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词海拾贝
2872500000028

第28章 成语拾贝:千锤百炼的固定词语(7)

唐蒙见了夜郎国王后,便向他转达了朝廷意愿,以封侯和把他儿子封为郡守为条件,并赠送了华丽的绸缎等礼物,提出改夜郎为郡县。由于夜郎国王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国土,也不知外界的情形,所以一直骄傲自大。当使者告诉他说夜郎的国土只有汉朝一个郡那么大时,夜郎国王终于同意改为汉朝的郡,配合汉朝的军事行动。

以后,人们就用"夜郎自大"这句话,来形容见识浅薄。

铁公鸡--"一毛不拔"

人们经常用"一毛不拔"来形容为人非常小气自私。歇后语也有"铁公鸡--一毛不拔",用铁铸造的公鸡,又怎能拔出毛来。用铁公鸡作比,确实形象。此语出自《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有一个哲学家,名叫杨朱,又称杨子,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贵生""重己"。孟子对杨朱的观点,明确地表示了否定态度。他在《孟子·尽心上》里写道:"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说,杨朱这个人主张一切为自己,连拔下自己的一根汗毛而造福天下,他都不愿意;而墨子与杨朱正相反,提倡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什么事情都愿意去做,哪怕是磨秃头顶、走破脚跟,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难得呀!

后来,人们根据"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引申出成语"一毛不拔"。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成语"一窍不通"在歇后语里也作"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试想,用擀面杖吹火,岂有通风之理,当然是一窍不通了。

此语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一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他荒淫无道,整天只顾跟宠妃妲己喝酒玩乐,不理政事,也不管百姓生活凄苦,他还滥杀无辜,很多忠臣和无辜百姓都惨遭杀害。

纣王的叔父比干是一个忠臣,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劝说纣王不要沉迷于酒色,不要乱杀忠臣。妲己和纣王听了都很不高兴。妲己献计说:"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的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

纣王听了妲己的话,竟不分是非好坏,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这样一来,大臣们要么逃往他方,要么闭口不言。商朝很快就灭亡了。

"一丘之貉"的来源

"一丘之貉"意即同一个山丘的貉,形容都是同类人,多用于贬义,比喻彼此相同、没有差别的坏人。成语出自《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汉宣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杨敞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名气就已经很大了。杨恽经常直率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和过失,敢于揭发贪官枉法的行为。这样一来,被他揭发的人无不对他恨之入骨。而他为人耿直,不畏惧朝中的权贵,甚至还得罪了太仆戴长乐。但因他自小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根本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王单于被人杀死了,感慨万分,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一个无能的君主,不采纳大臣提供的治国良策,自然是要灭亡的。像秦二世胡亥,一心听奸臣的话,杀害忠良,终于亡了国,如果当时能听忠贤之言,说不定国家还能保持到现在呢!唉!总之,从古至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生长的貉子一样,毫无差别呀!"

谁知这封信落到了与他积有私怨的太仆戴长乐的手里,戴长乐把信送到皇帝那里,指控他妄自尊大,目无皇上,不知悔过。

宣帝听到杨恽把自己和历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非常震怒,再加上戴长乐又说了许多杨恽对宣帝不满的坏话,因此下令革去杨恽的官职。

后来,人们便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一丘之貉",用以形容反面的人或事物,含有一种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

"朝三暮四"不可取

"朝三暮四"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容易见异思迁、反复无常。如说某人变心极快,早晨恋这个,晚上爱那个,就说他"朝三暮四"。不过,此词的本来意思却是指用欺骗的手段蒙骗他人。源自《庄子·齐物论》。

传说,古时候,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日子一长,他对猴子的性情了如指掌,猴子也渐渐懂得了主人的心意。

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可让家里人饿着肚子,也要先让那些猴子吃饱。不久,家里的粮食快要吃光了。他想减少猴子的饭量,又怕猴子们不肯答应,于是他先对猴子们说:"从今天起,我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颗,晚上四升,够了吗?"猴子们都乱蹦乱跳,表示不满。老头儿又说:"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总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都摇头摆尾地趴在地上,十分满意。

"纸上谈兵"的典故

人们常用"纸上谈兵"来比喻只会空谈理论,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人。社会上重言谈轻行动者不乏其人,"谈"则唾沫四溅,滔滔不绝,"做"则纸上画饼而已,甚者畏首畏尾,虽消耗人力物力,却无成效。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齿乞率兵进攻赵国属地长平。守军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有利的作战条件,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以逸待劳,伺机而动。秦军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赵军却坚守不出。秦军也无可奈何。王齿乞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谋士范雎向秦昭襄王献计说:"要打败赵国,必须使用反间计,先让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国派人在赵国四处散布流言说:"秦国就是怕让年富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老了不中用,现在连出营作战都不敢,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

