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需求,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呼唤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业态出现;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则有利于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对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为消费者创造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推进制造业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并行不悖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而且也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客观走势。
一、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宁波制造业发展现状
1 .发展规模分析
宁波市制造业正在迅速成长和壮大,1999 年宁波市制造业增加值只有512.84亿元,2008年已经达到了1990.51亿元,增长了近3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3.51%。宁波市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近年来稳定保持在50% 左右。2000年占比最高,达到50.53%。2003年占比最低,为48.47%。2007、2008年则重新攀升到50% 以上。1999—2008年宁波市制造业发展规模。
2 .内部结构分析
按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宁波市已经拥有全部的制造业大类,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结构体系。其中,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前四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都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四个子行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之和达到了41.04%。加上科技含量较高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为5.86%)、医药制造业(占比为0.31%),则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占比达到了47.21%。
另一方面,资源型制造业①,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之和仅为15.64%。
这表明宁波市制造业内部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已经脱离了层次较低的以“资源型”行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正在逐步走向高端化。
3 .投资结构分析
2008年,宁波市制造业完成投资585.6亿元,增长9.1%,比上年增速提高6.5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7.73%。而且,制造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主要表现有:第一,属于宁波市优先发展的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信设备、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 46.9%、49.7%、17.5% 和19.2%,而化纤、非金属矿物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分别下降35.7%、0.5% 和25.8%;装备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限上工业投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151.9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限上工业投资7.3个百分点。第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54.8亿元,增长49.7%,是另一个投资亮点。第三,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完成投资居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的前三位,分别完成81.8亿元、70.2亿元和66.7亿元。第四,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的投资增速分别为-25.8%、-19.0%。
4 .开放程度分析
2009年,宁波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供给24.36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的71.14%;实际利用外资14.39 亿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65.24%。2009年,实际利用的外资主要投向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5 .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得不到宁波整个制造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数据,笔者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来大致说明宁波市制造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情况。通过对近几年宁波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发现,宁波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8年该比重达到了90.22%,而同年上海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只有80% 左右。这表明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宁波市制造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困境。
此外,从2008年的数据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加上国内外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对宁波市相关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极大影响。宁波制造业面临着利润下降、亏损企业增加、负债增加的局面。虽然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产品销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方面优于全省标准水平,但总体来看宁波制造业经济效益依然是处于低位徘徊阶段。
2008年,宁波市规模以上35个大类行业中,比上年减利超亿元的行业有13个,减利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就有8个属于制造业。这8个行业合计完成利润24.0亿元,增长360.9%,合计比上年减利142.4 亿元,影响宁波市利润增速36.7个百分点。
当然,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宁波市制造业的能耗总水平在下降,表明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在增强。具体来看,2008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最快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了25.3%;其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了11.2%。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最快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了21.16%;其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了19.59%。同时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上升了85.1%,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上升了47.15%,表明该制造业节能减排能力急需加强。
(二)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范围没有得到统一规定,所以在对宁波生产性服务业进行考察时,规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五个服务行业统称为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基于宁波的实际情况,也是为了避免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外延不确定而使对宁波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实证研究无法展开的合理安排。
1 .发展规模分析
近年来,随着宁波市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2004—2008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90亿元、366.2亿元、449.8亿元、534.9亿元和620亿元,五年内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7%。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近年来稳定保持在15.6% 左右。2006年占比最高,达到15.65%。2004年占比最低,为13.75%。
此外,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的力度显著增加。2004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8.1万人,2008年已经达到了29.6万人。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逐年上升,2004年仅为3.7%, 2005年已经上升到5.3%,2006年后一直保持在6% 以上,2008年已经上升到6.7%,表明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贡献在增强。
2 .内部结构分析
