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动一生的故事
2872900000031

第31章 人生不可或缺的品质(5)

正当此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作为挑起这场战争的美帝国主义,在它的国内,正在掀起一股疯狂反共的政治逆流,几乎每天都发生对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人员进行审查和威胁性审查的事件。这股逆流毫无例外,也波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落到钱学森的身上。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共产党党员,非法人境。这些无端的指控均被钱学森一一驳回。但是,钱学森已无法忍受这一切,决定以探亲为理由立即返回自己的祖国,准备一去不返。他会见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向金布尔严正声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叫嚷什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所以当钱学森一走出他的办公室,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

不知情的钱学森,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办理好回国手续,买好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们举家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也就是1950年8月23日午夜,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

钱学森被迫回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联邦调查局派人监视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动。事情远非如此,9月6日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种种折磨。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减轻30磅。晚上特务每隔1小时就来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人极度紧张的状态。”

钱学森无端被拘留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师生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为他找辩护律师,还募集1.5万美元保释金把钱学森保释出来。

从此,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离开美国回国的要求。

有国不能归的钱学森,在那5年间没有停止钻研他所热爱和献身的科学事业。当时,美国政府阻止他离开美国,是因为他研究的火箭技术与中国的国防建设有关,想通过滞留他来阻拦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当钱学森知道这点后,感到万分气愤。于是,他另行选择“工程控制论”新专业进行研究,以利于消除回国的障碍。经过努力,钱学森于1954年用英文写出30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实际上,工程控制论与生产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运用、国防建设都密切相关,只不过当时美国当局没有认识到这点。

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斗争,也得到祖国的关怀和支持。1954年4月26日,印度支那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与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亚?约翰逊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开始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接触。在接触中,王炳南特别指出,美国正在阻挠许多旅居美国的中国人返回中国,其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信中,夹带了一封书写在香烟纸上、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信的当天,就把它送到周恩来总理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交涉,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

1955年,钱学森可以回国了。他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冯?卡门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他激动极了。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幼儿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驶向地处东方的祖国。

洗国耻的范旭东

1883年10月24日,湖南省湘阴县一个私塾先生家中,生下了第二个儿子。父亲为孩子取名源让,字明俊。这孩子后来改名为范锐,字旭东——也就是被人们称为“中国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

在范旭东6岁那年,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就因贫病交加而去世了。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带着他们兄弟二人,寄居在长沙城里,生活更加艰难。一家人就只靠母亲整天为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换取菲薄的报酬来生活。幸亏得到姑母的帮助,他和哥哥范源濂才有机会读书识字。不知有多少夜晚,小旭东看着妈妈在昏黄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别人缝制衣服,只觉得妈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他心里如针剌般疼痛!但是他毕竟太小了,还帮不了妈妈的忙,只有努力学习,不辜负妈妈的期望。

19世纪末,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正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有志气的中国人,纷纷起来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范旭东的哥哥范源濂考上了维新派办的时务学堂,在倡导变法维新的学者梁启超的指导下学习文学和时政,寻求救国的真理。可是,1898年爆发的戊戌变法运动,很快就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了。维新派人士纷纷被捕,范源濂也成了清政府的追捕对象,只好逃往日本避难。并且把弟弟也带往日本东京求学。

1910年,范旭东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他潜心学习,与日本同学同住、同食、同学习,对日本民族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受很深,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和勤奋学习的精神。他看到日本发展快,以强凌弱,先后战胜中国和帝俄后,更加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向往祖国富强,他毅然离开日本,日夜兼程回到了祖国。

这时,中华民国政府已经成立,梁启超被委任为财政总长,他听说范旭东回国,便很高兴地聘请范旭东到财政部工作,负责整顿货币。可是,不久范旭东就发现了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向上报告却无人来管。他不愿与这种人同流合污,便愤然辞职。正好他的哥哥范源濂担任了教育总长,哥哥知道他热爱化学,设法安排范旭东到财政部所属的盐务机关工作。范旭东懂得盐不仅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且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他首先考察了国内的盐务状况,看到外国的洁白晶莹的食盐遍布中国市场,而国产的食盐有害物质含量很高,有害于食用者的健康,无法与外国盐竞争。他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状况,要利用祖国丰富的海洋资源,提炼出精美的食盐来。

