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让你如鱼得水
2879300000003

第3章 兴邦、误国,好口才一言定成败(2)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需要多个信息的综合运用,语言是最普遍、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达到顺利的交流,信息也能顺利、准确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反之,语言能力弱,信息就不能很好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交流会出现中断,甚至中止,交流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

在经济发达、重视信息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来判别其学识、修养和能力。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口才、金钱、电脑”看作是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宝,“口才”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见其作用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之一。作为现代人,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以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做贡献,而且要能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就职业而言,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法官要使罪犯认罪伏法,律师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少不了要进行辩驳;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引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都需要口才。在日常交往中,有口才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话题讲得很吸引人,口笨嘴拙者即使讲的内容很好,听起来也索然无味。有的建议,会说话的人一说就通过了,无口才的人却无法获得通过。

现代人想要成功,就必须融入社会,争得别人的广泛支持,这就必然会遇到论辩和论战。如果一个人满腹经纶,却口才不佳,表达不清,又怎能使自己的观点为他人所接受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不需要讲话,不需要交流,也没有任何一种工作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经就是语言。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情更浓,爱更深;可以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相互有分歧的人互相理解,矛盾化为乌有;可以使相互仇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友好相处。

一句话,不断提高语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是我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途径。

说话并非轻而易举的事

古人说:“人生惟有说话是第一难事。”乍听之下,便会觉得奇怪:从婴儿的咿呀学语开始,人生几十年,说话难道是什么难事?实际上,说话是为人处世的一件难事。说话难,难在恰到好处。该说话时不能沉默,该沉默时不能说话,也就是说要语默得当,这是恰到好处的第一条。其次,该说话时,并非一切话都能说或说得正确。例如,在别人忧伤的时候,你不要去说高兴的话;别人高兴时,不要去说丧气的话;当批评别人时,说话要委婉柔顺,不能说尽道绝;当表态发表建议时,要谨慎谦虚,不能高谈阔论,唾沫横飞;当然更不能说愤世嫉俗的牢骚话,或者是挑拨是非的话……总之,说话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是一件大难事。

因此,又有“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的说法。先看这一史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

“今有家臣言于王日‘市有一虎’王相信吗?”

虽然,古代中国多老虎,但公然招摇过市者,闻所未闻。王不解其意,便回答:

“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寡人不信!”

庞又说:“若有他人言于王,‘市果有一虎’那大王信吗?”

“嗯,这值得考虑。”王答道。

“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

“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

这时,庞葱道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

“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虎,而是以讹传讹而已,现在我与世子,去赵国为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未必掌握,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为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大统,请大王派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都城,并不是去赵。”

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作人质不久,便有人中伤庞葱,言他拥世子,怀有二心,欲图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也不再被重用了。

虽庞葱事先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

孔子有一弟子曾参,孝顺异常。有一与他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刚传到曾母那儿时,她正在织布,便停梭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来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如故,后又来人说同样的事,曾母不安起来,忙收拾东西,准备逃走。

上述两则《战国策》的故事,都说明了人言可畏。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少数服从多数”、“群众意见”,被“众口”铄化了的“金”何止千万!为坚持真理,我们切忌相信道听途说、市井传说。

敢说还要善说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具有从容自如的说话信心,梦求自己能展示超凡脱俗的说话魅力。但是,我们须知,说话的信心和魅力如何,与说话的水平和技巧是休戚相关的。敢于说话而不善于说话不行;善于说话而不敢说话也不行;只有既敢于说话又善于说话,才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然而,不知我们曾否反躬自问:“我会说话吗?”这是一个看似既十分简单又颇为幼稚的问题。

此所谓“会说话”,亦即善于说话,意指说话者能够准确自如、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图等;能够把道理讲得条分缕析、形象生动;能够轻松自然、简洁明了地使他人听清和理解自己的话语。同时,善于说话者能够从与他人的交谈之中测定他人说话的意图,得到有益的启迪;而且还能够通过谈话,增进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跟他人建立十分良好、和谐的友情。由此可见,是否善于说话与是否敢于说话,二者均举足轻重,不可偏废。

是否敢说又善言,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事业乃至闲暇娱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敢于说话又善于说话的人,处处都受人喜爱和欢迎。他能使许多本不相识的陌路人走到一起,携手共进;能够排难解忧,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隔阂;能使苦闷、郁郁寡欢者得到安慰,使悲观厌世、不思进取者得到鼓励;能够使自己周围的人变得更快乐、更聪明、更美好、更有所作为。