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构成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则居于最后一位。综合来看,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现代”成分①较高,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2008年为例,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中,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839535万元、1744475万元、768004万元、624003万元和224001万元。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61.8%,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38.2%,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远远超过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宁波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速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增长缓慢。
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①金融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显著提高,2004年为34.59%,2008年则达到了45.80%。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从2004年的31.23% 下降到了2008年的28.1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占比从 2004 年的 14.32% 下降到了 2008 年的12.3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从 2004 的 14.82% 下降到了 2008 年的10.0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比从2004 的 5.04% 下降到了2008年的3.61%。
3 .投资结构分析
2008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额263.21亿元,占服务业投资比重为45.17%,占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为15.23%。从投资结构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规模较大的领域,两个行业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22亿元和23.50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总额的90.3%。
4 .开放程度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和国际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资的情况也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2009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为2.12亿美元,占比为9.2%。从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领域。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际利用外资为1.34亿美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为0.57亿美元。其次是科研专业技术服务业,而其他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资力度很低。表明目前国外资本对宁波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前景看好,注入资金较多,而生产性服务业诸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等由于对外资开放程度不高或存在政府行政事业性垄断,未能很好地吸引外国资金、外国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比较滞后,没有成为开放型经济的引资热点。
5 .经济效益分析
2006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各子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企业利润最高,为295101万元,同比增长10.65%;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利润73930万元,同比增长54.04%。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利润总额为-1623万元,下降幅度较大。
除了利润外,劳动生产率也是衡量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2003—2008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平稳增长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各子行业中,金融业劳动生产率最高,且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劳动生产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5、2006年出现下降,近年来开始呈现缓慢增长态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于从业人员处于增长态势,所以其劳动生产率呈下降态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察业从业人员在2003—2007年较为平稳,所以其劳动生产率随着增加值的缓慢增长而增长, 2008年由于从业人员增加,其劳动生产率出现了下降。
二、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性分析
1 .数据的收集与评价方法
由于2004年以及之前宁波市的统计年鉴没有对生产性服务业各分类行业增加值进行统计,所以笔者只能选取2004—2008年宁波市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只有5年的统计数据,所以本节的计量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计量检验
(1)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分析
利用上表的数据,运用SPSS 软件,以制造业增加值作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作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线性曲线、对数曲线和复合曲线三种函数形式对2004—2008年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拟合。比较回归结果,选用复合曲线的时间趋势曲线拟合程度最高,根据得到的复合曲线 ln(ZZY)=5669942.7+SCXFWY,求ZZY的导数,得到
由式2-1可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加值的带动效应(ZZY′)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基数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越大,增加的1万元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越能带动宁波市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
(2)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分析
同理,利用数据,运用SPSS 软件,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作为因变量,制造业增加值作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线性曲线、对数曲线和复合曲线三种函数形式对2004—2008年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拟合。比较回归结果,选用对数曲线的时间趋势曲线拟合程度最高,根据得到的对数曲线SCXFWY= -8E+007+4878256ln(ZZY),可以得到
SCXFWY′=4878256/ZZY (2)
由式2-2可知,制造业每增加1万元的增加值,能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加4878256/ZZY万元,其带动效应随制造业增加值基数的变大而变小。也就是说,宁波市制造业增加值越大,增加的1万元制造业增加值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能力就越小。依笔者的分析,这种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制造业企业规模增加,其生产性服务外包化趋势随之减弱,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由制造业企业自我提供,即生产性服务活动与制造活动的企业组织结构层面不断进行着内部融合。
(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只有5年,所以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只能选滞后1期。结果发现:滞后1期时,宁波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不是对方的格兰杰原因。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宁波市制造业主要对当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拉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也主要对当年的制造业产生促进作用。
3 .制造业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中不同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两大类。其中,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它们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被归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
(1)以制造业(XXY)为因变量,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SCSCXFWY)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SDSCXFWY)为自变量建立二元回归模型,虽然该模型拟合度很好,并且自变量不存在显著自相关,但是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没有通过t检验,因此笔者只能分别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自变量,对制造业构建一元回归模型。
