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延之聞黃龍法道嚴密。因問其要。黃龍曰。父嚴則子敬。今日之規訓。後日之模範也。譬治諸地。隆者下之。窪者平之。彼將登于千仞之山。吾亦與之俱。困而極於九淵之下。吾亦與之俱。伎之窮。妄之盡。彼則自休也。又曰。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吾欲無言可乎(林間錄)。
父嚴
馬援征交趾。以書戒子侄曰。莫貪嗜好。勤學事業。子侄從而不敢違。故知子敬由父嚴也。
隆窪
謂天下之道。以適中為貴。過與不及俱不可也。下之平之。欲其損有餘而益不足。務合中道也。
姁嫗
上許御切。下衣遇切。陰陽相得。覆育萬物。以氣曰姁。以體曰嫗。姁當作煦。出禮記。
黃龍室中有三關語。衲子少契其機者。脫有詶對。惟斂目危坐。殊無可否。延之益扣之。黃龍曰。已過關者。掉臂而去。從關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林間錄)。
三關語
黃龍問龍慶閑云。人人有個生緣。上座生緣在甚麼處。閑云。早晨吃白粥。至晚又覺饑。又問云。我手何如佛手。閑云。月下弄琵琶。又問云。我脚何似驢脚。閑云。鷺鷥立雪非同色。三十餘年未有契其機者。脫有詶對。唯斂目危坐。由此叢林目為三關語。師自頌云。生緣斷處伸驢脚。驢脚伸時佛手開。為報五湖參禪客。三關一一透將來。
脫有
或然之辭。
黃龍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遠。學者卑淺。盡其力而止耳。惟有志於道者。乃能窮其高遠。其他孰與焉(記聞)。
孰與
下去聲。及也。
黃龍曰。古之天地日月。猶今之天地日月。古之萬物性情。猶今之萬物性情。天地日月。固無易也。萬物性情。固無變也。道何為而獨變乎。嗟其未至者。厭故悅新。捨此取彼。猶適越者不之南而之北。誠可謂異於人矣。然徒勞其心。苦其身。其志愈勤。其道愈遠矣(遁菴壁記)。
越
地名在紹興府。
之
往也。
黃龍謂英邵武曰。志當歸一。久而勿退。他日必知妙道所歸。其或心存好惡。情縱邪僻。雖有志氣如古人。予終恐不得見其道矣(壁記)。
英邵武
隆興府泐潭洪英禪師。邵武陳氏子。嗣黃龍惠南禪師。
寶峰英和尚曰。諸方老宿。批判先覺語言。拈提公案。猶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東海。然彼豈賴此以為高深耶。觀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當也(廣錄)。
公案
公者。乃聖賢一期之轍。天下通途之理。案者。即公府之案牘也。凡有天下者。未甞無公府。有公府。未甞無案牘。葢取為法。而治天下之不正。今佛祖機緣。目為公案者。亦猶是而已○愚按。批判拈頌。發明古人機用。勘驗學者邪正。葢有不可少者。若夫脚跟未穩。道眼未明。住於此作活計。則流滯情識。礙道匪淺。故寶峰此語。乃宗匠為人解粘去縛。即妙喜欲入閩碎碧巖集板之意也。若緣此而屏棄公案。抑止拈頌。則正眼不開。差別不明。穿鑿謬亂。觸事面墻。何以為人天師範耶。
英邵武每見學者。恣肆不懼因果。嘆息久之曰。勞生如旅泊。住則隨緣。去則亡矣。彼所得能幾何。爾輩不識廉耻。干犯名分。汙瀆示教。乃至如是。大丈夫志在恢弘祖道。誘掖後來。不應私擅己慾。無所避忌。謀一身之禍。造萬劫之殃。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實為苦也(壁記)。
旅泊
旅如客店暫住。豈能久居。泊如舟夜止歇。天曉復行。言其不常住也。
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語出孟子。
恢
大也。
誘掖
前導曰誘。傍秋曰掖。
忌
畏也。
媒
招也。
英邵武謂晦堂曰。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迴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骯[骨*(卄/(歹*巳)/土)]。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汙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晦堂頷之。
比丘
梵語比丘。此云乞士。謂上乞諸佛之智以資慧命。下乞羣生之食以資色身。比丘具五德。謂乞士。破惡。怖魔。淨命。殺賊也。
苞苴
包裹奇物。奉獻謟佞。以求托囑也。
骯[骨*(卄/(歹*巳)/土)]
體盤旋貌。漢書云。曲眉骯[骨*(卄/(歹*巳)/土)]。倚立門傍也。
搖尾乞憐
如犬見人搖尾以媚之。求憐憫而已。小人謟佞亦猶是。
頷
點頭而納。口不言而心許也。
英邵武謂潘延之曰。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
迹
有為功用曰迹。
英邵武謂真淨文和尚曰。物暴長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不推久長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夫天地最靈。猶三載再閏。乃成其功。備其化。況大道之妙。豈倉卒而能辨哉。要在積功累德。故曰欲速則不達。細行則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終身之謀。聖人云。信以守之。敏以行之。忠以成之。事雖大而必濟。昔喆侍者。夜坐不睡。以圓木為枕。小睡則枕轉。覺而復起。安坐如故。率以為常。或謂用心太過。喆曰。我於般若緣分素薄。若不刻苦勵志。恐為妄習所牽。況夢幻不真。安得為久長計。予昔在湘西。目擊其操履如此。故叢林服其名。敬其德。而稱之(靈源拾遺)。
