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二中 尹一丁
(学号:2035813)
暑假的一天,我踏上了故乡那肥沃、绵软的土地,回到了一别六年的故乡,回到了那迷人的清浣溪畔。
清浣溪还是那样缓缓地、静静地流,我沿着溪边慢慢地走着。穿过一片树丛,突然,一座洁白的石拱桥出现在我的眼前,桥!清浣溪终于有了桥。我快步来到桥头,呵!桥头还有一座小石碑,碑的正面刻着“何川桥”三个大字,背面是两行小字:“何川桥,由何川老人设计并捐款而建造。”我想起来了,去年冬天家乡来人对爸爸妈妈说过,何川老人去世前将自己的三间瓦房和小船,还有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1000多元钱全部献给了乡政府。当时,我没听全大人们的谈话,现在明白了,何川老人的捐献原来就是为了修这座桥的。
想到这些,一个熟悉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矮小的身材,瘦瘦的个子,背有些驼,但很结实,满是皱纹的脸上,长着花白的胡须,眼睛不大,但很有神,脸上总带着微笑。他,就是何对老人,我们称他为“船爷爷”。
提到“船爷爷”这个称呼,还得从清浣溪说起。清浣溪也就二三丈宽,平时人们踏着石头和木板搭成的小桥,便可随意来往。但雨季一到,山洪突发,溪水猛涨,这桥就不行了,人们过溪十分不便。每当这个季节,“船爷爷”便撑起自己造的一只小木船,为两岸行人义务摆渡。于是,我们这些孩伢子便都亲切地称他为“船爷爷”。
我与他相识,还真有点戏剧性呢!那时我才六七岁,正是淘气的时候。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和小朋友们来到了溪流转弯处。我们望着打着飞旋的溪水,情不自禁地扎入了水中我游得最远,微凉的溪水抚摩着我的周身,真是惬意极了!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山洪来了!”我忙回头望去,见暴涨的洪水已经像一头冲出牢笼的猛狮一样接近我了,还没等我镇定下来,洪水已灌进了我的嘴里、耳里、鼻子里……我晕了过去。昏迷中,只觉得一只有力的手拉住了我的脚……醒来时,我竟躺在“船爷爷”的怀抱里。“好了,醒过来就好了。”他竟一句也没责备我,就把我交给了外婆。
“船爷爷”独身一人,十分喜欢我们这些孩子,没人摆渡的时候,他便在船上给我们讲故事。他的故事又多又好,我们总是手托着腮帮,趴在船上了神地听着。他的水性好极了,常逗我们玩。有一次,故事正讲到半道,他突然向溪中一跃,一头栽入水中,好半天不露出头来,我们吓坏了,趴在船帮上使劲喊着“船爷爷,船爷爷!”过不多久,远处水面上,“船爷爷”的头忽地浮现出来,哈哈地笑着,向我们游过来……
光阴荏苒,一晃六近过去了,清浣溪上终于有了一座桥。它虽没有赵州桥那样悠久的历史和宠伟的气势,也没有金水桥那样化丽的汉白玉雕饰,更不像苏州园林中的石桥那样小巧别致……它只不过是一座普通的洁白的石桥,但它却是何川老人那勤劳俭朴一生的心血啊!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座桥都不能够代替的。
我凝神地望着这座桥,它是那样平凡地从溪流的这一边跨到那一边,那拱形的桥身,那倔强的身影,多么像何川老人啊!他不需要,也听不见人们的感谢声,他只是默默地躺在那里,像他那平凡质朴的一生一样,死后,仍然让人们踩着它那“身躯”来来往往……
啊!溪上,那默默的石拱桥。
名家点评:
文章主要运用了“插叙”的方法叙述。由看到何川桥想起了何川老人的形象、事迹。最后仍然回到何川桥上来,挖掘出本质意义。可见作者的联想、想象自然,在“插入”和“跳出”时都不显得生硬,使上下文之间的衔接紧密。在描写上,作者选择三件典型事实,表现何川老人的品质,使何川老人从表到里都呈现出石拱桥一样的朴实、高洁美。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