他的想法得到了哥哥的支持。范源濂又为弟弟争取到一次到欧洲考察盐务的机会。范旭东用近一年的时间,考察了欧洲各大工业强国,调查了奥地利的盐专卖法,研究了奥地利和英国的制盐方法和设备……然而,在领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同时,他也饱尝了受人轻视的屈辱。一次,范旭东来到号称“世界碱王”的英国卜内门公司考察,傲慢的主人竟摆出一副嘲弄的姿态,把他引进了锅炉房,目中无人地说:“你们中国人是看不懂制碱工艺流程的,还是参观参观锅炉房吧!”范旭东的心被深深剌痛了,他对大海起誓,一定要兴办中国自己的化学工业!强烈的事业心,使他在旅途中就钻在船舱里,夜以继日地赶写建厂计划,设计制盐方案,准备回国后大干一场。

可是,范旭东没有想到,国内的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一心忙着自己上台做皇帝,根本不管国家的正事。范源濂已经辞职,财政部和盐务机关的首脑也换了人,范旭东的考察报告和办厂方案呈报上去就没了消息。失望之余,范旭东没有泄气,他更感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决心自己来筹备资金办厂,为中国人民造福,为中华民族争气!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公职,放弃了生活上的优厚待遇,离开了政治中心北京,开始走自己的路。

D14年冬天,范旭东冒着凛冽的寒风,一个人来到天津塘沽。义和团运动期间,这里曾受到八国联军的洗劫,至今仍是一片凄凉。但同时,范旭东也看到,这里盐地无边无际,如冰似雪,一片晶莹。他不禁感慨地说:“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不能树立发展祖国化学工业的雄心,那就太没有志气了!”他在附近荒凉的渔村中,开始了研制精盐的试验,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终于将粗黑的海盐变成了雪白的精盐,氯化钠的含量达到了90%以上。

1915年6月,范旭东集资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从此,范旭东便全心全意扑在了制盐事业上。从厂房设计、资金预算、设备选择到机械安装,他事事到场。为了节省经费,他处处精打细算,凡是能在国内制造的机械部件,都交上海求新工厂制造,少量确需进口的设备,则亲自到日本去购买。厂里办起了食堂,范旭东也和职工们一样就餐,从不开“小灶”。当时,厂办公室和宿舍都是简易房,范旭东的办公室只是一间不大的木屋,不但兼做他的会客室和实验室,而且也是他的卧室。他连桌椅都没有,就趴在床边搞设计,做演算,画图纸,经常直到深夜,有时就这样趴在床边睡着了。朋友们都心痛地把他叫作“拼命三郎”!经过半年紧张的筹备,12月7日,久大公司的机器正式开始运转。隆隆的机器声和着渤海湾的阵阵涛声,很快就生产出中国第一批洁白纯净的精盐。车间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范旭东的眼中也涌出了热泪。

久大公司生产的精盐,以五角形“海王星”为商标,由于价廉物美,一上市就受到中国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然而,外国盐商和中国盐霸却认为久大公司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于是狼狈为奸,处处同久大公司为难。他们一边“强烈要求”北洋政府禁止久大公司继续生产,一边散布谣言,说“久大精盐有毒”、“精盐没有海盐咸”等,破坏久大精盐的声誉和销售。英国驻华公使甚至妄图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久大公司的运盐船出港。