在工作及事业上,敢于说话又善于说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来说服他人,使工作顺利进行,左右逢源。可以说,说话的自信心与说话的魅力,是一个事业出色的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

在闲暇娱乐中,敢于说话又善于说话的人,能随时随地给生活增添乐趣,无论与朋友结伴,还是与家人相聚,他都可以使人快快乐乐,感到比上电影院,歌舞厅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

同时,我们也常看到许多不敢说话、不善言谈的人所遇到的尴尬情形。他们说的话不能准确、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让听者觉得十分吃力费神,更谈不上能使对方产生共鸣,或心悦诚服地接受其意见,这样就造成了交际上的种种困难,影响工作,影响生活,同时也给自己带来诸多苦恼。

敢于说话又善于说话的人,总是使人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图;不敢说话又不善于说话的人,则是经常使人产生误解。敢于说话又善于说话的人,总可以很愉快地在各种场合取得成功;不敢说话又不善于说话的人,却不容易在谈话中使人信服,因而往往成为失败者,十分狼狈。由此可见,提高自己的说话信心和增强自己的说话魅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文化、科技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生活变得愈来愈复杂,人与社会变得愈来愈密切,人们相互合作的需要也变得愈来愈增强。同时,社会往来已是必不可少,“离群独处”更是很不现实。

因而,说话的信心与语言表达能力,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愈来愈举足轻重。

从微观来看,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出现在一些不同的场合,而在这些场合我们都需要说上几句适当的话。如果这几句话的确说得恰到好处,那就能帮我们很大的忙,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克服许多困难,消除许多麻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下苦工夫增强一下自己的说话信心,增添一下自己的说话魅力。因为只有如上所言,才会避免在社交活动中出现失败,才会避免在工作、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才能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舒心愉悦。

要正确掌握说话的技巧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自己平凡的命运。

说话是人们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一天中的每件事都必须用语言来推动”。因此,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是最简单、最平凡也是最重要的事。正因为语言与人们息息相关,所以说话的技巧就显得尤其重要。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杀了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在席位的高低先后上又起了争论,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多次伤,而且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挺身上前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曹参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高兴无比,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第一,可以带剑人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因此而被改封为“安平侯”,封地也多了近一倍。鄂君的几句话,使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在某种情况下,不说比说更好,这时,选择不言便是最佳谋略。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太宗有一次问魏征:“你的进谏我没有听取,再同你说话时,你为什么不应答呢?”魏征回答说:“我认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复劝谏。如果陛下不听从,而臣子让步了,那么你还将照样做,所以我不敢应答。”李世民说:“应答了再劝谏也没有关系呀!”魏征说道:“从前舜告诫君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背后议论啊’。臣内心知道不对,却满口应承,这难道是臣子应持的态度吗?”

说话并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时反而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正确把握说话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经典口才改写命运

说话,即口头的语言交际,不但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且是人类数十万年来得以繁衍生息、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人类发展已经步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与信息革命掀起的新浪潮正汹涌澎湃,说话不仅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事业成败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先决条件。说话的水平和能力,已成了衡量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

可以打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在现代社会里,人之所以离不开说话,犹如鱼儿离不开水。

国外有位名叫亚诺·本奈的小说家曾说:“日常生活中部分的摩擦冲突都起因于恼人的声音、语调以及不良的谈吐习惯。”此话说得颇有道理。何故?只要我们细察生活于自己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谈吐的缺陷往往可能导致个人事业的不幸或损及所服务机构的荣誉与利益,可能导致父子不和、夫妻离异乃至国际关系的紧张恶化。一个人的谈吐如何,往往决定企业是否愿意聘请他工作、与之交往,或是否愿意投他一票与之发生商业关系。

一个人如果谈吐有障碍,或者表达能力不足,则会被人低估他的能力,会被人散播残酷无情的谎言,还会被人扭曲形象。一个人可能思想如星星般光耀生辉,可能勤奋得如一头老黄牛。可能知识渊博得像一本百科全书,但若缺乏良好的谈吐能力,则往往成功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少得多,也往往难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中国古代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误国”之说。此言中的,道出了说话的举足轻重之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贤士则趋之若鹜。以推行连横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便是当时的佼佼者之一。据传,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丢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却答非所问地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吧?”张仪听说舌头还在,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还有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凭一张名嘴扶摇直上,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另据《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揭竿而起时,就是用演说发动群众的。他号召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这番话的“煽动”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就竖起了战旗。陈胜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对鼓动人心,治国安邦重要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