(2)利用前面的曲线拟合方法,分别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自变量,以制造业增加值为因变量,可以得到拟合程度最好的曲线为:
ln(ZZY)=4239925+2.709CTSCXFWY (3)
R2 =0.993 (16.881) (3E+007)
ln(ZZY)=6511757+2.711XDSCXFWY (4)
R2 =0.995 (29.238) (8E+007)
由式2-3和式2-4可以分别推导出:
通过比较ZZY′1 和ZZY′2 的大小,发现在同等规模下(即增加值相等的情况下),当规模值大于126.6亿元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大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当规模值小于126.6亿元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用将会小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根据宁波市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各年的规模值,可以得到结论是:自2004年①开始,宁波市处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大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阶段。
(3)把制造业增加值作为自变量,分别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因变量,可以得到拟合程度最好的曲线分别为:
CTSCXFWY= -2E+007+1533558ln(ZZY) (7)
R2 =0.993 (-19.359)(209.15)
XDSCXFWY= -5E+007+3344698ln(ZZY) (8)
R2 =0.995 (-22.884)(24.041)
由式7和式8可以分别推导出:
CTSCXFWY′=1533558/ZZY (9)
XDSCXFWY′=3344698/ZZY (10)
通过比较CTSCXFWY′和XDSCXFWY′的大小,可知宁波制造业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大于制造业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效应,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
4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相关性分析
选取宁波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各自的增加值作为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指标。设定制造业增加值为系统参考序列,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增加值数列为比较因素数列,被分析数据来源。
得到的结果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各子行业与制造业的灰色关联系数都大于0.5,所以宁波市生产性服务各行业和制造业都有较强的关联。其中,与宁波制造业关联度最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它们与制造业的关联度都超过了0.91,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21497和0.910328;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它们与制造业的关联度都超过了0.79,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15323和0.793402;与制造业关联最小的是金融业,灰色关联度只有0.588945。这说明,宁波市金融业与制造业形成的互动关联层次或水平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 .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主要结论
(1)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加值的带动效应(ZZY′)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基数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越大,增加的1万元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越能带动宁波市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
(2)制造业每增加 1 万元的增加值,能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加4878256/ZZY万元,其带动效应随制造业增加值基数的变大而变小。也就是说,宁波市制造业增加值越大,增加的1万元制造业增加值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能力越小。这种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制造业企业规模增加,其生产性服务外包化趋势会随之减弱,生产性服务更多地由制造业企业自我提供,即生产性服务活动与制造活动的企业组织结构层面不断进行着内部融合。
(3)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表明:宁波市制造业主要对当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拉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也主要对当年的制造业产生促进作用。
(4)根据宁波市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各年的规模值,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自2004年开始,宁波市处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大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阶段。
(5)宁波制造业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大于制造业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效应,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
(6)宁波市生产性服务各行业和制造业都有较强的关联。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制造业关联度最高,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金融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水平较低。
(二)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阶段
1 .互动发展阶段的理论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一直都伴随着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基于制造业的社会分工在产业链上的不断衍生而产生的,两者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依赖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同时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随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产业)向制造业(制造业价值链的各环节)的渗透融合,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融合互动。
(1)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服务业开始产生并逐渐形成地理集群,又可细分为萌芽阶段和起步阶段。
———萌芽阶段。在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进入调整阶段,企业活动也开始集中于生产经营,与生产经营活动关联不大的服务活动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即生产性服务业。这个阶段生产性服务业是松散的组织,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基本上为单一的企业提供单一的服务,不少生产性服务业和被服务的制造业存在“嫡系”关系。
———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得到重视,已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众多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为了满足制造业日益增加的中间需求,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功能开始多样化,服务企业多种化。出现单一企业为多家制造业企业服务,同时制造业企业寻求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但整体互动组织仍是松散结构。
(2)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稳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现集群现象,出现大型的综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或是企业群。与制造业的互动也出现稳定的组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合作是稳定的,并出现群对单,和群对群的互动模式(制造业产业集群及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群),两者彼此促进,出现双向互动的现象。
(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出现大量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内部形成良性的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制造业产业链上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功能群,并向制造业的生产前的研究、生产中期设计、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融合,作为中间投入的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技术创新、储存、运输、批发、广告等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益加大,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群优势。这一阶段得益于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发展。伴随着产业集群的结构不断优化,出现政府引导、学研支撑、核心产业主导、基础设施配置完善的“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即“横向群集、纵向链集”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群并行的产业簇群。两个产业的界线再次模糊,是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
