求之一。另外,76.29% 的企业希望在金融危机情境下,政府能提高出口退税率,帮助企业加强竞争优势,增加出口量。

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不足,企业产品销量锐减,开拓新市场、寻找新销路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调查中,67.21% 的企业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加大交易博览会的召开次数与规模,帮助企业寻找新的订单。另外,56.79% 的企业认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市场法律环境,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完善预算、税收、金融和投资等法律法规,规范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保持一个良好的市场法律环境是大多数企业的愿望所在。

3 .宏观干预,微观整合诉求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企业希望自身变革重组、加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企业联合危机预警机制。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参与竞争、创新发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收集、分析、传递和利用信息的管理过程”。信息是金融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各企业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不同。政府可以协助建立企业联合危机预警机制,专门进行危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使企业尽早预料危机来临的时间及危害程度,从而使各企业尽早做出准备,减少危机的影响程度。金融方面,希望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稳定汇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信息是管理决策的前提,尤其在面临危急情况时,及时的、质量高的信息显得至关重要。面对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都加快建立企业危机信息保障系统,争取尽快走出危机的影响。信息网络是沟通与交流的支撑平台,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网络化,使任何一个地区的危机都可以扩散到全球。企业也都意识到加快建立企业危机信息保障系统的必要性。通过企业的危机信息保障系统,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危机情境中作出更为满意的决策。

支持和促进各企业、各单位相互合作,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企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企业希望政府起牵头作用,使企业间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减少重复研发费用的浪费,更合理地配置现有资源。协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深合作,从而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这一合作过程中,需要政府充当诚信的中介人角色,通过政府行为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搭建多类型展销平台等,为不同的企业合作提供新途径。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方式,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新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产品、创新营销策略、创新管理方式,使企业顶住了危机的压力,逆风而上,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而且,许多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变革组织结构,加强控制力度,使企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面对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对人们生活新的标准和要求。各企业都加快结构调整,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快现有设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加大设备更新力度,努力提升企业装备水平。二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研发市场需求附加值高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利润率。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追求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是每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危机形势下,许多企业都在更新营销理念,强化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机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力开拓市场。国内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各企业都抢抓机遇,着力拓展国内市场。另外,许多企业也都相互合作,共渡难关。也有一些企业联合起来直接到海外自建、收购、合作专业的营销网络,巩固已有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全力保护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