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进科学丛书:无奇不有的世界
28714300000004

第4章 探索神秘的南极大陆(2)

在这里,探险队进行了两年的科学考察,积累了大量而详尽的资料和数据。此间探险队员们经常出去打猎。一天,阿蒙森见远处几个黑点,不由得喊了一声“鹿”。有人却笑着说:“是两条腿的鹿”。原来,他们遇到的是手持武器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冰天雪地里,分布在广阔的北极地区内,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为了不误会,阿蒙森说句惟一会说的爱斯基摩语:“密乞摩!”敬礼的意思。于是双方成为了朋友,几天后,约200多名爱斯基摩人来到他们这里来,迅速用冰雪盖起房屋。阿蒙森对他们所用的武器和风俗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还跟他们学习了驾驶狗的技术,他深信这是北极探险最有用的动物,他还收集了当地土著的一整套服装。

1905年8月13日,阿蒙森率队穿过浓雾和浮冰向西在陌生的水域中小心翼翼地航行,并不时地测量水深。迷宫般的水域,经历半个月的艰苦航行总算过来了,突然,远方一条捕鲸船迎面而来,他马上意识到跨越北冰洋的西北航路打通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这意味着,400年来探险家们的努力,今天就要结出硕果了。他奋力地指挥船越过无冰的洋面,以躲过即将来临的冰冻期,驶进太平洋,可他们还是遇到了冰冻。但打通西北航道的兴奋使他忘记了疲劳,他克服了翻山越岭等困难,迅速地到北极地区的美国打电话,将消息传到了全世界。

这一辉煌成就,使他成为有名的极地探险家,坚定了他试图到达北极极点的雄心壮志。他的考察资料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阿蒙森已是有名望的人了,他公开了北极极顶探险计划。这时,赠款、仪器、装备、物品很快都送来了,他只需专心进行各种技术准备。

他看中的是南森用过的“弗拉姆”号,并在众多的候选人中,精选了12名最强壮、能吃苦耐劳且有丰富北极航行经验的人。航线确定了,一切准备就绪,正待1909年秋启航。

就在这里,突然传来了美国探险家皮亚里首先到达北极极点的胜利消息,这对梦想终生的阿蒙森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但作为一个杰出的探险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见机行事,他立刻在心中改变了计划,转向南极极顶争冠。

1910年8月,推迟启航的“弗拉姆”号赴北极考察途中,突然宣布改变计划:去南极探险。

队员们既惊讶又欢喜,阿蒙森非常高兴。他的哥哥早已把计划转告了挪威各界,并给当时已在新西兰的斯科特去了电报:“我也正要到南极去。阿蒙森。”

阿蒙森是位意志坚强、抱负不凡、行动慎密的探险家,尽管他采用的手段气势逼人,但他在屡次探险中表现出的才能,确实是令人佩服的。阿蒙森较之斯科特有丰富的极地探险经验,他根据以往探险家们收集了资料,于1911年新年,将“弗拉姆”号驶进了鲸鱼湾,在罗斯冰障的东部,并准备在这里建立基地。这条路线比斯科特选择的路线,到极点短约100千米,而且气候平和,道路是最为平坦的,这一点也许他并未想到,但为他的登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阿蒙森有条不紊地登岸,并分三组人员着手准备工作。他们带来的东西非常丰富,光粮食就900多箱;狗100多只,是耐严寒的爱斯基摩狗,他们既可保证交通不中断,又是活动的粮食,必要时可充饥。他清楚,运输或食品上有一点不足,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他们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安排了向极顶进军路线上的7个供应库和路标,并仔细地用罗盘确定路线的准确度,顺利地返回了大本营。

这时,南极的冬季来临了,风暴和寒冷使人难以忍受。阿蒙森注意预防染上坏血病,保证大家吃新鲜海豹肉、全粉面包、热蛋糕和新鲜水果,这是胜利的根本保证。那些爱斯基摩人的毛皮衣服,既舒适又暖和。他还想了许多办法来丰富大家在漫长的冬夜里的生活,他们人人健康地度过了一个南极的冬天。

1911年10月19日,具有历史意义的极点进军开始了,阿蒙森带4名队员和52只狗拖的4部雪橇出发了。第4天就前进了160千米,11月中旬,就到达离极点500千米的地方,一路上只有一架雪橇陷入冰缝,但很快拖了上来,再没遇到什么障碍,这主要是他们幸运地选择了一条平坦的道路,天气也格外的平和。以后就是在没有营地的陌生路上行军了。为了不迷路,每隔100千米就建一个仓库并设路标,否则,回来将遇到困难。