范旭东不但要制碱,而且要用当时世界上最新的“苏尔维法”制碱。这种方法虽然问世已经有50年,却一直被西方少数几个国家所垄断,严格保密。范旭东横下一条心,在自己家中,开始了以苏尔维法制碱的实验。他托人用重金从英国人手中买到一份关于苏尔维法制碱的简略资料,又从上海请来了大效机器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王小徐。两个人埋头苦干,根据苏尔维法制碱的工艺流程,设计制造出一座小型石灰窑,再投进海盐和石灰进行冶炼。经过大胆的摸索和反复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首次造成了9000克的人工碱。范旭东知道,兴办现代化的工厂,需要大批学有所长、志同道合的人才。他请在美国的华裔巨商李国钦帮忙物色化学人才。经李国钦的苦心游说,终于为永利碱厂聘请了3位技术大师。

1924年8月13日,永利碱厂正式开工出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和精力,投人了200多万银元,生产出来的竟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一时间股东们怨声载道,社会舆论冷嘲热讽,甚至合作者中也有人心灰意冷。英国卜内门公司伦敦总裁尼可逊得到消息后,幸灾乐祸,当即赶来中国,表示愿意与范旭东“合作”,以高于建厂资金一倍的代价接收永利碱厂。范旭东立刻识破了英国人的真正目的是扼杀中国的制碱工业,所以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搞不成碱,宁可去自杀,也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英国人碰了一鼻子灰,狼狈离去了。范旭东语重心长地鼓励同事们说:“要想让化学工业形成我们民族的长城,就要咬紧牙关,一代人两代人地干下去,才有可能成功!”他还说:“我们没有退路,摆脱绝境的唯一办法,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认为一切艰难的事,总有解决的办法;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多少会有成就!”

同事们无不被范旭东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所感动。担任总工程师的侯德榜,带来了在美国设计好的图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测试各种机器,探究失败的原因,经过调整改进,反复摸索实验,排除种种障碍,终于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解决了大规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质量已经超过了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洋碱。这年秋天,在美国建国150周年国际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荣获金质奖,不但使中国人扬眉吐气,而且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在国内外的一片赞扬声中,范旭东鼓励侯德榜写一本制碱的学术著作,以揭开制碱工业的神秘面纱。他说:“我们不要学苏尔维的保守,我们要表现中华民族的崇高气度!”1933年,侯德榜的《纯碱制造》一书出版,轰动了全世界。现在轮到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总裁到中国来参观了。他一再表示,对范旭东等人能创造出如此先进的碱厂感到惊奇,希望能详细参观永利碱厂。范旭东没有忘记当年在卜内门公司受到的屈辱,于是他又一次以牙还牙,幽默地领着“老朋友”参观了永利碱厂的锅炉房。

永利碱厂的成功,并没有使范旭东满足。他深知,酸和碱,是化学工业的两个“翅膀”,所以他决心为祖国创办一座制酸厂!朋友们也都赞成他的想法。从1934年春天开始,范旭东就开始着手筹办制酸厂。他筹集资金,并派出数十名技术骨干到国外学习有关技术。到1937年2月5日,一座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硫酸厂,在南京大厂镇顺利落成。中国人以自己的辛勤和智慧,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硫酸,揭开了中国化学工业崭新的一页。

然而,有了两个“翅膀”的中国化学工业,却没有能够起飞。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野蛮的侵华战争。范旭东历尽艰辛开创的中国化学工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国难当头,范旭东断然拒绝了日本军方提出的“合作”,也拒绝了英国卜内门公司的“保护”,并且不顾年迈,率领广大职工前往四川,致力于开辟西南化工基地,以支援抗战。终于,中国人民迎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范旭东立刻努力于复兴中国化学工业的工作。由于多年来积劳成疾,1945年的10月2日,范旭东病倒了。朋友们来探望时,他还感慨地说:“抗战是胜利了,但建设国家还是任重而道远啊!”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天以后,这位为中国化学工业献出毕生精力的伟大开拓者,就离开了人世。临终之前,他还谆谆叮嘱后人,要“齐心合力,努力前进!”

为振兴中华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