2 .宁波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阶段
综合第一节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互动萌芽阶段中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服务业开始产生并逐渐形成地理集群,但与制造业的互动较浅。
(三)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宁波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丰裕的劳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等众多方面优势,具有较强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资本吸引与容纳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分工,推进区域产业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视角来看,宁波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1 .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小,发展相对滞后
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产品供给充足、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相比较而言,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呈现出不能有效满足需求的状态,特别是金融业与制造业尚未形成高层次的互动,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外包和专业化分工环境欠佳,市场交易成本过高,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大量存在于制造业内部,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供不应求、服务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的行业,特别是那些具有垄断或半垄断性质的行业更为突出地表现着这一问题。所有的这些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影响了服务业有效发挥其“黏合剂”作用,将会影响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历史数据的经验分析,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其就业比重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仅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而且也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迫切要求中间需求型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目前宁波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比较低,仅为15.5% 左右,显然不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2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尽合理抑制了其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围绕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产前服务,如科研开发、技术转化等;第二类为产后服务,如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广告等;第三类为产品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如会计、法律、咨询等。而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首先是第一类,其次是第三类。尽管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表现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的特征,但其进程较为缓慢,其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仍然表现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突出的现状。譬如,从2008年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二类服务的主要构成,占到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38.2%,而作为第一类服务主要构成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6%,作为第三类服务主要构成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则更低,仅为3.60%。从这个角度来看,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中产前服务及科学技术服务比重明显偏低,而产后的仓储、物流运输等服务比重较高,呈现出一种不协调的发展现状,这将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程度均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碍。另外,根据产品价值链理论和前面的实证结果表明,诸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产前服务不仅具备着高附加值,而且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3 .制造业发展模式与层次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工业化结构的今天,国际产业竞争的主要开展形式是品牌竞争,而品牌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则集中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性服务,譬如产前的研发设计和创新,以及产后的市场营销、品牌运作和售后服务等,而这些恰是宁波制造业的最薄弱环节。正是由于产业技术能力总体上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得宁波制造业难以介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高端环节,只能从事那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代工生产,这样将会饱受跨国公司的“横向挤压”和“纵向压榨”,仅能赚到微薄的劳务加工费,如此将会影响到本土企业的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性提升。另外,由于产业发展的“棘轮效应”将会进一步导致国外企业从事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而国内企业从事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生产。这一情况将在宁波这一制造业大市更为明显,势必影响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层次的提高,进而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发展,以及抑制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高端攀升。可见,虽然宁波制造业庞大的产值总量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代工这一生产模式对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非常有限,难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本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和全面升级。
4 .生产性服务市场化程度依然较低
长期以来,很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并不直接参与运营,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环节被政府包办,使得这些行业缺乏效率和竞争力;而且不少企业仍然存在着“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将所有生产环节都囊括于企业内部,这就造成了企业主次业不分、发展重点不清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另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行业垄断现象十分普遍,譬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并且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高,呈现着垄断和半垄断的局面。如此将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具体来讲,政府过多参与市场将容易导致行政性垄断,从而导致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使得行业内部不可能有充分竞争,难以有效降低成本,影响生产性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进程,为此,制造业也难以获取低价的生产性服务,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而推进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