赵王听信了流言,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齿乞,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准备调回廉颇,让赵括顶替他驻守长平。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并非大将之才,不可重用。"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一样,谈起兵法来,就目中无人。将来大王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但赵王不听劝告,坚持让赵括代替廉颇与秦国作战。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他把廉颇制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完全改变了廉颇对付秦国的作战策略,照搬兵书上的条文,认为应该争取主动,立即向秦军大举进攻。

秦国得知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作战。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先故意打了几次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两万多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捣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尝到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应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乱箭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最后全部被秦军活埋。四十万赵军就这样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军覆没了。

韩信与"逐鹿中原"

历史上从商王开始的"逐鹿"活动,备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因而将鹿喻为"帝位""国家政权"。"逐鹿"之举便成为政治家们争夺政权的代名词。成语"逐鹿中原"就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比喻很多人为夺取政权而征战。此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据记载,楚汉争霸时,齐地有个叫蒯通的辩士,认为天下的胜负将取决于韩信,于是假扮看相之名,前去游说韩信。

蒯通见到韩信后说:"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连连推辞道:"请你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不薄,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韩信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后来,刘邦依靠韩信灭了项羽。但汉朝建立后,刘邦反而不信任韩信,解除了他的兵权,而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对此非常不满,暗中联络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县)驻防的陈郗,伺机起事。陈郗不等时机成熟,就提前宣布反对刘邦。刘邦亲自领兵去讨伐。韩信装病,暗中准备做内应,结果吕后和丞相萧何知道消息后,设计把韩信骗进长乐宫抓住,并以谋反的罪名杀了他。

韩信死后,刘邦下令抓来蒯通,要治他死罪,对他说:"你鼓励韩信反叛我,我今天杀死你,你还有何话可说?"蒯通面无惧色,十分镇静地说:"人各为其主,那时候我只是效忠韩信,并不是效忠你呀!再说,当初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之时,诸侯并起,这种情形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它,谁有本事谁先得到它。与你争天下的人很多,因为力量不够而失败,你尽可以杀掉他们!如今你要杀我就动手吧。"刘邦听了蒯通这一番话,觉得也有道理,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也谈"专横跋扈"

看到这个成语,大家就会想到这类人专断蛮横、肆意妄为、不讲道理的样子。古往今来,此类人并不少见,他们大多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势或强有力的后台,为非作歹,欺压百姓。语出《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东汉时期,有一个狂妄自大、凶悍蛮横的将军,名叫梁冀,自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他倚仗着自己的妹妹是汉顺帝宠爱的皇后,肆意妄为,异常骄横。他先后担任过黄门侍郎、虎贲中郎将、执金吾等重要职务。

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他上任以后,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当时,梁冀的父亲、大将军梁商有位老朋友吕放,是洛阳令。吕放在一次进京的时候,拜会了梁商,把梁冀的所作所为告诉了他。梁商听后很恼火,就把梁冀找来,严厉地训斥了他一顿,并警告他不可再犯。

梁冀因此事对吕放怀恨在心,居然暗中派刺客把吕放杀了。他怕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会怪罪自己,又借追捕凶手为名,把吕放宗族亲友一百多人全部冤杀。

不久,梁商病故,汉顺帝便让梁冀接任了他父亲大将军的职务。从此,梁冀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更加目中无人,为非作歹,朝中大臣都十分惧怕他,不敢得罪他。

公元144年,汉顺帝病死,汉冲帝即位。那时冲帝还是个两岁的幼儿,由梁太后代为执政。梁冀根本不把自己的妹妹放在眼里,在朝中仍横行霸道,蛮不讲理,将朝中大权渐渐握在自己手中。过了一年,冲帝夭折。梁冀为了继续操纵朝政大权,便立当时只有八岁的刘缵做皇帝,史称汉质帝。

汉质帝虽然年幼,人却很聪明,他知道梁冀在朝中非常骄横,心中很不满。一天,汉质帝坐朝,百官朝见毕,只有梁冀不肯对皇帝施礼,汉质帝心中气愤,他看着梁冀说:"这位就是跋扈将军。"

梁冀听了,非常愤恨,就指使爪牙把毒药掺在汤饼中送给质帝吃,把质帝毒死了。

接着,梁冀又立年少的刘志为帝,即汉桓帝。从此,他更加不可一世。他用各种卑劣手段诛灭异己,前后共专权二十多年。最后,汉桓帝成年后终于诛杀了这个"跋扈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