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探险寻踪记
28733400000026

第26章 楔子(26)

在清代统治阶级看来,清朝之所以能够“混一宇内”、开创基业是离不开长白山默佑庇护之功的。

康熙二十一年,高仕奇随康熙帝祭完永陵后,对其周围景色发表感慨说:

“陵后,山气郁葱,林木丛茂,兴京相去十余里,城址尚存。

昔周太王迁于岐山,开有周朝八百年基业。兹山地脉深厚,气势蜿,殆我朝之岐山耶!”

在此他将长白山视为周朝开创的圣地—岐,视为护佑清王朝定鼎中原的圣山。

吴兆骞曾这么评价长白山的:

“长白山者,盖东方之乔岳也。晋臣袁宏有言曰:‘东方,万物之所始;山岳,神灵之所宅’。

我国家肇基震域,诞抚乾图,景历万年,鸿规四表。则兹山者所以昭应皇舆,合祥帝室,与有巢之石楼,少典之轩台,同耀于方载者也。

皇上圣文临宁,神巫膺符,庆洽人祗,化隆海岳。仰钦祖德,报礼神丘,爰诏侍臣,致崇秩,牲璧俪于群望,怀柔及于百神”。

正因长白山为“龙兴之地”之“神山”:

清朝皇帝才为感谢其庇护祖宗之德,不断祭祀。乾隆《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诗也可看出此意:

诗日:

吉林真吉林,长白郁锓岑。作镇曾闻古,钟祥亦匪今。

岐经处远,云雾望中深。天作心常忆,明志信钦。

清朝统治者希图通过隆典之祭,使其龙兴之王气得以延续,正如乾隆皇帝所向往的:

“长白山开我国家,万年有道无疆基”。

为表示对长白山发祥“圣地”的崇敬,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遣官到长白山再访布勒瑚理湖:

“建石栏以护之,并勒石于其上,曰:‘天女浴躬处,以昭敬重’而垂不朽”,以纪念“龙兴之地”。

清帝祭祀长白山也有表示其家族受命于天的因素,从而通过这一点来掩盖着一个真正的目的。

那就是,皇帝的祖坟,也就是暗墓,就偷偷的葬在了长白山的腹地。

同时为了怕将这里的密秘暴露,就通过封禅的方法,前来拜祖。

“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禅梁父之趾,广厚也。刻石纪号,著已功绩”。

因而借此,也就顺理成章的来到长白山了,顺治三年国家稍定之后,便举行了对五岳的封禅典礼反映出其威服天下,标榜太平的心理。

康熙十七年封长白山之神也就有此意。

另外,三藩之后,他就加紧了对长白山的管制,也变得更加重视。

二十一年康熙帝巡狩吉林望祭长白山,之后,认真的考察了长白山,也就是告祭天下太平(因已平定三藩)。

更何况按照三仙女的传说,其家族的祖先布库里雍顺受天命由三仙女生于长白山天池,并在此接受天命去平定各地的骚乱和统治“夷国”。

借着三仙女的传说,更是以此机明正言顺的来长白山封禅。

爱新觉罗家族的肇兴在“长白山之东布勒湖哩池”,“灵鹊衔果,曼珠献瑞,遂肇迹于赫图阿拉,是为邰生民之始”。

可见长白山是爱新觉罗家族受命之所,他们当作天命的象征。

另外,自古山川神秀,其气可直达天迹,因而被人们视为保护之神。

这些神山被看作是:

上可以保国家安定,下可以保百姓安康。清帝祭祀长白山的另一目的是以其保护国家,希望长白山保护大清江山永固。

有了长白山作为大后方,进可以争天下,退可以守住长白山,可以东山再起。

千丈高幡俄朵碧,三江远汇因门清。愿祈溪飨昭灵贶,坤络乾维护两京。

汪由敦前题诗周邦时迈协昭亨,乔岳升香表至诚。紫气东来常郁郁,白云中起镇英英。

祥徽朱果符长发,秩配黄祗佑永清。荐帛燔柴翘望处,地灵亿载护神京。

清朝统治者的愿望是,长白山不仅能保护国家安宁,而且还能保护百姓,赐福百姓。

雍正七年正月,雍正帝曾谕礼部:“山川之神赐福于地方百姓,是以自古帝王皆诚心展祀,以答神贶。

即如向来盛京之地,旱潦不时者凡六载,康熙五十九年朕奉皇考命躬诣祖陵,道经山麓,谒北镇庙洁蠲致祭,因捐资庀工,载修庙宇,嘱令地方官员虔恭致祭。

自康熙六十年以至今,盛京年

同时,长白山地处中俄、中朝边界,是清朝的圣山,又是“兴京锁钥,辽沈屏藩”,保卫故土龙兴之地,早在清初与朝鲜划界时。

首先想到以长白山为参照物,便以长白山为界。康熙五十年,因朝鲜人李完枝越界杀人、劫夺财物,康熙帝遂派打牲乌喇总管穆克敦等勘查划界。

同年五月康熙帝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前特差能算善画之人,将东北一带山川地理俱照天上度数推算,详加绘图。

视之会同江自长白山后流出;由船厂打牲乌喇向东流会于黑龙江入海,皆系中国地方。

鸭绿江自长白山东南流出,向西南往由凤凰城、朝鲜国义州两间流入于海,鸭绿江之西北系中国地方,江之东南系朝鲜地方,以江为界。

土门江(今图们江,编者)自长白山边流出,向东南流入于海,土门江西南系朝鲜地方,江之东北系中国地方,亦以江为界”。

在其指导下,穆克敦与朝鲜很快划清界线。长白山亦因划界河流出自山中而成为清朝的界山,并由于其地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被看得十分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