但当攀登南极大陆中央高原山脉时,他们遇到了困难,探险队员不时地要推、拉雪橇,绕过隐蔽的冰缝,爬过巨大的冰雹。有时连人带雪橇差一点掉进深不见底的冰缝。顽强奋战好几天,才一步步地登上冰川的山顶。从峰顶望去,是地势渐高的浩瀚高原,登上高原后,他们的干粮和燃料就快用光了,而以后的行军将用不上狗拉雪橇。于是阿蒙森下令杀死多余的狗,用狗肉喂其余的狗,人可吃有营养的新鲜狗肉和汤。

1911年12月7日,他们到达当年沙克尔顿到达的世界纪录,他们把挪威国旗插在雪橇上,庆贺这一胜利。此时此刻,队员们热泪盈眶,阿蒙森回忆说:“整个途中,没有任何时候像此时此刻那样令我激动,我的热泪夺眶而出,我的意志已无力加以控制,是前面飘扬的那面旗帜征服了我。因为我们现在有足够的粮食可继续走下去。”

12月13日,阿蒙森5人带17只狗和3辆雪橇轻装前进,到达离极点差几千米的地方,并在这里扎营。这里,雪停止了飞扬,道路也平坦了。尽管人们的脸上严重冻伤已溃烂化脓,但胜利在望使他们忘记了一切。入夜,帐篷里充满着节日前夕的气氛,他们兴奋地处于半醒半睡状态,心里充满着紧张和期待。

14日,出发的时刻终于到了,天气又是那么好。阿蒙森仔细地注意安装在雪橇上的指示器。

下午3点,他大喊一声:“站住。”原来他们已站在了地球的最南端了。王冠上的明珠属于他们的了。他们互相拥抱,取出一面挪威国旗和“弗拉姆”号的标志,一起插在南极极点,并拍照留念。还留下一块木板,上面刻有5个人的名字。笼罩南极亿年的寂静,第一次被人声所打破,它的面纱终于被撕开。

他们在这里搭起帐篷,逗留了3天3夜,没有做详细的科学勘察,然后就开始返回。并在帐篷里留下两封信,一封是给挪威国王的报告;一封给斯科特,请他在他万一遇难后转交另一封信。1月25日,他们安然无恙地返回基地,并如期返回挪威。像皮亚里一样,阿蒙森的南极探险也显得远非想象的那么困难。

斯科特的悲壮

斯科特队从鲸鱼湾出发的时间比阿蒙森晚近10天,在罗斯冰障上花费了超时计划,中间又遭受一次暴风雪,近一周动弹不了。由于他对狗缺乏信心,错误地相信西伯利亚矮种马,结果,马的生理特点难以适应极地的寒冷,步履艰难,无奈只得射杀一些马匹。

当阿蒙森队已到达极点时,他们才走完一半的路程。1912年元旦,到达离极点270公里的地方,这时,食物也充足。3天后,斯科特临时决定增加一名队员,这就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问题,因为一切都是按4人准备的,且影响全队的速度。他们拉着雪橇步履艰难地前进,一天还前进不到10千米。

当斯科特队艰难地行进到离极点几千米的地方时,有个队员突然发现前方有个黑点,当他们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片颜色发黑的旗子,营地附近有许多残存物、雪橇和狗滑行的痕迹,斯科特写道:“全部经过正如伦敦知道的,挪威人捷足先登,抢先到达南极,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啊!我的忠实伙伴们感到痛心!”“留下的只有精神的痛苦和忧伤,我们只好怀着懊丧的情绪返回。”

1月17日,斯科特队迟到1个月零3天。他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度过了可怕的一天!”第二天,他们在帐篷里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两封信,还有一些被抛弃的工具和几袋未开封的手套与袜子。他们在酸溜溜的情绪中把英国国旗竖在这个帐篷旁边。这时,“狂风怒吼,雪暴席卷,气温下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刺骨的寒风在空中凛冽咆哮,凶猛似刀”,“我的上帝啊,这是一片多么可怕的地方啊!”