5 .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缺失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具备高技术与知识密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集群性和新型性等五大基本特性。因此,诸如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存在歧视和限制,从而造成现有教育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不到位,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按时就业,另一方面大量岗位空缺。宁波的情况也差不多,现阶段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金融、物流、软件和电信行业人才缺乏,各种专业服务领域的国际化人才短缺。当然,若要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不合理的人才流动虽然能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生机,但由于许多生产性服务业属于新兴行业,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不强,一些从业人员不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只顾及眼前利益而频繁跳槽,这就将导致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培训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使得企业培训投入动力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要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就必须着眼于其自身的优势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即一方面要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开发和设计创新环节,这也需要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投入。
三、促进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的国际经验借鉴
1 .意大利和英国的经验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制约或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大都具有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由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促进作用,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也比较发达。这些国家成功的发展经验,对于促进宁波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下面以意大利和英国为例来介绍重要的经验。
(1)意大利的经验
意大利是一个自然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能源和原料大多依赖于进口,制造业产品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品,如皮鞋、家具、食品、机械等。这些制造业虽然规模小,但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强,发展迅速,主要是得益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促进。
首先,意大利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意大利制造业大多属于不同的制造业群,地理位置相对集中。据统计,意大利有产业集群基地199个之多。由于制造业地理位置集中,形成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用。
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来以后,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一,众多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满足了制造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意大利有一整套完善的和高效率的融资体系,包括:①专门银行,如合作银行、互助银行、国民银行等,向制造业提供比市场利率低2% ~3% 的长期贷款;②设立企业基金,为制造业特别是风险适中、市场前景较好的创新制造业提供融资支持,基金包括“技术创新滚动基金”(用以支持制造业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互助信贷集团”(加入该集团,贷款额度为入会费的20倍,且无需担保和抵押)、“投资项目补贴基金”(补贴额度为投资项目总额的10% ~50%)和“购买高新技术产品基金”(为购买高技术设备补贴其总额的25%);③成立信贷担保机构,由手工业和行业工会以及国家银行联合组成,并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必要的基金,起“倍增器”作用,制造业企业一旦获得信贷担保机构的担保,往往能增加其正常的贷款额;④直接融资,包括通过证券交易市场、第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进行融资。
第二,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意大利的职业技术院校很有名,其独到之处在于厂商与职业技术院校的互动式发展,产业知识和技术发展高度专业化,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熟练掌握纺织、服装、瓷砖制作等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厂商对职业技术院校特别青睐,给予资金上的赞助和技术上的支持要比政府多得多。职业学校提供的培训是多层次的,以布伦塔河制鞋学校为例,其提供三种培训方式,第一种形式是面向企业中的设计人员在职学习,一般学制三年;第二种形式是欧盟资助的专业化培训,获得资助的必须是有威尼托户口的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皮鞋的制作、经营、管理等;第三种是面向高中学生的,一般培训期限为5个月左右,毕业后从事皮鞋生产。
第三,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意大利的中介服务业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制造业企业只需负责内部的生产经营,其财务、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物流服务、广告服务、法律咨询等都可外包给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来完成。例如,在萨斯索罗与瓷砖产业有关的企业200多家,有许多与之配套的模具、釉料、包装材料、仓储、运输等各类服务企业,为瓷砖生产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英国的经验
英国生物技术制造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英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世界市场份额一成以上,产业涉及制药、农业和食品等领域。目前已拥有270家生物技术中小企业,约占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1/3,且在不断衍生。英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英国生物技术制造业的发展。
第一,世界一流的研发服务体系。坚实的科学基础研究是英国生物技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拥有剑桥生物科学公司、重组DN A 公司等闻名于世的企业;产业集群内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如伦敦生物技术协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和欧洲生物信息协会,为生物技术企业解决生物共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及保障;英国科学园中有众多的为初创企业设立的生物技术孵化器;慈善团体、癌症研究协会和皇家癌症研究基金等社会机构对生物技术领域各环节的研究进行资金赞助,促使其从生物原料到生物中间体的转变;政府每年对生物技术的投入高达6.5亿英镑。
第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活跃的金融市场是英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又一重要原因。伦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同全球金融市场联系紧密,也使资本更具流动性。英国具有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满足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资金借贷、财产抵押、风险投资和欧盟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计划等。值得一提的是,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所提供的特殊服务项目,急需资金的企业只需要在当地商业银行申请,符合条件便可获得资金资助。英国有非常活跃而又成熟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额占欧洲的42%,在过去的10年已为生物技术领域累计投资3.44亿英镑,这类基金往往与特定的大学相关联,如Kinetique生物医学种子基金是伦敦国王大学和玛丽皇后学院的合资基金;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灵活的发票规则和退出机制,也刺激了风险投资机构的积极性。此外,还有生物技术基金可供中小企业申请使用。
第三,配套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例如生物协会、专利机构、律师、招聘和咨询顾问等,与集群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临近对集群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可以为生物公司提供管理经验、政策咨询、合作机会和联系客户。例如英国地方生物协会除了制定生物技术发展措施外,还为公司、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在集群的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内,具有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为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第四,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用人机制。英国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秀丽的风景和国际化都市都是吸引国际人才的环境氛围,更重要的是英国具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用人机制: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二是较低的个人所得税,三是股权激励。英国独特的人才市场环境,吸引大量的国外生物技术人员,形成生物技术人才集聚,进而促进了生物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此外,劳动力市场加强对熟练工人队伍的培训教育,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