真淨文
隆興府寶峰真淨克文禪師。陝府閔鄉鄭氏子。嗣黃龍南禪師。南嶽下十一世。
載
爾雅云。夏曰歲。取歲行一次也。商曰祀。取四時祭祀一終也。周曰年。取禾熟之意。唐虞曰載。取物終更始之義。已上俱年也。
再閏
閏月定四時而成歲也。張純曰。三年一閏。天氣小備。五年一閏。天氣大備。葢閏月之不足。日之有餘也。古者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分為十二月。每月三十日。一年共三百六十日。餘剩六日。又六個月小。除六日為一歲。共餘十二日。三歲共三十六日。閏一月還餘六日在後。至二年餘。二十四日。連前六日。共三十日。又閏一月是為三載。故易云五歲再閏。
敏
勤也。
喆侍者
潭州大溈真如慕喆禪師。撫州臨川聞氏子。嗣翠巖真。南嶽下十一世也。
覺
音教。睡腥曰覺。
般若
此云智慧也。
湘西
即湖廣長沙府相陰湘潭縣也。
真淨文和尚。久參黃龍。初有不出人前之言。後受洞山請。道過西山。訪杳城順和尚。順戲之曰。諸葛昔年稱隱者。茅廬堅請出山來。松華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著開。真淨謝而退(順語錄)。
香城順
西山香城景順禪師。蜀州人也。嗣黃龍南禪師。乃坐脫於香城。
諸葛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人。躬耕於南陽之西臥龍崗。與徐庶為友。時劉玄德屯兵於新野。庶見之告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盍往見之。此人可以就見。不可以屈。由是玄德遂詣亮所。凡三往而從之。遂拜為軍師。後為蜀漢相。
真淨舉廣道者。住五峰。輿議廣疎拙無應世才。逮廣住持。精以治己。寬以臨眾。未幾百廢具舉。衲子往來競爭喧傳。真淨聞之曰。學者何易毀譽邪。予每見叢林竊議曰。那個長老行道安眾。那個長老不侵用常住。與眾同甘苦。夫稱善知識。為一寺之主。行道安眾。不侵常住。與眾甘苦。固當為之。又何足道。如士大夫做官。為國安民。乃曰我不受贓。不擾民。且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山堂小參)。
廣道者
瑞州九峰希廣禪師。西蜀梓州人。師慈仁惠物。不尋細檢。故叢林號為廣無心。嗣真淨克文禪師。南嶽下十二世也。
輿
眾也。
分外事
官受爵於國。牧民正國豈為奇特。夫為善知識者。主叢林。興教化。安眾克己。不干常住。正宜如此。豈分外事耶。
真淨住歸宗。每歲化主納疏。布帛雲委。真淨視之顰蹙。已而嘆曰。信心膏血。予慙無德。何以克當(李商老日涉記)。
雲委
積聚如雲也。
真淨曰。末法比丘。鮮有節義。每見其高談濶論。自謂人莫能及。逮乎一飯之惠。則始異而終輔之。先毀而後譽之。求其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隱者少矣(壁記)。
真淨曰。比丘之法。受用不宜豐滿。豐滿則溢。稱意之事不可多謀。多謀終敗。將有成之。必有壞之。予見黃龍先師。應世四十年。語默動靜。未甞以顏色禮貌文才。牢籠當世衲子。唯確有見地。履實踐真者。委曲成褫之。其慎重真得古人體裁。諸方罕有倫比。故今日臨眾。無不取法(日涉記)。
委曲
俯而就之。方便以成其德故也。
褫
音池。成就也。
體裁
格式也。
真淨住建康保寧。舒王齋嚫素縑。因問侍僧。此何物。對曰。紡絲羅。真淨曰。何用。侍僧曰。堪做袈裟。真淨指所衣布伽黎曰。我尋常披此。見者亦不甚嫌惡。即令送庫司。估賣供眾。其不事服飾如此(日涉記)。
舒王
宋徽宗。進荊公為舒王也。荊公熈寧間拜為相。作務新法病民。其子王雱為崇正殿大學士。因父佐務新法必行。雱卒。父罷相。晏閑間如夢寐。見一鬼使。領雱荷鐵枷泣於公前曰。因父務新法所致。公問使乞解。使曰。建寺飯僧可免。公遂於金陵田地。捨宅為寺。賜額保寧。請真淨主之。
縑
音兼。絹也。
袈裟
具云迦羅沙曳。此云不正色。亦名離塵服。
伽黎
名雜碎衣。以條數多故。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估
賣也價也。
事
好也。
真淨謂舒王曰。日用是處力行之。非則固止之。不應以難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難。掉頭弗顧。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日涉記)。
真淨聞一方有道之士化去。惻然嘆息。至於泣涕。時湛堂為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間。一兆形質。枯死殘蠧。似不可逃。何苦自傷。真淨曰。法門之興。賴有德者振之。今皆亡矣。叢林衰替。用此可卜(日涉記)。
湛堂
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禪師。興元府梁氏子。嗣真淨文禪師。南嶽下十三世也。
兆
形顯之義。
枯死
枯老死滅。殘缺蠧損也。
禪林寶訓合註卷第一
音切
蠧丁護切 節子結切 葺七入切 裨補移切 澆公堯切 鴆除禁切 綈徒兮切 躄婢亦切 訾子爾切 邸都禮切 翮諧革切 倨九魚切 雘於縛切 猥於隗切 礪力制切 慊口恬切 諮子辭切 糅粈音 溽如屬切 蹙子六切 頞遏音 夯呼講切 窪烏華切 伎巨寄切 喆除列切 縑古廉切 骯口朗切 髒子朗切