第二天他们就踏上归途,归途也不顺利,天气越来越坏。但斯科特却非常注重科学调查,尽管明珠未到手,依然坚持搜集样品,这么一来又耽误一些时间。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过去了,冬季开始来临。2月7日,他们到达强风不断吹袭的冰河地带,因体力不足,花费了大于预定计划的时间。途中,一个队员摔伤后死去,另一队员双脚严重冻伤,知道自己无法前进,为不拖累全队,在一天夜里偷偷离开队伍,消失在无情的暴风雪中。所剩的燃料仅够他们3人做饭和取暖用,可偏偏不小心,油从罐子底下漏掉不少。

现在,他们躺在离仓库只有16千米的帐篷里,只要咬咬牙来到仓库就可得救。可风越来越大,雪越来越狂,3个精疲力竭的人再也迈不开步子。于是,斯科特用他那冻伤的手握着铅笔写道:“我们离死亡不远了,这多么可怕!请看在上帝的面上,别抛下我们的亲人不管。”

3月29日,斯科特3人耗尽最后的体力,悲惨地死去。

8个月后,一支搜索队找到了他们的遗体。令人感叹的是,同时发现了他们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没有忘记去南极途中采集的35磅重的珍贵化石、地质标本和完整的日记。请设想一下,在当时那种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他们能把生命置之度外,竭尽全力将这些沉重的标本一直拖到最后一步,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啊!这种忘我的科学精神实在是可敬可佩!

美好的明天

与斯科特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挪威人把阿蒙森当民族英雄来欢迎的场面。他每到一处,人们都脱帽向他致敬。由于他,全世界都认识南极了。但这场竞赛决不像体育比赛那么容易忘怀,也许是感到阿蒙森的胜利是如此的容易,而斯科特的结局是如此悲惨的缘故吧!我想议论几句: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角逐中,天气固然影响很大,但实质是人和自然的较量。阿蒙森的成功在于他较斯科特经验丰富,他在南极越过冬,又多次在北极探险,可谓极地探险之星,是惟一两极探险家。他的队员个个体质好,适应寒冷气候;另一高明之处以狗为动力,节省了体力并预备了口粮,保证了健康;另外,队伍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斯科特则半路出家,仅南极一次探险经历,无北极知识;队员来自军队或雇佣,缺乏寒冷条件下求生存的思想准备;矮种马为动力是最大的失误;队伍组织差,如途中竟发现一箱饼干未装满,临时增加队员等;对食物不关心,依然吃面包和罐头等,偶尔吃顿海豹,还煮得烂烂的,这些因素足以决定失败。

尽管如此,斯科特队仍不愧为真正的英雄,其队员仍不失绅士风度。他们重视科学研究,搜集的大量标本和资料记录,成为不朽的文件。这种不图虚名而务实的精神,令人尊敬。而阿蒙森忽视科学考察,到有点锦标主义之嫌了。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身处逆境而勇于拼搏,面对危险而敢于前进,才有可能成为强者。

1957年,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立考察基地,取名“阿蒙森——斯科特”站,正是纪念这两位征服南极的强者。

南极与北极相对,却“极不相同”。北极是冰雪的海洋,南极却是冰雪覆盖的大陆。它面积大约1400万平方千米,98%被约2000米厚的冰盖所埋,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冰层10米以下不受外界温度影响,里面隐藏着许多秘密,成为研究古气候等问题的天然实验室,它是世界上风最大、最冷、最干的地区。最低温度达零下88摄氏度,斯科特当年留下的报纸和饼干至今还完好无损!南极大陆边缘三分之一的海岸布满险峻的冰墙。

南极大陆也有“绿洲”,它是指那约7%面积是终年无积雪的部分,突出在冰山上的山峰。绿洲内有纵横堆列的岩石,呈暗褐色或暗绿色,岩石堆中有小湖、河等,水温4~9度,水中有微生物,可洗澡,个别岛屿上还有88摄氏度的温泉。

在这样严寒的大陆上,动植物品种不少,常见的海豹、企鹅、鲸鱼、海燕、地衣、苔藓等。

企鹅那白围脖、黑大衣,走起路来一摇三晃,真像18世纪的“绅士”。

水手们害怕冰山,又不能不为冰山的美丽景色所赞叹,它们有的似古城废墟,有的似银装玉琢的宫殿,在阳光的映射下,反射着瑰丽的光彩,时而浅红、墨绿、淡蓝,海员们称为魔鬼的眼睛。

科学家们用知识的“魔杖”一步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但刚撩起一角,还有许多未知数,有待后人去探索。

我国拥有12亿人口,在南极研究与开发中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1985年,我国在南极洲建立了长城科学考察站。我们要派更多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南极欢迎有真才实学、不畏艰险的人去探索、去开发。这神奇的冰雪大地上,英雄有用武之地。

南极宝贵的地下矿藏、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将造福人类。南极的明天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